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无百姓莫为官》:新时代“山乡风云录”

来源:人民日报 | 叶国斌  2019年06月08日07:50

下姜村不大,也不是最富,但在浙江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明星村——它是五任省委书记基层联系点,更是“穷脏差”蜕变为“绿富美”的典型。作者劳罕(王慧敏)和我相熟,他长期在浙江工作,既是颇有名气的作家,又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型记者。对下姜村,他似乎情有独钟,为写《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这本书,从前年开始几乎每个节假日他都在下姜村度过。

这确实是一部沉甸甸的书。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下姜村“折射出的是一个中国普通乡村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的艰辛奋斗历程。”下姜村资源禀赋较差,自然灾害频仍,不具备发展市场经济的区位要素,生产方式粗放……多年来,受制于种种“先天不足”,下姜村一直走不出贫困的循环,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处于温饱线以下。下姜村旧貌不正是全国贫困村的缩影吗?作者解剖下姜村这只“麻雀”,也就有了普遍意义。

再往下看:那些有关饥饿的回忆;咋就走不出贫困的怪圈;第一次吃饱了饭;心无百姓莫为官……下姜之变的思辨;下姜启示;乡村振兴,路还很长。全书十三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系统透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写就这部新时代“山乡风云录”。

一部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所反映主题的思想性应该放在首位,让人看后有启迪,对工作有帮助。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当立意高远,触摸时代律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战略?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小康社会建设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作者循着这些问题,直面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之道。马克思说过,当一个问题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体现着一个作者的态度和眼光。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型记者,作者跳出下姜看下姜,把下姜脱贫放在时代变革的历史方位去透视,让本书有了超拔的高度。譬如,对于下姜从“穷脏差”蜕变为“绿富美”的缘由,他不是简单去概述,而是通过“土改”“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几个时段分别去审视,于是“下姜经验”有了厚重感和规律性:“靠山吃山”,但“吃”法变了;位置偏远,但交通变了;地还是那些地,但产出方式变了;人还是那群人,但眼界和观念变了;干部还是那些干部,但工作方式变了……作者指出,最让下姜村受益的,是“省委书记们传递的新观念和新思路,以及生态保护理念催生的发展新模式——这才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关键”。这是下姜村实现振兴的密码,也为中国其他乡村脱贫致富、振兴发展提供经验总结。

报告文学强调客观真实。但客观真实并非有闻必录,更不是自然主义描摹。作者采撷的人和事,需是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的统一。

本书反映的内容,无不是作者下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脚上沾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正是因为作者真正“沉下去”,访民情、看实情,才让作品有了真情和“温度”,才让下姜村的一切从作者笔下生动流淌出来。

因为有深厚文学功底,作者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送到读者面前,他截取的事实片段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抚掌叹惋,笑过、叹过之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你瞧,倔强的老支书姜银祥,为村里那座桥,二话不说就跳进寒冷刺骨的河里;你瞧,现任村书记姜浩强为增加农家乐客源,觍着脸皮跑遍旅游公司“拉生意”;你瞧,民宿老板娘余红梅为挣来嚼谷,起早贪晚做米羹、打年糕……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作者讲述下姜故事的元素,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看到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富裕的“大下姜”发展模式。

作品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写“三农”,聚焦乡村之变及其密码;另一条线重党建,以党员干部责任担当为主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仅深入基层率先垂范,而且注重成风化人,引导群众先富不忘后富,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众多基层干部向“上”看齐,在下姜村脱贫致富的“翻身仗”中,始终冲锋在前,自觉践行“四种人”(生产发展的带头人、新风尚的示范人、和谐的引领人、群众的贴心人)。“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闪光,与书名“心无百姓莫为官”遥相呼应。

这本书不仅记录一个普通山村风雷激荡的历史性变革,也为我们打开一个观察当今中国的窗口——从下姜看到乡土发展瓶颈,展望未来光明前程。期待未来有更多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并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和路径的文学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