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银昭:散文要写出生命原色人性光亮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 萧世龙  2022年11月17日08:37

“这世间,太多诱惑。身子难脱,唯有护着心灵,做个清凉汉子。”这是作家李银昭写在散文集《一册清凉》扉页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书中所有散文篇章共同的指向,也是他创作时每一个“当下”的写照。他说道:“在每一次创作中,无论俗事如何缠身,但只要我坐下阅读或书写的时候,瞬间就能沉浸到纯粹的文学世界中去,四周一片安静、清凉,再无他物。”

在李银昭的笔下,职场街巷、田畴瓜地……似清泉流淌般流淌进读者的心田。他的文笔淳朴又不失文雅,清新又不脱俗。他鲜少去渲染壮丽的名山大川和风云人物,总是平实地写人叙事,但随笔落下的日常琐细的真情,却往往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11月12日晚,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暨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颁奖典礼在眉山举行,知名媒体人、作家李银昭凭借散文集《一册清凉》荣获“散文奖”。来到台下,李银昭接受了成都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并畅谈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文学之于自己的意义。

记者:李老师,请您谈谈您对此次四川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感受,以及您对于您的散文集《一册清凉》获奖的感受?

李银昭:我的散文集《一册清凉》获得四川文学奖,在我看来,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比我写得好、写得多的作家还有很多。此次,以“向文学高峰迈进”为主题的颁奖典礼,是四川文学的盛典。据我所知,这在四川文学界是少有的,这不仅是对近几年四川文学创作的一个总结,也吹响了一个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名省迈进的“集结号”。对四川的专业作家,尤其是遍布全省的业余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至少对我来说,走向这样的会场,置身这样的氛围,就有一种为四川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件书写的冲动。

记者:在新闻界都知道您是一个有名的记者,出色的媒体管理人,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您还是一位作家,而且您的散文写作竟如此有成就,那么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写作这条道路的呢?

李银昭:新闻写作和媒体管理,是我的职业,而职业之外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我的爱好,有时也搞一点业余文学写作,更是我多年不变的追求。应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那是一个追求文学艺术的时代,就成都来说,最热闹的地方是成都总府路上的四川省图书馆,是红庙子的西城区文化馆,是提督街的文化宫,还有人民南路和骡马市的新华书店。这些地方,从早到晚,尤其是周末,总是排着长队,而我就是这些队伍中的一员,我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汲取着文学的养分,爱上阅读、爱上写作。21岁就发表了小说处女作《雨夜,有一个士兵》,随后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西南军事文学》《剑南文学》等刊物陆续发表作品,其中小说《老友》获得了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后来,做了新闻记者,就很少写文学类的作品了。但文学,一直是我心里一件神圣的事,梦魂牵绕、念念不忘,比如我出差,无论走多远,我的行李中,一定有一两本文学书籍,或是雨果、托尔斯泰、海明威的书,或是张承志、张炜、史铁生的书。

记者:近年,四川文学界鼓励四川作家“向文学大刊冲刺”,而我们发现作为一个新闻人的您,不仅获得了此次四川文学奖,还于去年在《收获》上发表了一万多字的散文《母亲的蜀道》,而今年,您又在《人民文学》发表长篇散文《幺爷》,在您看来,你的作品何以被这些刊物看中?

李银昭:对于我的文章为什么能够被这些刊物看中这个问题,我还真不好回答,因为他们的选稿标准我不太清楚。但是不论是这次获奖的散文集,还是我在《收获》《人民文学》发表的这些作品,书写的大多是我出生和生活的川中丘陵。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那片丘陵地上滚大的。想起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以及那里发生的事,他们都深深地植根在我的生命里、血液里。每次写作,我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匍匐在这片土地上。惟有用真心、真情、充满爱意的文字,将丘陵呈现在我的文字里,方是我要写出的文章,我的文章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我自己不好评判,但我一直在努力。我认为,散文无论写什么样的题材,写人写景、写山写水写历史,都要让读者触摸到人生,写出生命的原色、人性的光亮。

记者:在您看来,文学对人究竟有什么意义?对文学爱好者您有什么寄语?

李银昭: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直接回答,可以说文学没有意义,也可以说非常有意义。说它没有意义是因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接带来物质利益,比如车子、房子。说它非常有意义,是因为我认为,文学是人生苦旅上的一抹朝阳。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宇宙世界、广阔的精神世界,她还像一盏灯,陪伴着风雨中的苦旅者,像一团火,温暖着一颗又一颗的心。比如一部《梵高传》,给了无数跋涉在文学艺术道路上青年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使这些一波又一波的后来者,以梵高为偶像,在苦难中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瑰宝、精神财富。每当我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手里捧着这样的书,心中就会燃烧起重振的勇气。

关于对文学青年的寄语,那就是:读书,读经典书,此外,就没有别的可说了。读经典,就像一个修行者,不奢望立竿见影,但长此以往,你的生命将在量的积累中,换来质的提升。

记者:这次颁奖典礼的主题是“向文学高峰迈进”,已经获奖的您,接下来将如何在创作中迈向文学高峰呢?

李银昭:我不敢说我在迈向文学高峰,应该是我一直都在仰望文学高峰。我是一个做事随性随意的人,就文学创作而言,更是随心地指引而行。文学没有捷径,没有投机取巧。我的写作不跟热点,不在意题材好不好发表,我将继续关注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在这个大时代下,他们的悲欢苦乐,他们的耕种和希望。我会用我的心作为参照,镜照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字,看这些文字是不是写出了土地的味道,是不是写出了庄稼的声音,是不是写出了山河的情感。大地和母亲是我吟唱不绝的歌谣,我只能以“心向往之”的姿态向文学高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