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亚明:山沟沟来了第一书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赵亚明  2018年12月03日15:03

可以说,上湖村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有绿绿的山,山上除了层层梯田,就是绿色乔木、灌木和山草。有哗哗的水,白马河和常兰河,蜿蜒流过。有抗战遗迹,“正太”路遗址和南山顶的炮楼遗址,记录着当年的不屈和鲜血,是胜利记忆,更激励着后人。有历史沉淀,清代大王庙、观音堂,以及数量不少的古院落,叙说着古往今来。

可惜,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

魏曰隽就是在全国精准扶贫的形势下,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

2015年8月10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那天晚上,寿阳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这样一则新闻:

“我县选派39名第一书记开始入村上任,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据了解,我县共排查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19个,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21个(其中有1个村重复),按每村选派1名第一书记的要求,共选派39名第一书记……”

魏曰隽就是这39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他任职的村是全县最大的贫困村之一。

为什么要选派他去村任职,我觉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上,组织上找他谈话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说自己是个年轻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客观上呢,他是一个优秀的财政干部,曾多次获得各级奖励,而我们的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太需要充满朝气和活力,工作拚命的优秀年轻干部了。

他2001年4月参加工作,从事财政工作以来,办理业务20万余笔,金额达60多亿元,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平时,他经常加班,从不叫苦叫累。到了年底总决算,他就更忙了。门卫老胡曾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年底,他半夜起来方便时,隐约听见核算大厅里有声响,凑近一看,又没看见人影,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后来他才知道,这是魏曰隽上半夜加班,利用下半夜回去休息的空档,打印机自动套打数据。2008年底,魏曰隽因病住院接受治疗,但是前后仅休息五天,病还没好就回到工作岗位上。

有一件事让老邢印象很深。那时,老邢是寿阳县体育运动中心财务负责人,帐面上因38元钱,资产负债表总是平不了。半路出家的老邢,来到核算中心找到会计主管魏曰隽,想请他在帐面上做个“技术处理”。得知其用意,他拒绝了。但他态度和蔼,答应帮老邢查帐。一连几天,魏曰隽早上班,晚下班,仔细查看原始凭证,查过的帐簿摞起来,足有两米高。最后终于查出,这38元钱还是5年前的“历史遗留问题”。说起这事,老邢总是对他赞不绝口!

在原则问题上,他可是铁面无私。有一位同学在某执法部门财务科工作,其夫妇都是他的同学,平时他们常来常往,关系也很好。有一天这位同学来核算中心报帐,他发现有违规发票,当即按规定将票据退回。因为这事,这位同学对他有意见,好长一段时间说他不够意思。

核算中心是窗口服务单位。在他的带领下,落实服务细则,向社会郑重承诺,并身体力行,热心服务。核算中心被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财政厅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他本人先后被团省委评为“山西省优秀青年卫士”,被山西省财政厅评为“山西省十佳服务标兵”,被共青团寿阳县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新长征突击手”,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二等功,被共青团寿阳县委、寿阳县委组织部评为“寿阳县十大优秀青年”,被共青团晋中市委评为“优秀青年文明号号长”。

看了这些,就会知道,他被组织选拔到贫困村任职,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

他说,宣布自己到上湖村任职的那天晚上,他睡不着觉。农村对他来说是陌生的,对山沟沟里的上湖村是陌生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能不能做好工作,心里是个未知数。

报到那天,他开着车,顺着山沟走,路旁是经县城流出的白马河。山沟西南走向,河水哗哗,山路弯弯。路两边杂草丛生,间或可见塑料袋、易拉罐等垃圾。路上车辆不多,行人也很少,让人生发沉闷的感觉。终于,在一个三条大沟交汇的地方,出现一个村庄,这就是上湖村了。

他直接到了村“两委”办公室。在场的“两委”成员,非常礼貌地接待了他。他能看得出这些人眼里的厚望,同时也能感觉到这些礼节性欢迎后面的冷淡。后来才知道“两委”成员在他来之前,就谈到他,不少人认为,他来村工作也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镀镀金,过上两年,也就回去了。还有人认为,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一点农村工作经验,能干什么呀!就连支部董书记,也有这样的想法。那天,董书记讲了几句客气话后,说了句:“咱村两委办公经费紧张,正常开展工作都难,你先帮着给想想办法吧。”他说,当时他没敢马上答应,因为心里没底,他看到在场的人,有的低下了头,有的别转了头。接着他又说了句:“我努力办这个事!”在场的不少人又抬起头来,面无表情看着他。

