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哈福兹博物馆在开罗落成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康慨  2019年08月29日08:03

马哈福兹漫画展海报中的马哈福兹像

在埃及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去世十三年后,马哈福兹博物馆和创作中心终于在首都开罗落成。

有关部门将杰马利耶区始建于1774年的一座楼房翻修,辟出两层用作馆舍,收纳马哈福兹的手稿、藏书、写字桌、椅子、衣服、眼镜、放大镜、助听器和松下牌纽扣电池包装纸等多种个人物品,大多配有阿文和英文两种文字的说明,以招徕游客。

马哈福兹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博物馆位于开罗老城——伊斯兰开罗——一条狭窄而未铺砌的胡同内,与穆罕默德·贝·阿布·达哈卜清真寺相连,离马哈福兹的出生地也不远,胡同口有杂货店、菜市场和肉铺,与马翁小说的生活气息相得益彰。

馆内还辟出一厅,专门展出各种版本的马翁著作,并设报告厅、音像室,以及代表各国马学研究成果的资料室。

馆中展出了他的诺贝尔奖获奖证书,但奖章仍由家属保管,不在展品之列。

《埃及今日》报道,马哈福兹的女儿胡达·纳吉布·马哈福兹(乌姆·库勒苏姆)出席了开馆仪式。她说,她本来以为家属拿出的藏书和个人物品将永不见天日,特别是在一月革命之后的困难时期,现在她很高兴看到博物馆的梦想在“多年等待”之后终于实现。

具体地说,这个“多年”是十一年。

埃及文化基金会的法特希·阿卜杜勒·瓦哈卜博士告诉阿布扎比《国民报》,延误主要是由于2011年革命后政府各部门缺乏配合,建馆资金一度无法到位。

为庆祝开馆,馆内还举办了马哈福兹漫画展,展出了中国、古巴、肯尼亚、摩洛哥等国四十位艺术家的作品。

1911年12月11日,纳吉布·马哈福兹生于开罗老城,以1956到1957年出版的现实主义鸿篇大作“开罗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最为知名。1959年连载于《金字塔报》并于1967年出版于贝鲁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因为对神、穆圣、耶稣和摩西的人性化描写,而在埃及被禁长达数十年,2006年才告解禁。

博物馆还单辟一区,介绍1994年发生的马翁遇刺案。

事件的根源是保守势力对《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长期诋毁。刺客宣称此书乃渎神之作。中华读书报2015年报道过《金字塔周刊》前总编穆罕默德·萨勒马维当年就遇刺事件对马翁的采访。

“对马哈福兹做这些采访的时机并不令人愉快,因为那发生在1994年刺杀未遂之后,他被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纳吉的伊斯兰主义者刺中了脖子,不能重新写字而只能口授了。”萨勒马维在所著新书《纳吉布·马哈福兹对话录》的发布会上告诉场内听众,“如各位所知,他坐在小汽车里,正要和一个碰巧是医生的朋友去见另一些朋友,这时一个年轻人走到近前。他以为此人是来问好的,便开了窗子,然后那个人便拿刀凑近他的脖子,扎了他,便跑掉了。”

真是万幸!马哈福兹在车上遇刺,地点位于家门口,旁边就是开罗警察医院,医生朋友马上把他送去急救,所以十分钟之后,他已经进了手术室,从死神阿兹拉尔手中夺回一命。

马翁遇刺三周后出院回家,但右臂神经受损,手几乎完全拿不住笔,每天只能写几分钟,文学产出从此锐减。

胡达·马哈福兹表示,父亲是禁欲者,从未想过开博物馆。

1988年得到三十九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后,他将这笔钱一分为四,分给自己的科普特基督徒妻子阿提亚特塔拉·易卜拉欣和两个女儿乌姆·库勒苏姆与法蒂玛,自己的那份则捐与巴勒斯坦慈善机构。

2006年8月30日,马哈福兹以九十四岁高龄去世,葬礼备极哀荣。军乐齐奏,六马引车,棺覆国旗。时任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亲自步行,为他扶棺送葬。

李琛译《世代寻梦记》(即《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于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