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恩施现代美丽山村的动人画卷 ——评田苹长篇小说《花开如海》
来源:文艺报 | 吴道毅  2022年11月07日08:51
关键词:《花开如海》

2018年初,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一样,以精准扶贫为要旨的脱贫攻坚战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面打响,全州2000多个“尖刀班”在春节临近之际,冒着寒冷开赴一线,以村为单位开展这项伟大的世纪工程。3年过去,脱贫攻坚战在恩施州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州2000多个行政村全部实现脱贫。土家族女作家田苹最近推出的长篇小说《花开如海》(武汉出版社,2022年3月),不仅是恩施州脱贫攻坚战的真实记录,展示了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地域风情,而且以椿树坪村脱贫攻坚为个案,生动呈现了精准扶贫的辉煌成就,描绘了精准扶贫所造就的恩施现代美丽山村的动人画卷。

《花开如海》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是以如诗的笔墨、温柔的情怀记录了椿树坪村脱贫攻坚的实施历程,展示了精准扶贫把恩施贫困山村变成美丽山村的伟大壮举,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精准扶贫给恩施山村带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变。椿树坪村地处恩东县大山深处,458户,1800余人,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山大人稀,许多自然村落分布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顶上,交通闭塞,村民生活普遍贫困,不少人生病得不到医治,许多光棍汉娶不上媳妇。梦想致富的人一次次创业失败,一些老党员和退下来的村干部对脱贫致富失去了信心,发出怨言,有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变成了拒绝劳动、专等政府救济的懒汉,个别邻里矛盾最终演变成严重命案。以县政府办副主任老漆为班长的“尖刀班”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椿树坪的面貌和命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尖刀班”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及时果断地确立了以发展交通为先导(即“有路才有路”)、以产业发展为龙头、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重等脱贫致富良策,促使椿树坪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一步步迈出坚实步伐,从原来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产业发展(如葡萄、羊肚菌规模种植)、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网络化管理、旅游开发(如椅子岩景区开发)、乡村振兴的现代美丽山村。椿树坪村这种伟大的时代巨变,彰显的不仅仅是一个山村命运的彻底改变与村民幸福美好生活道路的开启,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福祉的伟大理念。

可贵的是,小说对精准扶贫主题的呈现,并不是概念化或生硬的,而是注意将其融入到“尖刀班”生动而精彩的工作细节当中,让读者体会到党的政策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老漆告诫“尖刀班”成员,在群众眼中,“尖刀班”就是党、政府和国家,“尖刀班”的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这既是监督更是希望。为了更好开展工作,“尖刀班”把村民大会改为屋场会,让群众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利益诉求,甚至给“尖刀班”提出批评意见。对故土难离的杨凤玲、幺婆婆等搬迁“钉子户”实行一户一策,充分给予文化关怀,因情制宜,特事特办。而老漆之子、“尖刀班”骨干成员小漆的意外身亡,更显示出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所作出的英勇牺牲与巨大贡献。在全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像小漆这样献出宝贵生命的人绝非个案,而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田苹在小说中对小漆英雄事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干部牺牲、奉献精神的深情礼赞。

《花开如海》的另一重要主题和思想亮点,是着力书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青年干部、群众的集体成长,有力表现了伟大时代造就一代新人的主题。田苹在表现精准扶贫伟大意义与辉煌成就的同时,有意识地把“成长”作为作品的显在主题加以诠释,由此显示出《花开如海》在当下精准扶贫或脱贫攻坚叙事中的别具一格。

从很大程度上讲,这正是一部以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书写一代城乡青年破茧成蝶的小说。它告诉读者,下乡扶贫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下乡扶贫,与其说是扶贫,不如说是接受扶贫,亦即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与克服思想的贫弱。对“尖刀班”中的青年一代来说,精准扶贫虽然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但也正是这项工作,使他们从狭隘的生活圈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使他们真切地了解到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了解到党的事业和社会、时代对自己的感召,明白了作为青年干部职工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这份责任的迫切性、重要性。

