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访玉林籍作家朱山坡:家乡就是我的文学基因
来源:玉林日报 | 潘静新  2020年12月15日08:49
关键词:朱山坡

记者在采访朱山坡。 (张惠 摄)

他笔下“南方以南”的“米庄”“蛋镇”成为文学地标

12月6日,广西玉林籍作家朱山坡获“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优秀短篇小说作家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由人民文学杂志社、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目前全国唯一以短篇小说为评选对象的文学大奖。从2012年开始评,每两年评选一次,评了五届,每届仅评五名,王蒙、莫言、苏童、毕飞宇、迟子建等作家先后获奖。

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不是以单篇作品作为评判依据,而是以小说家在评奖期内所发表的短篇小说总体质量、数量,以及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思考与创新,作为评判其是否有资格获奖的标准。因此,朱山坡获得这个奖项,证明他在短篇小说方面的创作成果获得了国内文坛的高度认可。

评委会给予朱山坡的颁奖词是:近两三年,朱山坡专注于“南方以南”的挖掘和书写,成功地构造了独特的文学地标——“米庄”“蛋镇”,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满纸弥漫的诗意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讲述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痛和爱,以令人信服的构思和激情理性兼备的叙述彰显了短篇小说的超凡魅力。

领奖归来,朱山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我的故乡是我的笔名”

“米庄、蛋镇的原型都是我的家乡,北流市六靖镇。”朱山坡深情地说,“我曾经为家乡写过一篇散文《我的名字叫故乡》。”

文中写道:“‘朱山坡’是那排村的一个生产队,那是我的故乡,现在成了我的笔名。只要别人轻轻地叫一声朱山坡,我首先想到的是故乡,然后才是自己。朱山坡现在与我浑然一体了,她就像老无所依的母亲,比我的影子还要亲密,我到了哪里,就把她带到哪里,让她与我风雨同路,相濡以沫。”

朱山坡本名龙琨,1973年8月出生在偏远、贫困的朱山坡村。这乡村在大自然台风、冰雹的磨砺和大时代的狂潮冲击下,摇摇欲坠却又顽强生存,村民在贫穷、闭塞的环境中对戏班等乡土文艺的爱好,给了朱山坡一种独特的养分。乡村少年龙琨对文学、电影的渴望和努力接近,成为他成长中的深刻烙印。

朱山坡说:“童年的记忆能决定一个作家的前途。家乡就是童年记忆,它已经成为我的文学基因,抹不掉,洗不去,忘不了,是我的底色和经验,每当我创作的时候,它都会给我暗示。”

与公文并行的文学创作是他的精神支撑

在龙氏祠堂里的红朱岭小学读到五年级,才有机会到那排村小学读书,之后考上六靖镇初中、北流县高中,从梧州财经学校财政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流市清湾镇政府工作,龙琨艰难地按农村孩子读书跳农门的模式,成了一个“有身份”的国家干部。他父亲的梦想是,以后龙琨能成为一位副镇长就足够光宗耀祖了。因此,从1996年到2003年,龙琨因为偶尔发表一点作品在《北流文艺》《大众报》(《玉林日报》前身)萌发作家梦时,都被他父亲以残酷的生活现实来打碎。但龙琨的文字功底被发现,先后被调到北流县政府办公室、玉林市政府办公室,每天兢兢业业地写公文,很少再去考虑文学上的事情。对于当时的龙琨来说,他很感恩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让他远离贫困,并赢得受人敬重的社会地位。所以他只将写作当成业余爱好,是酒足饭饱后必须有的精神支撑。

2000年后,当地文学活动(主要是诗歌活动)突然活跃,重新唤醒了龙琨的文学梦和久违的激情。2004年,他写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力》。2005年,广州的文学名刊《花城》在其重要栏目“花城出发”隆重推出龙琨的两篇小说、一篇长篇访谈和创作谈。为了“掩人耳目”,龙琨在发表作品时用家乡“朱山坡”的名字作为他的笔名。

《花城》的慧眼识才,让朱山坡深受鼓舞,上班时间也开始偷偷写小说,与公文写作轮流交替着写,抓时间,抓空档。

2007年到2009年间,朱山坡获得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他的创作能力更是飞速提升。2010年12月,首届郁达夫小说奖揭晓,朱山坡凭借《陪夜的女人》,与著名作家毕飞宇、韩少功同分“短篇小说提名奖”荣誉。

朱山坡说,这篇小说的素材也来自他的童年生活,小说中重病的老人就是他童年对爷爷最深刻的记忆。

当年,玉林市政府给予首届郁达夫小说奖获得者、青年作家朱山坡5万元的奖励,在玉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玉林文学从此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百花争艳的发展期。

这次获奖让朱山坡坚定了自己的文学梦,他主动提出调到玉林市文联,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现在文学给我的回报已经够多了,她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的生活,使我超脱了很多世俗的东西,这辈子我不可能去追逐高官厚禄,也不可能享有荣华富贵,文学使我的生活简单、快乐、充实,内心色彩斑斓,我就与她为伍。”朱山坡仿佛很知足,其实他内心埋藏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家乡是我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我会一直写它,我要以家乡为原型,构建一个纸上帝国,让家乡成为像伍德·安德森的小镇、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一样的“文学地标”。

向着经典书写,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作家

进入文联工作后,朱山坡的写作进入爆发期。承载着他的家乡情结和文学情怀的作品《灵魂课》《风暴预警期》《蛋镇电影院》等中长篇及短篇佳作相继发表、出版,曾获《上海文学》奖、《朔方》文学奖、《雨花》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多个奖项,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收获年度文学排行榜等,有多篇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有作品译介俄、美、德、越等国,“米庄”“蛋镇”走向了世界。朱山坡凭借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筑起一座比一座高的山坡,连绵起伏,令人仰望!

与此同时,他也从玉林市文联副主席到广西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再到广西民族大学,成为驻校作家。

回望来时路,朱山坡说:“年轻的时候我会说,要当一个好作家,一要有野心,二要敢于冒犯,三要有足够的耐心。而现在我只会说,坚持写下去就成了。成为一个作家,不需要什么艺术环境,外面没有的,作家的内心里什么都有,能自给自足。那些强调艺术环境的作家不是有天分的作家。”

记者开玩笑地问:“你觉得未来哪个节点才到达你的人生巅峰?”朱山坡说:“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写出好的小说。好的小说肯定不是以文字的多寡、篇幅的长短来衡量的,甚至它无法用任何尺度来评判。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弄明白了什么样的小说才算好小说,更不敢说我已经写出了好小说,因此,我今后所写的文字依然叫做探索。我希望我能写出一篇被认为经典的作品,一篇就足够了。经典就是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还有人愿意阅读,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奇特,而是因为它的经典性。”

我们期待着朱山坡创作的经典作品,带着家乡的文化符号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