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珂——“平庸尘世的生之赋格”
来源:同代人(微信公众号) | 小珂  2021年12月03日09:43
关键词:小珂

小珂

本期作者

青年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丁香香满城》等。

 

赵天成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

结尾是这篇小说的亮点,也是焦点。当最后一句出现,你感觉之前的一切都是在为它做准备,小说到此才被赋予了形式,才生出了褶皱、起伏、悬念。“钢琴家”作为标题,与其说是题材、人物,不如视为结构的提示——作者有意借鉴古典音乐的创作形式,小说整体是一首赋格,主题在对位和重复中推进。“我”的灰色的生活、性情、状态,在与女友、上司、房东的多层“对位”中展开。但最有趣的,还是“我”和“钢琴家”的参差对位。楼上和楼下,背影和叹息,蹩脚的诗作和刺耳的演奏,“我”与从未谋“面”的邻居从对立到合一,抑或原本就是一体两面。这不是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而是没有光晕的生之赋格。结尾乐句是惊悚的再现,时间和噩梦似乎将无限循环下去……

结构是塑形,但也是限制。无论是赋格曲还是佳构剧(well-made plays),形式严整都难免刻意求工。而且,小说不是纯形式的艺术,任何结构都需要一字、一句、一段的累积,需要饱满的内容(扎实的设定、精准的细节、圆熟的逻辑)才能最终成立。对于小说家而言,缪斯不是从天上降临的奇迹,而是每个意符的创造和生长。

 

韩欣桐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热爱写诗,阅读保罗·策兰的中年男子云无疑拥有细腻又庞大的内心世界,而生活对他来说却过于粗糙了。他租住于郊区,沉沦在公司市场部,与不懂情调的女友交往,生活对于平庸、懦弱又被动的云来说,处处流露出一股粘稠焦灼的无奈。作者是悲悯的,她没有让主人公在生活的枯燥和混沌里缓慢窒息,而是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出口——钢琴声。隐匿在小说中的弹琴者仿佛是云的影子,让他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蹩脚的音符与诗句相互照应,即使对方并不知晓自己的存在,可那又如何,他终于感到了慰藉——那是灵魂不再孤独的时刻。

作者用旁逸斜出的字句制造了这个既喧闹又寂静的世界。粘滞的用词,时快时慢的节奏,人物幻梦般的言行,让外部世界一片生动的扰攘,而这却越发衬托出人物内心喧嚣中的孤独感。小说结尾让我们知道,这确实是一个幻梦,醒来的云再次捕捉到了钢琴声,不知这次他能否保护好自己的生活和灵魂呢?当保罗·策兰写下诗句:“黑中更黑,我更赤裸。只有叛逆,我才是真。当我是我时,我就是你。”也许,他同样在体验一种喧嚣中的孤独,等候救赎的到来,“叮——”。

 

李玉新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描写文艺青年或准作家的失败和挣扎,是小说家们的拿手好戏。毕竟,所有的作家在获得认可之前,都要经历一段终生难忘的苦闷期(天才除外)。或许是为了达成某种救赎,小说家们将自身形象的碎片注入到人物身上,借其之口说出自己关于写作的种种亲历和认知。在《钢琴家》中,这可能表现为灵感枯竭导致的压榨式写作,对他者认可的功利性找寻,写作挫败带来的扭曲性自我认知和对艺术热情的忘却——对文学艺术的纯爱,终于变异为一种以写作为表现方式的标识独特自我的功利企图。于是,那尖锐的噪音般的钢琴声顺理成章地成为主人公安放自身怯懦和烦躁的客体。但就是这个沉默的任人指认的客体——那位“钢琴家”和那些钢琴声——以持续不懈的艺术热情,唤回了主人公对艺术和美的纯爱。但其感染力不止于此,所有人都听到了琴声的召唤:这篇小说是给小珂楼下那位钢琴家及其执着琴声的献礼,是给在写作一途中拼杀的小珂的献礼,最终也是给天下所有耽于艺术的写作者们的献礼。

另一方面,小说的节奏把握极好。对文艺不感兴趣的女友何以说出钢琴曲的名字,老板何以知道主人公写诗……这些紧绷之下呈现出的平缓泄露,在第五节终于转化为狂欢般的放肆,带领我们走向最终的高潮,于小说主题之外,以梦的设定及其现实重现带给我们充分的惊颤。相比之下,小说的语言编织稍显粗简,似乎还需磨砺。

 

朱子夏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对于节奏的控制是这篇小说最为出彩的地方。主人公云文艺青年式的生活和突如其来的钢琴声逐渐交错在一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己感也正是在这种复调音符般的对位中被突显出来。

这声音虽由钢琴发出,却并非是某种梦幻的旋律和想象,相反,这声音是极现实的。它不像由是一位身怀理想而在现实中受挫的“钢琴家”所弹奏,却更像是一个设定在机器人上的冰冷的程序——这机器人将在黑暗中凝视着云的生活,然后在某个固定的时机突然伸出它钢铁的十指——这是在梦境粉饰下的活生生的资本扩张。列斐伏尔在《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中谈到:资本的节奏是控制人的身体和一切社会节奏的最终逻辑。在云作为文艺青年的自我想象中,这一定是苦闷的人在弹奏着苦闷的乐符,而事实上这种自我想象最终不过是亲手消灭了“文艺青年”作为对抗性主体存在的合法性,并如愿使自己成为了与他人没差的“单向度的人”。小说的最后节奏不断加快,直到云最终从梦里醒来,发现自己所处的现实并不比梦境更现实。这时他或许会惊觉:原来在资本的重压最终到来之前,我们已经率先完成了对自我的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