专家研讨长篇小说《珠峰海螺》
9月23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现实观照暨《珠峰海螺》研讨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教授谢冕,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以及10余位评论家、学者、出版人和作者黄怒波与会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吴晓东分别主持。
黄怒波曾三次登顶珠峰,2018年又带领北京大学山鹰社登顶珠峰,对西藏有着深厚感情。2021年,他的长篇小说《珠峰海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作品融合极峰探险、商海浮沉、情感纠葛等多重元素,通过对登山、商战两条主要故事线和百余位人物的刻画,展开了一幅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图景,贯穿着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拼搏精神。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如何关注中国的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如何处理新现实”“中国当代文学从乡土到城市的转向”“《珠峰海螺》在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个性”“从《7+2登山日记》到《珠峰海螺》看黄怒波的登山与极限写作”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大家认为,《珠峰海螺》坚守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将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现实用文学的方式加以呈现。无论商战还是登山,都是现代性社会中的新现实,小说在生命探索和精神探索上所达到的高度和广度,为文学表现的内容提供了独特经验。
谈及创作感受,黄怒波坦言,这部小说的许多部分都取材于自己及周围的真人真事。把主人公英甫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置于凶险极限的场景中,向读者展现出时代的英雄气质。今后将继续努力创作,不断开掘历史、现实与人性的深度。
更多
理解《红楼梦》的伟大,自然心生敬畏
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是“越看越了不得的东西”。
更多
散文 | 一把雨伞和一棵杏树
一棵旺盛且勤劳的杏树,因为与我有关的一把雨伞而腰斩了,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小说 | 刘老太太
固执的刘老太太用健康去交换农村所谓的“争一口气”,结果气是争了,体面地盖起了二层的楼房,但却彻底地失去了健康。失去健康的刘老太太连一只麻雀都羡慕。
散文 | 故乡的童年时光
故乡的青砖灰瓦下,鹅卵石巷道是儿时的乐园,留有我童年的足迹。故乡的山峦、溪流、田野、学堂在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烙印,那亲情与乡音是生命中温暖的底色,是一生的眷恋。
诗歌 | 繁文缛节裹挟的人(组诗)
婚礼,旧藤椅,遗漏的情书
诗歌 | 夏日的自由
组诗《夏日的自由》,共 八首,以夏日为时空背景,以“自由”为精神核心,呈现出一个自由与真实交错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