这就是他任职的第一次亮相。他给人的应象是:戴个眼镜,文质彬彬,讲话不多,实话实说,不打官腔。

接下来的一个月,由董书记带着他入户走访。

入户的第一站是南头自然村。南头村与上湖村只有石太铁路之隔,本应与上湖是一个村,据说抗战时期,寿阳县政府分路南和路北,这路指的就是石太铁路,因分属两个县政府管辖,自然就成了两个村。

那天他走访了陈巨银、陈小狗、陈篆梅等户,每入一户,都要详细询问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啥困难需要解决。同时,他利用这个机会,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耐心地解答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董书记说:“看了魏曰隽这个作派,我就觉得这个人是真心想干些事的。”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证实了董书记的想法。

那段时间,除了入户走访,魏曰隽就是跑机关和企业筹措资金,解决“两委”办公难题。谈到这件事,魏曰隽说“在财政局时,是上门来办事的人带着笑脸让你办,现在是自己上门求人家办事”,那个时候他才体会到求人办事可真难。他说不少单位还是支持他工作的,多则上千,少则几百,作为扶贫资金,资助上湖村。他说自己没这样求过人,这是第一次。过了一个月,他找到董书记说:“筹到经费3万元。”董书记深受感动,心说:“这个年轻人是真干实事哩!”当天在“两委”会上,董书记表扬了他,说他工作扎实。他看到在场的“两委”成员对他很热情,那眼神感觉跟报到时看自己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靠筹到的经费,把“两委”办公室和村文化活动室,进行了简单的装修,配备了必要的办公桌椅,制作了版面图片,剩余的钱又购买了村文艺表演队的服装和乐器。“两委”办公室亮堂了,能正常办公了,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了。2016年元宵节,组织文艺演出队到县城表演,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演出队还受到了奖励,这让干部群众兴奋了好一阵子。

上湖村辖上湖、下湖、南头、二亩洼、陈南沟、樊垴、河三和白头岭等8个村民小组,共有13个自然村。全村420户1027人,其中农业人口367户976人,常住人口700人。村内,低保户10户23人,五保户22户23人,优抚对象12人。该村地广人稀,全村耕地面积6200亩,人均耕地约6亩。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35元,在全县206个行政村中排倒数第4位,贫困线以下人口130户318人,占到全村总人口的31%。

他说:“到村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入户走访,上湖村的现状给了我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该村基础条件如此落后。8个村民小组中,只有上湖、河三两个小组因为有马太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比较好。其余6个小组的通村公路,仍为狭窄的土路和年久失修的水泥路。我开的小车一进村就被挂了底盘,为此还修了两次车。有好几个小组吃不上自来水,没有手机信号,没有有线电视。村里除一栋“两委”办公楼(原小学)外,再无其它集体资产。二是没想到该村部分村民生活如此贫困。入户走访,到了河三小组马根生家,全家五口人全部残疾,收入微薄,靠社会救济和干部群众捐献过日子。樊垴小组李祥小,是单身,脑梗后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极度困难。全村这类困难户为数不少。”

他边调查,边坐下来与乡村干部认真分析贫困原因,研究工作对策。他把这些内容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

“大家一致认为导致长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受限,基础设施落后。立地条件差,属山区丘陵地貌,土层薄、土质差,耕地零散分布。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困难。通讯不畅,村民与外界联系不便,信息较为闭塞。用水困难,全村自来水入户率仅50%,尤其是陈南沟、二亩洼、樊垴三个小组,人畜吃水更为困难。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水平低下。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间种少量的杂粮和土豆,产原粮、卖原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三是思想观念保守,发展动力不足。村民传统农业的思维根深蒂固,安于现状的观念较重,习惯于简单省事的玉米种植,对新品种、新技术有的不愿尝试,有的不敢尝试。还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较为突出,50岁以上人口占到全村总人口的40%以上,1/3的人口常年在外务工,年轻人到县城及县城周边打工,土地大都由留守妇女和老人耕种,他们文化水平低,精力有限,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面对上湖现状,在一次党员会上,他提出了下段工作的想法:一是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党员要勇于先行先试,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从而让群众打消疑虑、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二是发挥耕地多的优势,走产业多元的发展路子。三是挖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四是争取政策支持,夯实生产发展基础。他的话讲完,就得到了与会党员的赞同。有的党员说,有文化就是不一样,能讲到点子上。