就田子嫣和马一龙而言,他们作为“90后”城市机关干部职工,生活条件相对优渥,田子嫣甚至是父母宠爱的“小公主”,可以按部就班地打发未来的岁月。然而扶贫工作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成长轨迹,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福地,甚至重塑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从个人的“小我”走向国家民族的“大我”。田子嫣一方面从二扎、幺婆婆等人的贫困生活中明白了精准扶贫的伟大意义与自己肩上的责任,并从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的实际工作中、从所取得的精准扶贫成效中重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褪去以往的娇弱之气,一方面则在与林书杰、彭晓阳的情感交往中走向女性意识的自觉,认识到女性追求的爱情绝非基于财富交易,而是基于两性平等与彼此真心相爱。为此她努力挣脱了母亲强加在她身上的精神束缚,拒绝走母亲早已为她规划好的嫁富翁、按照世俗标准当好富人太太、过富裕日子的人生道路,在一次次反省与思想斗争中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准了女性的人生道路。

马一龙与母亲相依为命,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了一定精神压力和情感空缺,他似乎无法摆脱庸常生活的牵绊,工作之余除了盯着手机上网之外便无所事事。精准扶贫不但为他提供了作为司机的用武之地,也使他的无人机拍摄、电脑软件等技术在椿树坪派上大用场。原本父爱缺失的他在乡村大地上收获了与苏明儿之间质朴宝贵的爱情,锤炼了性格与意志,重拾起了对人生、家庭和情感生活的信心。

至于彭晓阳,80年代末出生的他本就是来自高寒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无论是故乡的贫困还是父母在城里打拼的艰辛,都使他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精准扶贫的伟大意义与自己对于精准扶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他在“尖刀班”工作积极主动,协助老漆大胆提出“有路才有路”等扶贫工作思路,而且顾全大局,经常对女同志田子嫣给予工作支持与生活关怀。他能够成为老漆的接班人,正是因为精准扶贫使他得到了坚实的锻炼与全面的成长。

在“90后”农村女孩苏明儿身上,体现的不仅是扶贫对象不向贫困与命运低头的勇气与决心,更有贫困地区内生型人才的茁壮成长。苏明儿一家长期被贫困所困扰,但作为一位乡村女孩,她身上有着山里人的韧性、青年人不服输的劲儿和敢于闯荡的精神,不仅勇挑家庭重担,而且通过进城打工、养猪、种辣椒、养羊等,一次次向贫困宣战。虽然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这些努力都因为公路不通或其他意外因素而一次次失败,但她仍然没有放弃与贫困一决雌雄的信心和决心,“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成为她奋斗人生中的座右铭。“尖刀班”的到来,国家精准扶贫的全面铺开,为她最终战胜贫困提供了新的机遇,送来了政策的东风,不仅帮助她取得了种植葡萄和羊肚菌的成功,并成为葡萄合作社的牵头人。她得到“尖刀班”重点培养,被选举为村主任,成为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时代骄子。

《花开如海》在艺术上别具一格,总体呈现出浪漫、柔情的叙述格调。一是描写细腻、情感柔美,写景如诗如画,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标题,还是对椿树坪尤其是椅子岩等鄂西南美丽景色的描写,抑或对田子嫣等女性形象的塑造,都体现出这一点。二是故事首尾连贯、裁剪得体,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叙述温婉从容却又时时暗藏玄机。一方面,小说围绕“尖刀班”在椿树坪的精准扶贫,记录了这一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又注意避免记流水账,注重采用实写与虚写相结合,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精心提炼与裁剪,主要展示、组接那些有思想深度、有新意、有趣味与感动人心的场景与画面。另一方面,小说避免平铺直叙,善于在诗化的叙述中楔入生活的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在温婉的语调中设置一个个悬念,从而让读者感到既轻松又刺激,既扣人心弦又耐人寻味。如马一龙与苏明儿的“不打不相识”、“尖刀班”初次走访贫困户时受到“冷遇”、屋场会上贫困户向“尖刀班”提出尖锐批评或意见、“尖刀班”全体成员在一次车祸中大难不死、苏明儿父亲在洪灾中失踪,等等,这些接二连三的矛盾、冲突、险象、悬念均为小说的叙事增色不少。三是富于传奇意味。像二扎的寻双亲成功、椅子岩绝世美景的首次发现、彭晓阳与田子嫣的洞中历险、苏明儿父亲的“死”而复“生”、苏明儿所养羊群多年后失而复得,等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