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燕君: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破圈”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破圈”一直被提及,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这次是市场倒逼的结果,是网络文学发展近30年达到一定成熟阶段后内生动力的体现。
2025-07-18
-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节点与进路
网络文学行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使命。
2025-07-18
-
题材与体裁: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批评重铸
内容提要 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的“网感”特质,并非源于互联网的媒介性,而是现实题材自身写实创作要求的自反性的呈现。
2025-07-17
-
工业史诗的文学重构:探讨网络作家晨飒的新质现实主义书写
当苏志睿在《乘势跨越》中带领团队突破850公里续航壁垒时,网络作家晨飒笔下的文字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测试场大屏幕上的数字像被施了魔法般持续跃升,最终定格在那个曾被视为天方夜谭的数值。
2025-07-16
-
“网文出海”之后:海外网文平台的发展样态与问题探微
内容提要 从本世纪初开始,经过“内容出海”“模式出海”的阶段性演进之后,我国网络文学出海目前正快速步入“平台出海”阶段。
2025-07-15
-
桑文鹤《她所知晓的一切》:治愈童年疼痛的社会派悬疑小说
简介 《她所知晓的一切》的作者桑文鹤,是一位擅长写作悬疑、刑侦类作品的网络作家,已经在豆瓣阅读连载了包括《杀死星河》《白马与天涯》《我们消失的那一年》等十余部小说。
2025-07-15
-
黄鸣奋: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智能化网络文学
内容提要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算法推荐系统等信息科技获得广泛应用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正经历从人本创作向人机协同、智能生成的转变。
2025-07-14
-
《玄鉴仙族》的四大审美内涵
简介 小说《玄鉴仙族》以器灵为视角,讲述了凡人李家前赴后继艰难修仙的故事。
2025-07-07
-
胡笛: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三季行走江南的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京云锦博物馆。
2025-07-07
-
黄群英: 网络小说的人文精神书写的问题研究
摘 要:网络小说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但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部分作品对人文精神极不重视,探究网络小说的人文精神书写,无疑可以给网络小说创作者以警醒。
2025-07-07
-
AI写作离真正的网络文学有多远?
在网络文学领域,AI写作在国内引发了多重回响:2023年7月,阅文集团发布了国内首个网文大模型“阅文妙笔”以及基于这一大模型的应用产品“作家助手妙笔版”;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举办了AI小说创作研讨会,并举行了国内首部百万字AI小说《天命使徒》的发布仪式;2024年7月,番茄小说因“AI训练补充协议”引发争议,遭到大批网文作者联合抵制……从既有的相关案例来看,尚未有AI创作的作品能够在网文读者中得到普遍认可。
2025-07-04
-
网络文学短篇兴起意味着什么
网络文学篇幅的长短正成为一个“问题”被讨论。
2025-07-04
-
年轻读者引领“网文”审美重构
不久前,第四届“网络文学青春榜”发布,季越人的《玄鉴仙族》、半麻的《赛博剑仙铁雨》、米花的《鱼灯引魂记》、核融炉的《隐秘爱意游戏》等12部作品上榜。
2025-07-02
-
空留《惹金枝》:古代言情小说的“大女主”路线
简介 小说讲述了身世曲折的男女主角为报国仇家恨而携手同行,最终成就太平盛世的故事。
2025-06-30
-
顶峰相见 | 金色茉莉花《志怪书》:无为天地阔,处处是仙乡
2024年6月,阅文集团与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启“顶峰相见”黄山主题征文大赛,旨在鼓励网文作者以黄山为灵感撰写优秀作品,以文促旅。
2025-06-30
-
王姝:网络文学中神话志怪传统的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借赓续神话志怪传统,回到中国叙事学意义上的小说源头,通过跨类型叙事元素的渗透,分化形成玄幻、仙侠、修真、穿越、盗墓等网文标志性类型,同时也催生了神话志怪传统的直接继承者——民间志怪笔记体网络小说。
2025-06-30
-
贺予飞:论网络文学的强国叙事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的强国叙事,是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2025-06-27
-
《诡秘地海》:“后穿越时代”的科学奇幻
网络作家狐尾的笔的《道诡异仙》被视为国风幻想网文的新典范,他的成名作《诡秘地海》活用科学幻想元素,是对科学奇幻(science fantasy)类型的继承和革新,令疲于套路化穿越文的读者耳目一新。
2025-06-27
-
《柳叶刀与野玫瑰》:医疗现实题材网文的叙事突围与价值承载
作为一部聚焦医疗行业的现实题材作品,柠檬羽嫣的《柳叶刀与野玫瑰》并没有滑选择对沉重情感和医患关系等职业景观的复刻式描写,而是通过女性神经外科医生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现了年轻一代临床医生和医学科学家的成长历程。
2025-06-26
-
季越人《玄鉴仙族》:数字时代的“仙人之际”
随着“00后”们步入社会,“Z世代”逐渐成为理解当下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关键切口。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