接下来,他与”两委”成员,按照全村有主导、小组成特色的思路,初步绘制了村产业发展规划蓝图:以陈南沟、白头岭、樊垴、南头小组为主,为玉露香梨种植和猪羊养殖片区;以下湖、二亩洼、河三、上湖小组为主,为种植采摘和观光旅游片区。

魏曰隽又带着“两委”一班人,根据规划,详细制定了工作计划……

他还根据规划和工作计划,亲手设计了上湖村“脱贫攻坚作战图”。这张图现在悬挂在“两委”办公室墙上,图的内容包括基本村情、组织保障、作战示意、原因分析和脱贫目标任务等等。

原因找到了,思路明确了,计划制定了。干部党员和群众,努力有了方向,工作有了目标。他这个第一书记,心里也有了头绪。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党支部是基础。抓好、夯实这个基础,是他这个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

他多次参加支部会、党员会和民主生活会。会上对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支部、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工作要求。

支部教育是关键。他组织支部成员,研究制定“上湖村党员‘十星双评’教育管理制度”,按照制度展开工作。他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在手上,教育工作扎实展开,做到了有方案、有制度、有活动、有记录、有效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他本人带头讲党课,讲党章、讲条例、讲准则,讲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

他认真组织每月“两学一做”网上答题,每月用微信发送“两学一做应知应会资料”,供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答题阶段,他每天发微信督促各党小组长,组织所属党员干部和群众答题。每一轮答题结束,县组织部都要对有“第一书记”村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上湖村答题人数和质量,每次都是名列全县前茅。

精准扶贫,是摆在全体干部和党员面前的第一任务。他与支部一班人制定党员联户职责,其中包括察民情,拉近与群众距离;解民困,成为群众贴心人;助民富,争当致富领路人等三个方面内容。包联名单上墙公示,公示栏的标题是“上湖村党员联户促精准扶贫”,标题下是党员包联贫困户名单。党员每月要向支部汇报包联情况。每半年和年终支部组织对党员进行考核,包联扶贫情况将作为全村党员“十星双评”的重要依据之一。

2016年7月1日,是他入村后第一次过党的生日。上午,他主持召开了“上湖村庆‘七一’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会”。会上,他对2016年前半年工作进行总结,为上湖村的全体党员,上了一堂题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努力推动精准扶贫”的专题党课。会议一完,他带领村党员干部坐车到县城,参观尹灵芝烈士纪念馆。在馆内听讲解员讲尹灵芝烈士英雄事迹,在场党员面对尹灵芝烈士塑像,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回来,不少党员感触很深,他们说,这样的活动,近年来这是第一次,很受教育。

村里的工作,可以用千头万绪来形容。

魏曰隽说:“县级机关的工作是条条块块,而村里的工作是组或团,只要负责那个村,村里一切的工作,你都得担起来。这就像弹钢琴一样,村主干就是钢琴家,所有的工作都得“弹”起来,还要“弹”得响亮。”

入村后,他很快适应了这种工作环境,全力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办公桌电脑里有一张电子表格,我看了一下,是他这两年工作动态情况周报表,我从中间点了一张,内容如下:

8月7日,星期一,和林业局赵巨成、李鹏、李娜,卫生院王瑞生、丽仙等人入村办理健康扶贫双签约。

8月8日,星期二,安排为2017年贫困户中中考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准备相关资料。

8月9日,星期三,通知各小组到村委会开证明,办理死亡销户事宜。

8月10日,星期四,发现河三小组的河道人字闸上面垃圾未清理,河道的垃圾清理质量差。

8月11日,星期五,发现二亩洼小组道路两边杂草清理质量差。

表内还有每月简要的小结。这是一张2017年从1月份到现在,9个月的工作小结:

1月,入户走访、指导农业生产等。

2月,筹划元霄节文艺表演等常规性工作。

3月,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包括调产、培训、修桥等。

4月,护林防火、梨园管护等。

5月,积极按照县委政府拆违治乱提质要求,大搞环境卫生。

6月,帮助二亩洼小组贫困户办理扶贫贷款,安排村民养老金缴费,对上湖村的违建情况再次摸底,组织全村党员参加“两学一做”知识竞答,筹备“七一”党员大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市管局办理合作社扩展社员事宜。

7月,召开“七一”党员大会,南头小组水泥道路硬化工程竣工,小广场硬化完工,学习任部长党课内容,查看玉米受灾情况,到扶贫办找孟瑞峰落实采摘园区资金。

8月,和林业局、卫生院共同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进行健康扶贫双签约,对各村组环境卫生进行进一步清理,组织柴胡种植知识培训和柴胡种子发放,入户张保英、侯元生家了解情况,入户南头小组李来富家了解到其两个孙女上学负担重,陪史县长看望侯志光等贫困户,组织“两学一做”网上答题。

