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冰封的记忆》:东北抗联,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来源:文艺报 | 郝敬堂  2019年04月03日08:49

“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说起《义勇军进行曲》,可能许多人已经记不得它的出处了,然而每听到它的旋律响起,就会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它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图腾和象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当地的义勇军、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组成“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人,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等英雄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在对日作战最艰难的日子,为了保存实力,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在苏联正式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接受军事培训长达3年之久。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正式宣战,并派远东军进入东北战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积极配合苏军作战,打击日本侵略者。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一鸿的非虚构作品《冰封的记忆》是写给东北抗联,也写给抗联教导旅的。作者用了20年时间,走访了近50位抗联老兵,抢救这珍贵的记忆。除了面对面采访,作者还用大量精力搜集中、日、俄尘封了60多年的战争档案,用最真实的史料写成了这卷令人震撼的作品。反映东北抗战的史学著作汗牛充栋,但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全面记述和反映这支部队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该书可谓是独辟蹊径的开山之作。虽然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贴题的是故事发现在冰雪覆盖的长白山下;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部晶莹的有童话意味的文学作品,其实是一部有血有泪有爱有恨的历史。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跌宕起伏,意识形态斗争与政治运动使得几乎每一个88旅老兵都受到冲击和迫害,对那段历史噤若寒蝉。而国内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成为禁区,直至今天,中俄两国涉及其中的一些历史档案和资料仍未解密,真可谓是冰封的记忆。

《冰封的记忆》写的是一直被冰雪覆盖了几十年的鲜为人知的铁血战争,用的是“记忆”的表现手法完成的,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文学表现力。作品中的百余张历史照片,很多都来自当时的敌伪档案或战争亲历者,书中对照片背后的故事多有解读。可以看出作者在占有大量史学和档案资料以及88旅老兵口述材料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创作而成此书。特别是他们以纪实文学的手法,从这支部队成员的角度来写,真实亲切,可谓是精妙制作。

《冰封的记忆》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完全真实,所有的细节都不允许用小说的表现手法去杜撰和臆断。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们给他的获奖理由是: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是的,文学具备记忆功能,文学的记忆是把过去的生活世界呈现出来。

列宁说过:遗忘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东北抗联”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样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国破山河在”的热血青年,为了民族大业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留下了这民族精神,留下了这“冰雪记忆”,这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和瑰宝。如今,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同样需要民族精神去开创未来,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