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批评基础之上的理论发现 ——评洪治纲的《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
来源:文艺报 | 贺绍俊  2022年04月27日08:43

洪治纲的《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煌煌40余万字,精准抓住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即日常生活叙述的大解放和大普及,并从理论高度给以诗学描述,这是他6年精心钻研、探幽索隐的成果。

尽管这部专著讨论的是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但我们只有把目光延展到之前的新时期文学,才能对该著所讨论的日常生活诗学之历史性意义有更清晰的理解。要知道,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前几十年间,日常生活是一个让作家们忌惮的词汇。因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逐渐形成了以宏大叙述为主流的文学发展格局,后来又被革命叙述纳入其中。当代文学作为革命者赢得胜利后的新文学,便确立了宏大叙述的至宗地位,日常生活叙述逐渐从被边缘化直至失去其合法性,写日常生活的小说往往逃脱不了遭批判的厄运,被认为是在写杯水风波,是革命意志衰退的标志,日常生活叙述几乎成为了小说的禁区。禁区的突破是从新时期开始的,其标志是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的公开发表并获得肯定。汪曾祺为日常生活叙述立起了一座高峰,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学标志,意味着日常生活叙述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获得合法性地位,并由此带来一个日常生活叙述的大普及,文学叙述的空间得到大大的拓展。我曾这样描述新时期文学:“从宏大叙述到日常生活叙述;从20世纪8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述正常化和普及化,到21世纪的宏大叙述与日常生活叙述的相融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文学叙述日趋成熟的发展轨迹。”

毫无疑问,洪治纲的论述就是建立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的,他在专著的一开始便指出:“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已经越来越突出个体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同时他敏锐地发现,作家们在日常生活叙述中已经从创作实践逐渐走向理论建构,他们“致力于建构一种日常生活诗学的内在价值”。洪治纲正是立足于日常生活诗学的内在价值,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肌理,从宏观上对日常生活诗学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理论化的建构。专著主要分为“概念梳理与日常生活诗学的传统流变”“新世纪作家主体精神中的日常生活诗学观”“日常生活诗学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主要特征”“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上的表达策略与文本形态”“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中的重要意义与内在局限”等五个主体部分。在洪治纲的论述中,中国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宏大理想的微观化呈现,二是个体生存的自由体验,三是物质时代的世俗情怀,四是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文化。

人们对文学理论的不满情绪非常明显,因为旧的文学理论体系面对新的文学现实越来越缺乏阐释的有效性。洪治纲的这部专著具有突出的理论色彩,他的写作其实便是朝着建构新的文学理论的学术目标而去的。虽然不能说在这部专著里已经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但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却是明显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观点还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是从文学现实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理论之树,是在文学批评中提炼出来的理论结晶。洪治纲常年关注文学创作,身处文学现场进行文学批评,他的阅读量非常大,本书所涉及的新世纪进行创作的作家便有一百余位,所讨论的文学作品则有数百篇之多。书中大量作为论据的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就是非常精彩的文学批评,他带着理论的目光进行文学批评,又在批评实践中善于理论发现。这就构成了本书最主要的方法特征,即在充分的文本批评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观点,这是一种批评理论化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并非洪治纲所独创,但他运用得非常认真。所谓认真,是指他对文本和现实的虔诚态度。我在这里对批评理论化作了一点引申,我是想说,洪治纲是通过与文学现场密切相联的文学批评来进行理论的发现和进行理论阐释的。洪治纲的方法戳到了文学理论的痛处。目前文学理论最大的问题就是与文学现实的脱节,它不能紧随文学的变化而更新,而是自说自话放空炮。洪治纲的这部专著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文学批评应该是重建文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清晰的历史脉络和严谨的史学意识,也是该著的论述充满说服力的原因之一。洪治纲虽然讨论的是新世纪文学现象,但他认为,这一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结果,日常生活诗学具有历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中国文学的审美表达与日常生活之间一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他在书中不仅梳理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日常生活诗学的演进形态,而且强调了日常生活诗学在新世纪成为当代文学发展重要趋势的历史必然性。它体现了中国作家对人的“完整生活”的理性追求,也是当代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文学是人学”的复杂内涵的全新反映,是创作主体对人本主义的现代诉求。“完整生活”是一个很好的理论要点,洪治纲认为:“完整的人类生活,应该既包括集体性、共识性的‘宏大生活’,也包括个人化、碎片化甚至是非理性的‘私人生活’。”但可惜的是,囿于全书的体系结构,作者未能对这一理论要点作充分的展开。

以历史的眼光进行审视,洪治纲敏锐地察觉到,新世纪的日常生活叙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比如理想主义的缺失,思想意蕴的单薄,等等。但这些不足和局限,也正是我们在建构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洪治纲的这部专著看成是他对日常生活诗学的一种理想建构:“在探讨并反省人类与自然、历史、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既写出人性内在的丰富和繁杂,又展示人类灵魂的神圣与高贵,这才是日常生活诗学的核心追求,也是日常生活诗学的要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