9月,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支部班子,并选出了书记、副书记,帮助村民李秀萍、王玉业等售梨,制定上湖小组、南头小组村规民约,规化在村小学后面山沟建设冷库,布置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商议2018年整地项目,组织全体党员群众参加“两学一做”答题活动。

看了这两张表,就更能了解作为一个村主干有多忙了。他说:“自从到上湖村工作,几乎没有双休日,没有上班和下班这个概念。但是苦中有乐,村民吃上水了,路修通了,有手机信号了,农产品销出去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等等,自己就觉得很有成就感的。”

村里的几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魏曰隽任职的两年间完工的。

陈南沟吃水问题困扰了几辈人。

陈南沟小组在上湖村南。从上湖村顺着石太铁路往南走约一公里,然后向东爬三里地的山坡,在路的北面山坡上住着几十户人家,就是陈南沟。从地形看,三面环山,防风、采光、保暖,确实是一个好地方,而且村前两山间是平整肥沃的粮田。村里人们也都说风水好,他们甚至举出实例,说宋代宦官陈琳的墓就建在这里。人们说距村一华里处,过去还有一座古祠堂名叫万古祠,青砖铺地,石门石阶,但已倒塌不存在了。人们说祠堂边上有宋代宦官陈琳公公的坟墓,坟地里栽有白皮松(当地人叫槨树)、侧柏、桧柏等八株古树,可惜村人过去没当回事,这些古树被全部砍伐。村内有一座古庙和戏台,村人说这是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四年的古庙和戏台。庙址座落独特,别具匠心。戏台占地约九十平方米,屏风上的山水花草隐约可见,屏风和柱子上留有很多纪念性话语,是明清两代省内知名戏班子演出时演员们留的。看了这些古迹,你就会感觉到浓重的古文化气息,你的思绪可以穿越古今,猜想过去这个山村的繁华和鼎盛。

多好的山村啊。可惜,饮用水不足问题,像孙悟空的紧箍咒,让村民长期生活在窘迫和不安中。

村民也在向命运抗争,东挖一个井,西建一个井,全村挖了七个井,也还是供水不足。因为他们挖得是浅水井,村内浅层水很少。同时,因村里有养殖户,地表水的水质被污染,给村民健康带来隐患。因满足不了人畜用水,村民只好走四里多路,到南头小组和上湖小组拉水。

魏曰隽在陈南沟小组和群众谈心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场承诺全力帮村里解决吃水问题。他返回县城,立即向县财政局主要领导和业务股室负责人汇报,第二天就带着财政局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到村实际查看,然后,局领导带着他与县农经中心协商。经过多次协商,农经中心决定用“一事一议”资金,解决饮水工程的资金难题。

从邻村引水,还是村内打井,村民意见不统一。他和董书记到陈南沟小组参加村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商量的结果是从邻近村引水,只需要铺设管道,引水入户就行了,投资成本也不太高。但是会后不少村民想了想,觉得这个方案不合适。他们认为,靠别的村供水,怕将来靠不住,还是自己打井来的踏实。部分村民到村小组长家,要求更改方案。于是,第二次召开村民会议再次进行协商,最后经村民表决,定在村内打井。

魏曰隽说:“这件事,真是好事多磨”。

村中,有一道浅浅的水渠。打井找水先是在水渠的南边。打井队曾信誓旦旦地说:“打不出水不要工钱!”结果,钻了几个眼,耗时两个月都不见水。打井队傻眼了,找水的信心也不足了。村民也是大眼瞪小眼,没了精神。那几天,他一有空就到工地看,有时工作忙,也要打个电话,问一下打井情况。看到打不出水,心里也着急。他陪同打井队负责人,请教技术人员,查找技术资料,与技术人员、村干部党员和部分年老有经验的村民,共同分析情况,最后决定再换一个地方,到水渠的北边,继续找水。

有一天晚上,他给陈南沟小组长陈桂林打了电话,陈桂林没等他开口,就高声说了一句话:“水打出来了!”听了这五个字,他紧绷的神经一下就放松了,那种激动、喜悦的心情,现在都无法用言语形容。他感觉自己想唱,想跳,想大声喊一嗓子。

