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扎岭南  回望十三行 粤味网络文学精神新高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妍  2019年10月29日16:10

媒介变革导向文学标准风向标的重新定位,不自觉地诱发“新文学”的“文学革命”,从而导致“文学变局”。网络文学,不仅是指在网络发表、传播的文学,而是在网络中生产的文学。准确描述,互联网是一个生产空间,而不光是一个的发表平台。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没有经历早期西方那样大规模的自省性“超文本”实验,而是商业化的类型写作为主导。①传统文学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称之为“作品”,印刷术成功解决了时空传播问题,但对于生命的个体而言,这不但把创作者和接受者隔离,而且活生生地把读者的除了视觉以外的感官剥夺了。传统文学的解读往往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作家和读者“转译”“解读”,赋予个体更多的生命体验和个人经验。而网络文学则具有“超文本”性,在麦克卢汉提出“互联网”“地球村”“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②的概念同时,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文本”概念,打破了“作品”的封闭完整性,认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读者有创造性解读的权利,甚至具有创作自己“文本”的权利。网络文学具有“超文本”性质,无休止的“链接”,可以通向内部也可以通向外部,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的对流行的批评理论持反对态度,带有文化保守倾向的审美精英主义的观点。笔者不认同此类观点。③互联网时代,最大限度地打开人的感官。现代的中国人再也不能扮演传统西方人固化超然物外和脱离社会的角色了。④

《十三行》系列共有三部六本,《十三行 第一部 崛起》是开卷的第一部。这本以描写清朝商战为内容的历史小说,以时间为经,以广州十三行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为纬,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形成一幅幅流动的历史画卷。第一部《崛起》分为上册和下册,共70章。它以十三行首富伍秉鉴的生平为创作蓝本,写出清朝时期十三行发展的兴衰荣辱,以小见大,折射出清朝当时的发展状态特点,风云变幻的百年发展史,是近年来少有的以十三行为主题的作品。

人物形象:不完美的英雄形象

《十三行》设置多条情节并行的结构形式,聚集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在相对稳定的时空中展开符合人物各自性格特征、社会地位的独立活动。小说的开篇,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有意刻画主人公吴承鉴沉迷玩乐、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的形象。作者有预谋有计划地打破英雄的完美形象,随着故事情节地推进,家族生意的突变,大哥卧病在床,眼看着宜和行就要破产倒闭,英雄自带的光芒在不经意间一点点地逐一呈现,无法遮挡地放出耀眼的光芒。呼之欲出的英雄形象多了一分痞子气,多了一分逆境中的隐忍。在阅读过程中,吴承鉴这一反传统的英雄形象逐渐走进读者的内心。吴承鉴内心对嫂子的尊重,对婢女赠送小礼物等细节,都体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柔软,主动关爱了解女人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反传统英雄身上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吴承鉴更符合南方男性的性格特征,刚强果敢又不失柔软温暖。

小说结构:铁三角多线叙事

刘大先在《当代小说的赋形问题》一文中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文字的形式对他所经验与体会到的世界进行形象化的塑造,原本杂乱无章、纷繁叠复的事件、人物、情感与隐在的精神脉络在文字中被整饬、修葺、冶炼、铸型。”⑤作者是一名创作经验丰富的作者,对历史、社会、商业都比较熟悉。作者以百年十三行为大背景,十三行统领江湖、家庭、宜和行三位一体的铁三角,以江湖为中心,小社会(家庭),大社会(宜和行),依照亲情、友情、爱情等多条线索,或明线或暗线,将江湖、家庭、宜和行三大空间有机有序地融合起来。江湖、家庭、宜和行三个散点各自为营,但相互间联系密切无间各为中心。三个散点中心内部各有“乾坤”,枝枝脉脉,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生活小情趣。生动接地气的细节描写,小可融入人物之间的对话、日常生活,大可介入家庭、宜和行任一空间,与这两个空间平行的还有令读者向往的江湖空间,“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如此严密紧凑的叙事逻辑、时空结构,纵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作者也能如鱼得水地自由穿梭。

作者以较深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将和珅、乾隆、嘉庆、如妃与十三行商帮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了细腻生动的描写,故事层层递进,布局颇为巧妙,人物性格典型丰满,历史细节描写精准,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特征。粤港澳大湾区中,各行各业都有数不清的“吴承鉴”,外在表现各异,实则骨子里“不服输”,危难时有担当颇具责任感,遇事不慌。

新的历史观:想象主体“由弱变强”

