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坤:鲁院新世纪

来源:文艺报 | 徐坤  2020年11月05日14:50

徐坤,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一届高研班学员。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女性文学成就奖。出版小说、散文集十余部,代表作有《白话》《先锋》《热狗》《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 《厨房》等。

看到《文艺报》3月12日刊登的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的《以“学员”的名义集合》文章,颇多感慨!时光飞逝,一晃,距离2002年我们进入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白院长在文章中介绍到,在我们那届之后,又办了16届,先后有861名学员毕业。加上参加其他短期班深造的人数,10年间,进入鲁院学习深造的各类学员已逾千人。1000人是一支浩大的队伍,大概应占中国作协会员人数的十分之一强。

我曾经两次写过有关鲁迅文学院的长文,一次是在毕业之后,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散文《在鲁院那边》,发表在2003年第9期《青年文学》杂志上。另一次是2010年12月,庆祝鲁院建院60周年大会上代表学员发言的稿子,也写了很长。前一篇模仿了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流年》风格,那会儿刚毕业离开鲁院不久,思念留恋的情绪收止不住,任由情感像水一样漫漶流淌。后面那个发言稿是若干年之后的回顾,比较臻于理性。

说实话,对于鲁院的理性认识和总结,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和若干年教学培训成果的实践检验之后,才一步步得出的。在2002年刚入学那会儿,第一期学员和老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知道大方向在哪儿,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和成熟的教学培训模式。而10年过后,鲁院则以人才辈出的成果,充分证明了培训方针和办学道路的正确。

新世纪鲁院的意义,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是帮助年轻作家们“归心”和“鼓劲”,帮助我们树立和稳固起强大的世界观,坚信文学是心灵的事业。要知道,新世纪以后,鲁迅文学院面临的教学形势,已经不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面临的、诗人胡风由衷赞叹的“时间开始了!”那样的激越和跳动;也不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恢复之后,那种劫后余生、百废待兴、伤花重放的慷慨豪情;今天鲁院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教写作者如何坚守,如何克服和抵挡21世纪市场经济大潮中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诱惑。

从2002年秋天,北京东四环朝阳路八里庄那个臭水沟环绕、周围地铁线路修得冒烟儿的清洁的小院子开始,到2010年秋季搬迁至清雅的北四环文学馆路,全国各地,各省文坛小有成就的年轻作家,聚集到这里,肩负起文学拯救和传承的重任。

推开门,十里堡小街灯红酒绿,甚嚣尘上;关上窗,清风明月,鲁院师生谈经论道,静思养心。前来授课的一个个白发长者,文坛耆宿,从容淡定,高贵善良。从他们身上,我们体会到文坛的风雨世相,体会到高尚和感动,体会到文学带给人的无限悲悯和高远的理想。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是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渺小和稚嫩,也照见我们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鲁院的一次次授课、讲座、研讨、社会实践,让我们坚定了信心,坚定了对文学的信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一批人,一代人,几代人在共同奋斗。我们重新体会到文学的光荣,同时也感到了使命的重大。

第二,鲁院培养起我们谦虚的美德。鲁院是激励,是鞭策,是照见我们的卑微和不足的地方。鲁院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让人见贤思齐。有人说鲁院是新一代作家们的党校,也有人说鲁院就是文艺学科建设中的北大和清华。我想,这些比喻都不为过。即使你不了解鲁院的辉煌历史,不知道多少文坛前辈皆出自于鲁院,但是,当现实中的全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各省文坛的状元、进士、榜眼、探花群集鲁院时,每人都感受到了压力,才知道什么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刚开始来时还显得相当自负的个别作家,没出几日,便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

第三,鲁院开门办学的方向,使作家们具有了跨学科的视野。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都被请来讲课,这在平常是难得的。像李肇星、秦大河、流行乐坛评论家金兆钧、舞蹈理论家欧建平,还有普通百姓、写底层生活的作家,都曾给我们授课,让我们学然后知不足,不再坐井观天,既有君临天下的气度,又融入了草根的宽广情怀。

如今,鲁院高研班已经开班10年了,我们每位高研班学员,都幸运地拥有了在那里学习的120天。当这段学员生活成为回忆,我们真诚地感谢鲁院教职员工和来自各界的授课教师。他们以辛勤的耕耘,在浮躁的年代里培育真情;以真切的努力,在三尺围墙中播撒寥廓。我们深知,优秀作家未必都出自于鲁院,但是,鲁院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作家,却是至关重要的。祝福鲁院!

在即将结束这篇稿子的时候,收到了徐迅写来的印象记。他是鲁院第三届高研班的学员,按年级的辈分排,应算是我的学弟。看了他的文章,不禁莞尔!对照文章省察己身,自己内心早已白发苍苍,惶惶进入中老年;而在师弟眼里,却仍是在鲁院学习时的那一坨酒徒和吃货。我要谢谢他!也谢谢鲁院!鲁院,永远是鲁院学员彼此青春的见证和精神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