第二天,天一亮他去了村里,看到打井队的人和在场的村民都在看水,人人脸上笑逐颜开,他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后来山上建水塔,他上山看工程,还出了个“洋相”。那天刚下过雨,路滑难走,他想顺便看一下管道铺设情况,就没有走山路,而是顺着埋管道的荒坡上山。有几处山坡崎岖难行,他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上全是泥巴。到了水塔旁,施工人员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自己低头看看也笑起来。

现在井打成了,水塔修起了,2017年6月水管入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据陈桂林说,供水的那一天,有的村民门口挂了红布,有的还放了鞭炮,村民眼含热泪,齐聚在泵房旁,高兴地笑着,交谈着,那喜庆热闹气氛就像是过大年。

还有,白马河阻隔了下湖人的出行。

上湖小组到下湖小组要过一条河,就是白马河。这条河发源于寿阳县西部,从寿阳县城南,流经上湖小组,与常兰河相汇,再经下湖小组、芦家庄村,注入潇河。

由于河水阻隔,村民出行成了难题。1984年,村里在这条河上修了一座漫水桥,但因资金不足,只是贴着河床,修了个简易的漫水桥。由于河水大,这个桥常常成了水下桥。平时过河需要涉水过河,到了汛期雨天,河水更大,村里人出不来,村外人进不去,村人与外界隔绝了。

去年7月的一天,魏曰隽听说这样一件事。下湖小组某村民给儿子办喜事,那天正好下了雨,河水猛涨。迎新娘的车,走到漫水桥边却过不了河。后来只好打电话从外地叫来装载机,用装载机的前铲,把新娘与车上的陪嫁物品运进村。这件事,可也算是奇闻了。作为村干部,听到这样的事,心里很不好受,他找到董书记说:“那个桥咱得修,资金我想办法!”

这样,他东跑西跑,总算又筹得修桥资金。工程去年按时开工,当年完成桥梁工程,今年9月又完成了两侧的挡墙工程。至此,这个工程全部完工。

新修的漫水桥,高1.5米,宽3米,长15米,钢筋水泥桥面,石头砌垒的椭圆形桥墩,河水哗哗从桥墩间流过。桥两侧砌了挡墙(村民也称八字桥),挡墙呈八字型,与桥面平行,与两侧公路相接。一位村民正好从桥上经过,这位村民高兴地说:“这桥,我们盼了几十年,今天可算修成了!”

望着远去的村民,我想这桥绝不仅仅是一座桥,这是连心工程,是希望之路。

此外,南头小组的路、村内的文体设施和日间照料中心等工程也已完工。

南头小组的修路一直是难题。村内入村公路和村间道路,由于年久失修和几次挖埋管道,几乎全成了土路,一到雨天村民就出不了门,回不了家。魏曰隽又争取项目资金,硬化了村中路。工程今年初开工,现在已全部完工。金色阳光下,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向村民家门口,光滑的路面闪着蓝幽幽的光。

上湖村铁路旁,建了一个105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这就是前面魏曰隽每月小结中提到的“小广场”。广场完工时间不长,听说已有村民在上面跳舞健身。他介绍说:“下段,广场上还要安装健身设施。”我看到广场上有村民在打粮晒粮,同行的朋友说这个地方找这么大一块平整的地方可难哩,这儿还可方便村民生产,当粮场用。从这个广场拐一个大弯,跨过铁路桥,再爬一段坡,就到了另一个文体活动中心,就是“两委”办公的院落。院内建了健身广场,广场面积1400平方米,广场上有新安装的篮球架和文体器材,广场周围还安装了不少坐椅,供人们休息。

日间照料中心也建在“两委”办公院内。这处院落,原先是村小学,后小学搬迁,这里成了“两委”办公室。现在北边的楼是“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室,东边的房子经重新装修,改建成了日间照料中心,院内的文体活动广场还可供老人们开展文体活动。董书记说,在上湖这个地方,找个大的场地确实不容易,一个院子,多功能利用,也是无奈之举。

日间照料中心共十间房,分厨房、餐厅和休息间。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体息室内有被褥枕头,可供老人休息。我看到厨房服务人员正在忙着做饭。厨房服务员说,这段时间人们忙着收秋,吃饭人不多了,刚开始那会儿,地里还不怎么忙,吃饭的人可多了,最多时达50多人。老人们在日间照料中心可享受就餐、日间休息、生活照顾、休闲娱乐等养老服务,村人反映很好。

魏曰隽说,他还积极协助交通、水利等部门,完成了对二亩洼小组0.8公里村通公路和吃水进户工程,协助相关部门村内安装了手机信号塔。

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调产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魏曰隽说:“调产事关全局,关系到村民能否走出贫困。但是如何调产,实施哪些项目,也是颇费心思的。最终,通过县扶贫工作队、县技术人员调研指导,乡村干部和群众反复酝酿,确定了工作重点。”