外表不把钱当钱、事当事的吴承鉴实际上是见过世面,留过洋的人。他瞒着家里人,曾驾驶“花差号”(船名)出海,抵达南海的马尼剌、吕宋、暹罗(今东南亚诸国)。“那些乡下的土包子,说起去南洋就觉得像要过鬼门关。”“只要看好气候,不那么倒霉遇上大风浪,也就几天十几天的事情,比去北京还省事呢。”上述国家处于国际航海的主要航线沿线上,资本主义性质的萌芽出现较早。他对早期资本主义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事、做事方式--富有冒险精神、追求科学、鼓励市场合作竞争。传统教科书中对资本主义的评价大致是“贪婪、残忍、原始积累”,早已固化的大众印象,用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来审视,或许片面些。两百多年前,西方国家的“崛起”有着一定的“必然性”。此处,作者在写作的历史观上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能够恰如其分地换位思考,深刻“理解”站在现实主义的当下,同样需要冒险科学竞争的精神,这不正是历史的、美学的、人民的创作观的体现?不正是此书的现实意义所在吗?仔细咀嚼作者的“新历史观”,不难发现,作者的站位与时代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新的历史观”表面上是对西方历史史料的“新发现”,实际上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的中国”到如今“崛起的中国”对西方历史想象的变化。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作为想象的主体“由弱变强”,逐渐理解、认同了其想象对象,迫切地想要通过解释西方国家如何“崛起”来确定自己的合乎逻辑做法的合理性。文本所体现的意义超越了已发表出版或在更的其他所有网络小说。

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和原创

熟悉国内网络文学现状和版图的人都晓得,广东的网络文学现状尴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静官的《兽血沸腾》、罗森的《阿里布达年代祭》、打眼的《黄金瞳》、网络科幻小说鼻祖玄雨、天下霸唱、慕容雪村等大神级的网络作家,都是在广东土壤生长起来的。广东人会生儿子而不会取名字,人才来了又走,来来去去,最后成了四川、湖南、浙江、江苏等地的宝贝疙瘩。网络文学的老祖宗祠堂--起点中文网的成立诞生地,就是在广东阳江,一个地级市。那里的“水晶宫”内住着古代沉没的宝船,宝地自然地杰人灵,亦成为网络文学的封神地。可惜的是,网站在升级“飞天上神”时,被上海的盛大集团以2000万元收购,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起点人”纷纷聚拢上海。网络文学的重心从广东转移到上海,网络文学的骨髓里已经打下了“海派”烙印,即便是后来腾讯收购成为阅文集团,网络小说界都认为网络小说属于海派,与粤派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一现象值得深刻的反思。

2018年,广东的游戏产业收益达到1811亿元,占全国76.2%的份额,较2015年上升4.2%。2015至2018年,中国的游戏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的份额。游戏行业,全国看中国,中国看广东。无独有偶,广东的动漫行业情况类似,2018年广东的动漫规模为632.2亿元,占全国34.1%份额,位居全国首位。数据胜于雄辩,毋庸置疑,文学与游戏、动漫的基因类似,天生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既懂文学又懂文化产业的人深谙规律,文学是一切文化产业的命、源、根、本,文学与电影、动漫、游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跨界融合,破局重生。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文艺形式和内容的再现与创造、继承与断裂、艺术与商业、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竞争张力,彰显艺术的想象力感染力和无限的精神养分。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互联网上网的8亿多人次中,约有6.2亿游戏玩家,比例达到73%。游戏玩家中又有2.34亿人群是付费玩家,2018年人均消费达到1015元。强劲的市场不断推动网络文学创作向前纵深发展。

文学文艺的生命是创新,竞争的力量是原创。《十三行》2018年开始在网络上首发连载,一直受到粉丝的追捧。我认识的网络作家,知识结构优良。他们没有高高俯视的傲慢,没有自以为是的唯我独尊,更多的创作源泉皆来自生活,人生感悟,个人体验和独特经验。迈开脚步,走出小房间,背起电脑,深入生活,接近现实。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们,彻底地把自己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粉丝经济的力量不容小觑。通过书中的灵魂人物吴承鉴了解十三行,了解广东的前世今生,了解广东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极具现实意义,《十三行》是粤派网络文学书写岭南文化的精神新高地。(文章略有删改)

注释:

①“网络文学”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是一个明晰的概念,基本是一种小众先锋的超文本实验。这种基于文字的实验比较大规模地出现在因特网兴起早期,即上个世纪末,具有可贵的媒介自省性。

②(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第248页、中译本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布鲁姆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经典研究有鲜明的针对性,他对当代一些流行的批评理论持反对态度,称为“憎恨学派”,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因为这些批评观念常常主张颠覆以往的文学经典,并特别重视社会文化问题。参阅【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译者序言,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④(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议,作者第一版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⑤刘大先:《当代小说的赋形问题》(N),《文艺报》,2016年6月27日第2版。

⑥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册,第六卷,王荆公,第1683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⑦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册,第六卷,王荆公,第1691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⑧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册,第六卷,王荆公,第1691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⑨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册,第六卷,王荆公,第1691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⑩(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第1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⑪网络文学何时起步说法各异。1997年12月25日“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开通,标志着中国网络文学的大门正式开启。笔者赞同从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络流行算起,这种“纪元法”的侧重点不在作者/原创一方,而在受众/传播一方。或是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精英文学的区分线。

⑫麦克卢汉曾谈到:“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第30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