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因岳飞而出名的3个神奇小人物,比电影感人多了…… 《满江红》的故事 古人怎么写?
来源:北京晚报 | 李楚翘  2023年02月21日09:31

2023春节档硝烟已散,由《满江红》掀起的岳案疑云却是说不尽的话题。

用清晰的小人物,映射诡谲的大历史,这一讲故事的手法并非今人原创。早在900多年前岳飞冤狱发生的当下,不满于官方钦定的“莫须有”剧情的时人,就在试图用自己的心与口传讲另一种历史,通过一个又一个案情链条上的小人物拼凑被权力砸碎的真相,去解释时代的巨人何以含恨倒下,又何以重新站起。

牢笼中,是哪名爪牙幡然悔悟拒作伪证?行刑夜,是哪位狱卒冒死收葬英雄遗骨?十字街头,又是哪条好汉为偶像复仇刺杀秦桧?……这些被正义感召铤而走险的小人物的故事,遍布南宋士大夫们的笔记和在朝在野的回忆录,有真人,也有艺术加工。他们就像一个个注脚,指向了作为看客的民心,更指出了毕竟东流去的历史走向。

一起来认识下这些由南宋时人创造的“满江红主角”们,作为历史舞台的龙套,他们只在一生的某个瞬间做了某一件大事,却因此拥有了超越肉体生命的精神力度,作为有幸埋忠骨的巍巍青山中的一块石子,被我们的民族记忆永远传颂。

时间 绍兴十一年(1141)冬岳飞入大理寺狱后一个月

人物 岳案第一任主审官、御史中丞何铸

何铸是在《宋史》中正经有传的人物,徽宗朝的进士出身,与秦桧是考场上的同年,自然而然,也成为其官场上的党羽。宋室南渡后,他作为主和派的一员,因“操履劲正”被推荐进入监察系统,而后一路亨通,岳案发生时,已当上了大宋帝国的“总检察长”——御史中丞。

大将下狱非小事,由御史台和大理寺会审,主审官一职也落到了何铸头上,这自然也是秦桧的安排。还有什么比让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除掉自己的死对头更放心的事呢?何况,两三个月前,何铸就作为秦党之一弹劾过岳飞,迫令对方自乞上书免职。于今,不过是送佛送到西罢了。

但秦桧这次想错了,他的老同学和他不一样。吃了半辈子言官饭,何铸身上还是有些人如其名的硬度,很快就让剧情有了新的走向。

初次审讯时,何铸以罪状上的谋反之名质问岳飞,后者为证清白,做出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动作:“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这个动作能够打动千百年后的人,当然也使近在眼前的何铸为之一震。但他不会像后世小说戏曲中渲染的那样,仅凭这个刺青就热血上头,认定对方无罪,作为主审官查案子,最重要的是——讲证据。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经过反复的察验和审讯,何铸最终向秦桧汇报了如下结论:由枢密使张俊告发的“岳飞与张宪通书谋反”一事,缺乏足以定案的证据,岳飞等人无罪,这是个冤案。

莫须有,还真成了并没有。可以想象秦桧当时阴沉的脸色,他搬出皇帝来压何铸:“此上意也!”——看看是谁要他死,你小子要是听明白了,就回去乖乖发明罪证。

但何铸接下来的回话直接让秦桧语塞:“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或许,史书精炼的原文已经点破了何铸与秦桧决裂的理由——后者张口闭口只有:“上”,而前者心中仍有“社稷”。何铸知道,国家失去岳飞,失去的不仅仅是岳飞。但他不知道,在秦大人和“上”的蓝图里,此后确实不再需要岳飞和岳飞们,这片土地不再需要长城,因为宋金不会再有战争,“上”会变成“臣构”。

小人物何铸当然想不到这回事,因为他是个主和派,不是俯首认爹的投降派。

就这样,尚有底线的何铸被火速赶下主审官的位子,接任他的,是至今和秦桧一起跪着的万俟卨(xiè)。何铸的下一份工作是有杀头之险的出使金国,余生在秦桧的迫害中辗转于罢官、流放、起用之间,最后死在九江一个闲职上,终年六十五岁。

从秦党,到秦党的眼中钉,平平无奇的大宋高级公务员何铸就是因为做了这么一件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坐标系。我们也不必自我感动地强调,这个夹在英雄与奸臣之间的小人物是因为被岳飞的人格打动才背叛了秦桧,当阴谋的刀子交到手里,他只是站在正常人的立场上做出了选择。

实事求是,弃暗投明,这本身就是每一个正常人该选择的路,不是吗?

时间 绍兴十一年(1141)腊月除夕前夜岳飞遇害当晚

人物 大理寺狱卒隗顺

对于关心岳飞身后事的读者来说,隗顺这个难读的名字却是耳熟能详的存在,几乎可以算是岳案中第一号经典小人物。以他的底层色彩和传奇举动,若早生二十年,也该上水泊梁山坐把交椅。

隗顺确实很像《水浒传》中的角色,首先得益于他那低微而关键的职业:大理寺狱卒。身为中央最高司法机构的末端工具人,他能够轻易而沉默地见证权力背后的阴暗面,而又如厕中之鼠般与这环境同混沌,天生就适合成为一桩大事的背景板。

当一位举世尊崇的大人物,被诬谋反而身陷囹圄,会和管理他的小牢子发生什么故事?《水浒传》也给出了最精彩的答案——宋江题反诗下死牢,狱卒李逵劫法场。如出一辙的开头,放在南宋初年的历史框架里,却只能拥有悲剧的走向。狱卒隗顺无力阻止杀戮,但他也在自己的身份框架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岳飞遇害的当晚,江南阴冷的腊月二十九日夜,隗顺将英雄的遗体偷偷运出这座夺去他生命和声名的牢笼,连夜葬于钱塘门外北山之麓。一同入殓的,别无他物,只有岳飞生前佩戴的一块玉环。回土后,隗顺又在坟前栽了两棵橘树,与棺底刻有“大理寺”字样的铅筩(tǒnɡ)共同作为来日指认的记号。

这个一无所长的小人物,大概只能尽这一点微薄之力来表达他对一代名将的尊敬。或许他不敢质疑为什么一个爱国者要以国家的名义被杀死,他只是不能接受那副身躯就这样躺在乱葬岗里,被忘却或者被报复。就像岳大人在狱中题下的“天日昭昭”,谁说黄河不会有澄清日呢?