一是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用最省时省工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把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

二是在水土流失严重、耕种不便的坡地上发展药材种植,在林权改革后的山地上经营松树苗等经济林木,既发展了产业,又保护了生态。

三是考虑村里劳动力减少、老龄化的趋势,大力发展干果和林下经济,储备绿色银行。

四是兼顾发展基础,利用早晚温差大,适宜特色水果种植,且位于常村玉露香梨种植辐射范围内的优势,在已种植165亩玉露香梨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发展梨产业。

五是耕地上不再单种玉米,发动村民种植红薯、藜麦、紫苏、黑枸杞、特色蔬菜等农产品和传统杂粮,走产品多元发展之路。

六是发展乡村旅游,新建综合采摘示范园区。

确定了重点,紧接着宣传发动,制定措施,迅速实施。现在上述重点工作都已展开,而且成效明显。

村“两委”组织成立了“寿阳县绿千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从事村民种植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现阶段承担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负责村民玉露香梨的种植、管理和销售。目前入户社员已达21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0%。其中贫困户达到60户,占到贫困户的46%。此外,还由村民自愿组织,成立“鸿泽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兴玉庆凤养殖专业合作社”,鸿泽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营是养鸡,现在生产的笨鸡蛋供不应求;兴玉庆凤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营养蜂,效益也不错。这两个合作社,各吸收了10户贫困户入社。

在荒山上种植连翘1000亩,明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连翘是中药材,目前市场效益很好,未来的荒山将成为种植药材的聚宝盆。

下湖小组6000多株枣树和其它小组的零星枣树,大都是木枣,几乎没有经济效益。今年邀请专家,对所有枣树,全部嫁接金丝蜜枣。金丝蜜枣是中国三大蜜枣之一,素有金丝琥珀之称。用不了几年,村内就是果香浓郁,蜜枣累累。

玉露香梨种植是调产重头戏,现在玉露香梨面积已发展到1100亩。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玉露香梨效益,村里已开始修建冷库,在建工程1600平方米。现在,建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发动村民种植红薯、藜麦、紫苏、黑枸杞、柴胡、特色蔬菜等农产品,2016年种植了500多亩,2017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600多亩。

综合采摘示范园区建设稳步实施。园区规划建设面积500亩,其中采摘园区面积100亩,玉露香梨主产区面积400亩(在全村1100亩面积内)。规划建设期限2年,即2017年到2018年。 现在玉露香梨主产区种植和采摘园种植已经完成,采摘园内高接换优核桃40亩,枣树5亩;新种植经济林大樱桃20亩,桃树10亩,杏5亩,红树莓2亩,桑葚2亩,草莓2亩(林下种植),枣树2亩,核桃2亩,梨树10亩。田园道路工程正在施工。下段,将建经济林大棚2个,生态农庄2处,上滴灌水利设施1套。

在上湖村内马太路的北边,村人正在铺设水泥路。魏曰隽介绍说:“这是进入综合采摘示范园区的上山路,是一条环型路,绕山一周,前面村小学那个地方就是路的另一头。”从这个路口再走约三百多米,就到了村小学。从村小学的左边上去,就到了园区另一个路口。这是一条路基刚刚成型的土路,路面还可看到推土机推出的痕迹。这路顺着山势,弯曲而上,直达山顶。

新建的冷库工地,就在村小学后面东边的山坡下。一排库房已经成型,工人们还在紧张施工。魏曰隽说:“这个冷库建成后,还要在上面沟内再建一排冷库。”他说的上面,在现在冷库工地北边土塄的上面,跟这里是紧挨着的。他说:“冷库建成,贮藏的玉露香梨可以延时、择机出售,相信效益会很好,当然其它农产品也可以打冷出售。”

目前,效益最明显的是玉露香梨。

玉露香梨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梨育种课题组,以库尔勒香梨为母本,雪花梨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一个优良中熟新品种,享有“中国梨王”称号。上湖属温暖干旱气候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且无工业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特别适宜梨树生长。为此,上湖乡把种植玉露香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之一。

