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保罗·索鲁:第三只眼看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 | 冯新平  2021年02月09日08:06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美]保罗·索鲁 著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马可·波罗那部亦真亦假却举世闻名的中国游记,不但打开了欧洲人地理和心灵的视野,激发了一众航海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此后几个世纪绵延不绝的东方情结,也开启了西人撰写中国行纪的先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记录了大量明朝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的山脉、地质结构、人口、经济、文化有着巨细靡遗的介绍,《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考察了光绪甲午年的风俗人情,见证了其时的诸多历史大事,还有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关于中国西域地区地理考察情况的记载……斯人已逝,但他们留下的书信、日记、随笔、游记却可以帮助我们用“第三只眼”来观察和了解古老而年轻的中国。

与目的性颇强的探险家不同的是,旅行文学家保罗·索鲁从不刻意挑战极限,而是以乘坐火车的方式周游世界。这既能让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不同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同行者的身份深入其中。平稳前行的列车上,别人的终点常常是他的起点,狭小局促的车厢里,天南海北的乘客屡屡成为他了解世界的切入点,而在沿途城镇长短不一的逗留更可以让他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1986年,他乘火车从欧洲出发,取道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纵贯铁路,开启了历时一年穿越中国的旅程。20余趟列车,20余个城市,从新疆贫瘠的沙漠到东北富饶的森林,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都市到西藏荒芜的山丘与甘肃干涸的河流,保罗·索鲁为这片壮丽的土地和非凡的人民提供了一幅令人难忘的画卷。

1980年,保罗·索鲁乘船沿长江游览中国。根据这次经历,他写作并出版了《船行中国》。书中描绘了中国社会在历经浩劫之后求新求变的氛围。时值隆冬,当时的中国在他眼里暗淡萧条,人们穿着宽松的蓝套装,到处都是写满标语的红色条幅。6年过去,恰逢春天,人们在地里耕种、锄草的情景,让索鲁不禁产生了春光灿烂的感觉。整个国家比以前更加青翠葱郁,显然也更加有活力和充满希望。这并不是幻觉,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令他感叹不已的是,中国人建设城市的速度竟然超过了地图的印刷速度,修铁路的速度快到根本来不及在地图上用黑线标注。在这个面纱被不断揭开的国度,走在它最稀松平常的街头,也总有场景能把他吓得魂飞魄散。

正在崛起的北京比以前更大、更吵,也更明亮和繁荣。这让曾目睹它单薄岁月的索鲁感到惊讶。街上那些原先写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大字标语,被刷上了丰田汽车广告,或是变成了牙刷和手表广告牌。离毛主席纪念堂不远的地方,甚至新开了一家肯德基餐厅。而嘈杂与美丽并存的上海让索鲁想到了纽约。二者都具有一种神经质的活力。他发现人民公园每周日都有一两百个中国人在用英语进行交流,而沿街走去,缝衣服、补锅、修鞋、修伞、卖自制衣服的摊铺比比皆是。在1980年代以前的几十年中,这样的自由职业是闻所未闻的。与此同时,自由市场也非常活跃,街上有各种小商贩兜售蔬菜、鸡蛋、时钟、旧手表、旧眼镜以及捕捉到的小鸟。

艰苦朴素和修修补补是中国人生活中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而奢侈,甚至是简单的舒适,都曾一度被谴责为腐败堕落。然而,1980年代以来,有人开始大胆追求物质享受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墨镜、卷发、松糕鞋、长筒袜、喇叭裤、牛仔裤等当时新潮的配饰和衣装时不时映入索鲁的眼帘,而精神层面也不无丰富多彩的表现,如在西宁市的一家音乐商店里他不但看到了流行歌曲和香港摇滚乐的磁带,还有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录音带。此外,还可以找到施特劳斯、门德尔松、巴赫以及全套的贝多芬交响乐。那些外国文学名著也出现在国人的手中。人们不但敢于用故事来表达自我,而且还参与自由讨论,不会因为说了某些话就被贴上“右派”“反革命”或“资本家”的标签。

这本当初作为游记而写的书现在却成为了解三十年前中国的好途径。书中描述的旅程发生在1986至1987年间,那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阅读这本书自会百感交集,但作者笔下的中国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几乎无法辨认。这恰好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旧貌换新颜的景象中,索鲁也注意到了时人习焉不察的诸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教育、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弄虚作假、人情淡漠、通货膨胀。当然,对于这些至今仍困扰着中国社会的现象,身为过客的索鲁并没有明确而深入的探讨,而只是东鳞西爪式地散落在书中。他并不明了的是,80年代前半段是精神生活占主导位置的时期,而后半段物质生活已开始篡位。

对于走马观花的索鲁来说,描述中国不是什么样子是容易的——这片土地上已经看不到狂热的人们成群结队地喊口号,也感受不到浓厚的政治氛围。但要讲清楚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即便于剑桥、哈佛的学者而言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更遑论一个游记作家,但倘若能理解它的纷繁复杂,那么也许还有点希望。无论如何,这位多少戴着有色眼镜观看中国的美国作家,对这个古老的国度及其人民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善良充满了敬意:“中国所经受的磨难,比地球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然而,她挺了过来,甚至繁荣了起来。我开始想象,如果计算机集体爆炸,卫星全部被烧毁,所有的喷气式客机都从空中坠落,我们最终将从高科技的梦中醒来,很久很久以后,中国人应该还在开着那些呼哧呼哧的火车继续前进,他们应当仍在古老的梯田上耕作,心满意足地生活在窑洞里,用羽毛笔蘸着瓶里的墨水,书写着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