出于这夜烛般的一捻信念,隗顺用后半生守着这个秘密和这座孤坟,并作为遗言传给了儿子。最终,在宋孝宗的时代等来了平反。朝廷根据隗顺之子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岳飞的遗骨,见“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遂以人臣之礼重新安葬。

以上就是隗顺斯人斯事的全貌,最早见于南宋无名氏著《建炎以来朝野遗记》。建炎,是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这本书相当于南渡后的宋廷轶闻集,包含不少著名的段子,比如秦桧老婆“捉虎易放虎难”的高论,其杂史色彩和褒贬立场都十分明显。

宋代私人述史、写笔记小说之风颇盛。狱卒隗顺的故事,不能说一定为真,亦有可能是被亡国之痛和奸臣当道志士遭戮之恨煎熬的时人对时事的艺术加工。只是,这种加工被听众普遍接受,而且一接受就是九百年。

人们愿意相信,在历史的至暗之夜,会有一个小人物悄悄站出来,冒死去做一件他能够为冤死的时代巨人做的事。这个小人物不是一个人,是千千万万的心。

就连那故事细节,都隐藏着两千年国族忠贞与冤屈的语码:将军入殓时身佩玉环、冢生双橘。那玉——该是苌弘碧血化成的玉;那橘——该是屈子怀袖中留香的橘。类似的悲剧前有古人而后有来者,被历史伤口不断刺痛的人们只有借不同的故事壳子一再追叹,愿那些黄壤下或怒潮里的忠魂重获清白的哀荣。

隗顺莫须有,但被他感动的听众永远有。

时间 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某日岳飞死后九年

人物 殿司小校施全

说了一位正史中的官员,一名野史中的狱卒,再说说一个从正史走向野史,最终被民间文学发扬光大的小武官。

他叫施全,在南宋禁军中当差。身为有志报国的军人,却遇上了绥靖休兵的年代,如无意外,他将和千千万万行伍同胞一样,“躺平”在议和的大旗下,一辈子吹着西湖的暖风,锈了刀剑忘了父老耗了余生。

但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于是青史留名——被一句简练却惊心动魄的记载留在了《宋史·秦桧传》里:“二十年正月,桧趋朝,殿司小校施全刺桧不中,磔于市。”

绍兴二十年正月的某一天,不知出于什么理由,施全埋伏在秦桧上朝的路上,当街行刺了这位独揽朝政十余年、皇帝也要忌三分的大人物。可惜没有成功,于是被杀。经此一事,秦桧之后出门必带五十名亲兵持械自保。

一个小人物的奋不顾身,给当朝权相留下阴影,更给围观群众留下了震撼。在民怨鼎沸的环境里,刺客从来是值得慷慨悲歌的,功败垂成的刺客尤甚,施全的故事于是逐渐丰富起来。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更多的细节:施全埋伏的地点是望仙桥,用的是斩马刀,砍断了秦桧轿子的一根柱子……其中最精彩的是路人对施全行为的反应,让后人看到宋朝首都百姓在舆论场上阴阳怪气的功夫:

“斩全于市,观者甚众,中有一人,朗言曰:‘此不了事汉,不斩何为!’闻者皆笑。”

施全被斩于闹市时,围观者里有个人高声说:这个不懂事的糊涂汉子,不杀留着干什么?——看起来政治很正确,在骂施全犯上作乱,其实“不了事”是个双关语,路人的真正意思是:此人杀贼不力,居然让大奸臣活下来了,真没用,斩了算了。同仇敌忾的群众听懂了这弦外之音,因此会心一笑。

还有更多关于施全刺桧动机的演绎。比如岳飞故乡汤阴县的《岳飞庙志》里,就记载了施全被捕后和秦桧的对话。秦桧问他敢来行刺是不是疯了,施全回答:“我非心风,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台词很糙,指向性却很精准——天下苦秦相久矣!

彼时,岳飞已经死了九年,伴随着舆论高压统治的“和平”也维持了九年,但并不能消灭民间的抗金情绪和来自本能的亡国之痛故土之思。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猛士的刀没能砍中目标,却捅破了人们的心事。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悼念施全时,主动把他与岳飞联系起来,说他是“岳侯旧卒”。这个没来由的说法却扎扎实实地流传了五百多年,到了清人钱彩的《说岳全传》里还有新创造,施全成了岳飞未发迹时的结义兄弟,在岳家军中亦颇受倚重,最后为主将复仇刺桧,舍生取义。

作为一个只留给史书一句话的小人物,禁军小校施全用一死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一生。一代代观众一层层累加给他新的人设,是对他的涂抹,也是对他的尊重。因为人们相信,英雄的队伍会孕育英雄,义士的精神会感召义士,散落在历史褶皱里的草籽会被风吹聚于离离之原,欣然生根,为自己的长青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