村“两委”为发展玉露香梨,紧张地展开工作。魏曰隽文化程度高,做事认真,办理合作社的相关事宜,就落到他头上。

为合作社起个什么名称好,他思谋了两三天。

他翻了好多资料,后来根据古人的一副对联,“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选择了“千山绿”三个字。这句话意境很美:春天来了,春风轻拂,山上树木花草变绿了,燕子欢快地飞回来了。他想,这不就是脱贫攻坚的春风吗?这不正好反映上湖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心境吗?因此,初起的名称是“寿阳县千山绿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工商注册时,发现千山绿已经有人注册,他又把“绿”字移到“千山”的前面,变成“绿千山”。没想到这么一改,“绿”字当动词用,中心意思集中到一个“绿”字上,更能彰显干群一心,打赢这场攻坚战的气势和决心。

为了办理合作社注册手续,他往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跑了多次。办理手续的工作人员较忙,一听说入社社员户数较多就犯了难,因为每一户社员的相关信息都要录入,工作量很大。魏曰隽等在那里,等工作人员办完其它业务,有空录入了,就帮着读取和核对录入资料,尽力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快录入进度。

那天,他办理了合作社注册事宜,想到村里还有事,就急急忙忙往村里赶。刚刚下过雪,路很滑,车刚到郭村桥,车子打滑,一下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调头,车后是一个很深的坑。他说:“车子打滑的瞬间,他的心像是被人猛地揪了一下。”车身停止滑动,他长嘘一口气,坐在车内稳定了一下情绪,慢慢打开车门,小心翼翼地下车。他看到车子的后轮,有一个悬空,另一个只有一半在路上,要是再稍往后滑一点点,车子就掉下去了,真是悬呀!车子不能再动了,他只好打电话求助,他能感觉到自己打电话的声音有点发颤。乡政府同事来了,上湖村的两名党员听说后,也开车来到现场。大伙七手八脚用皮卡车,慢慢地把他的车拉上路面。然后,同事王涛催他说:“开车回吧。”他浑身没劲,手脚不听使唤了,他无力地说了句:“我不能开了!” 那天是同事开着他的车回到了村里。那件事,现在想来,他仍是心有余悸。

村内过去种植了玉露香梨,但是当时村民没当回事,不修剪,不上粪,任其自生自长。有的村民觉得碍事,还刨了几株,当了生火柴。最后的结果是,距村6里地的常村种植玉露香梨有了收益,而上湖村种植的梨树却没有收成。等看到常村的效益,村人才惊醒过来。可是,一向没把管护当回事,也没有技术和经验,村人还是不知该如何下手。为此,2016年春,魏曰隽与县林业局联系,找来技术员,给村民传授梨树管理技术,并现场示范梨树的修剪与整形。此后,他还多次邀请县林业局技术员来地头进行指导。这样,掌握了技术的村民,精心管护梨树,梨园也变得有模有样了。

梨园安装护栏和防鸟防雹网,需要大笔资金,但是村里拿不出钱。他和董书记向上级反映情况,得到包村县领导、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村县领导与上湖村结对帮扶企业——段王煤化有限公司,进行电话沟通,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又带着他和董书记到公司求助。时间不等人,他与董书记心急火燎又到段王煤化有限公司跑了两趟。当时,煤价下跌,公司经营不太景气,公司领导十分为难,但公司领导还是积极筹资,为梨园安装了护栏和防鸟防雹网,解决了村里的大难题。

2016年4月,为了确保梨树收益和扩大产品宣传,魏曰隽积极推动,开展了以“认领一棵梨树、体验乡村魅力”为主题的认领梨树活动。那段时间,他设计方案,制作认领牌,一个人在树上用油漆编写认领号码,忙得不亦乐乎。他用手机微信发广告,让县级微信平台做宣传,后自己又跑到部分机关单位进行宣传,同时还发动同事和朋友认领。经过努力宣传,不少人打电话询问此事,不少人表示要来认领,宣传收到了好的效果。县财政局的同事,在他的“鼓动”下,有40人来村认领了梨树。

魏曰隽讲了这样一件事:制作认领牌子时,他开着自己的车,跑了好几趟太原。那儿制作的牌子,价格低、质量好。那次,他拿上认领牌往回返,刚进高速收费口,手机响了,一接手机,是一位认领梨树的客户,这是发出广告后第一个打进的认领电话,他心情激动,立即停车接电话。当时车还没上匝道,他把车停在路边,与这位客户通话。没想到刚挂了电话,交警过来拍车门,后面还跟着电视台记者,交警同志说他没打双闪。他一惊,立即承认错误,诚恳接受交警同志的批评。他说:“当天黄河电视台还播出我接受批评的视频,那次可真丢人了。”

