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采油树”上开出的花朵——序何喜东《地火升腾》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徐可  2021年11月19日14:46

青年作家何喜东的短篇小说集《地火升腾》即将出版,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喜东是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鲁迅文学院是青年作家向往的“文学的殿堂”,是培养优秀作家的“摇篮”。能够进入鲁院特别是鲁院高研班学习,是很多青年作家的梦想,也是一份荣耀。因为高研班录取条件比较严格,必须在创作上已有一定成就者才有资格参加。所以,能够上高研班的,都是本地区或本领域作家队伍中的佼佼者。“鲁36”是我主持鲁院工作后招收的第一个高研班。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无论是什么第一次,都会格外珍重。我对“鲁36”也是如此,感觉上格外亲些。“鲁36”的学员们也很活跃,我们经常一起聊天,话题非常广泛,并不限于文学。不敢说打成一片吧,但无拘无束倒是肯定的。我喜欢跟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对文学抱有虔诚的挚热的爱。

喜东在班上是年龄比较小的,他来自石油作协。话不多,但为人谦虚,朴实,诚恳,热情,有礼貌。这几个词都很普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鲁院每年培训的作家有好几百人,我能记住的只是极少数。喜东不算活跃分子,但是我偏偏记住他了,我想,可能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我在心里默默喜欢这个总是面带微笑的小伙子。

离开鲁院后,喜东还跟我保持微信联系,不多也不少,不热也不冷,很有分寸。给我的感觉,还是在鲁院的那个喜东,话不多,但得体大方。我们谈的话题主要还是文学。喜东经常向我通报他的创作情况,也就一些问题征求我的意见。我看到他在创作上不断进步,作品越来越厚实,打心眼里为他高兴。喜东说,到鲁院学习之前,他像困在黑黢黢原油里的雏鸟,幻想着长出一双结实的翅膀。鲁院像一个熔炉,让他完成了从自发写作向自觉写作、从业余写作向专业写作的转变。我相信,这不是客套话,而是他真切的感受。很多从鲁院走出去的作家,包括已很有成就的大作家,都有过同样的感受。这说明喜东有悟性,鲁院高研班四个月的学习,他确实学有所获。从他的作品中,我也能看出这种变化。

喜东是石油战线的作家,他的工作单位在长庆油田,他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工作,亲眼目睹、也亲身参与了石油人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平凡而伟大的工作。长庆油田是我国第一大油气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荒原大漠,南部是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长庆石油人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发、建设起这座油田。很多年前,我曾经去过长庆油田,当时的条件还相当落后。喜东对油田有感情,对石油人有感情,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鲁院高研班的学习,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文学追求。他决心以石油为创作坐标,以笔为镐深挖石油文学富矿,让更多读者了解石油人的悲欢离合,致敬为信仰而活着的人们。这是喜东的文学理想。短篇小说集《地火升腾》,就是喜东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是“采油树”上开出的一枝花朵。

《地火升腾》一共收入8篇小说。8篇作品写的是同一个题材——石油行业,石油人。《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梁》,以扶贫第一书记贺衎的视角,全方位展示王家坪扶贫攻坚的石油经验,展现了石油人在精准扶贫中的社会责任感,石油工人贺衎也在扶贫实践中锻炼成长。《黑金》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铁角城的反盗油的故事,小说人物不多,却都鲜活生动,个性鲜明。在个体之需与集体之要、小我与大我之间的矛盾与撕扯中,保安队长陈海峰最终选择了后者。《一颗滚石》纪录了一段青梅竹马的“油三代”之间的友情;《地火升腾》以回望油田发展的视角,书写石油开发的往事。《薄如蝉翼》是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爱情和成长,展现石油生活的艰辛,以及在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石油人独特生活方式和心理挣扎。阅读喜东的作品,我才发现,过去对石油人的生活、工作、感情了解得太少了。从而,我对喜东的追求又多了一分理解。我想,《地火升腾》能够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也是对作者这种追求和努力的肯定。

文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中国故事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书写的,是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所书写的。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普通人的故事,讲好各行各业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与人民融为一体。行业作家是中国作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具有独特优势。喜东身为石油人中的一员,对石油行业和石油人的熟悉程度非他人可比,这是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优势。石油行业是一座文学的富矿,一代代石油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为祖国石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喜东不忘文学初心,坚守艺术理想,加强文学训练,写出更多更精彩的“石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