那次活动,共认领出梨树100颗,认领预售收入近3万元。哪知,梨树刚认领出去没几天,突然天气突变,来了冷空气,梨树花受冻,他的心又悬起来。好在过了一段时间到梨园看,发现梨花受冻虽有些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他才放下了心。此后,他常常去地里看一下,看梨树长势怎么样,果实多大了,套袋了没有。梨一成熟,他就通知认领梨树的客户,来村采摘。顾不上采摘的客户,他和村民帮着采摘。还有部分客户,工作忙,顾不上来拿梨,他就帮着从树上摘下,再开着自己的车,送到客户家中。自己的车小,一次只能拉两户的梨,他帮着送了半个月,才把认领的梨送完。他笑着说:“那段时间,我的小车变成货运车了。”

认领梨树这件事,赢得了客户信任,也为上湖的梨销售做了广告。果然,2017年秋,村里的玉露香梨刚刚成熟,就有客户联系购买了。前后用了二十几天,20多万斤梨销售一空。

我有个疑问:种植玉露香梨到底收入如何?

他说:“2017年因春天冻了花,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平均亩产还是可以的,在1500斤左右,一斤梨最低价4元,一般都卖到了5元,甚至5元以上。这样算下来,最低也是玉米收入的4倍还多,还有几户亩收入接近万元。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一般亩产可达2500到3000斤。现在村民种植积极性可高了!”

“群众的事,无小事,精准帮扶,要从每件事帮起。”这是魏曰隽的话。

贫困户李秀萍,由于供两个女儿上学,欠了8万元的外债,家庭十分困难。他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户种有梨树,就在组织村民到祁县参观梨树种植时,点名让李秀萍参加。村里邀请县技术员讲课,他又提醒李秀萍来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李秀萍的梨树管护得很好。她家种植了两个品种,一个玉露香梨,另一个是黄冠梨,2016年她家梨树上的梨挂满枝头。秋天梨成熟时,魏曰隽主动上门,帮她销售。那段时间,魏曰隽网上宣传,打电话找熟人推销,帮助李秀萍把梨销了出去。那年李秀萍家梨树收入达到了1万元,当年就实现脱贫。2017年秋,又是梨成熟的季节,李秀萍又想到了魏曰隽,打电话说“魏书记,我的梨又成熟了,还是打帮我再卖点梨吧”。魏曰隽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他还是不厌其烦,多方联系客户,把李秀萍的梨销售出去。

那段时间,他还帮助王玉业家销售了玉露香梨。

魏曰隽说:“当时能不能帮助销售出去,心里也没底,但不能冷了干部和群众的心。你想,村民找你,给你打电话,是对你的信任,这也是对咱支部的信任。”

河三小组马根生户,是特困户。魏曰隽联系了县残联副理事长翟建红,帮助解决了他们一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本人还送去慰问金。

100多户村民申请安装吊炕,他与县农业局副局长老付和财务科科长老白联系,很快得到落实。

他常常想着能为村民做些什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2016年的3月初,他在会场碰上交警队刘队长,他说刘队,你们每年都要到村慰问困难户,今年到我们上湖村吧。没想到刘队满口答应。过了不久,交警队领导,带着他们的慰问品,慰问了李祥小、李润拴、陈秀文等困难群众。

他与“两委”一班人为村民跑贷款,帮助他们开展多种经营。

为村民张利勇解决了创业贷款。现在张利勇牵头,成立“寿阳县鸿泽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他本人养殖笨鸡、山鸡、珍珠鸡2000只。积极帮助养蜂户陈篆梅、养牛户陈利仙、养鹅户赵国财、崔海燕和聚商养殖专业合作社高拉生等,协调解决创业贷款。这些户与他成了朋友,他说:“前两天,张利勇还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看他的鸡场。这段时间忙,过两天我可得去看看。”

魏曰隽说这两年,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路走一路介绍。魏曰隽说:“乡村总不能破破烂烂,脏乱差吧,正好上级要求拆违治乱提质,这正跟我们干部群众的想法不谋而合。你看,我们现在有制度,有卫生区划分,有监督检查,同时还利用现有条件,全力美化山村环境。现在村子变化可大哩。”

公路上,造型各异的石头,成了路旁的一景。初入上湖段路旁,立着四块石头,上面写着“生态上湖”四个红色大字。这些石头是未经雕琢的,原生态的石头,呈不规则的尖状、弯状和椭圆状,姿态不同,谐调有致。进入河三自然村,在一块竖立的三角状石头上写着“平安”二字。到了上湖自然村村口弯道的坡上,用小块卵石砌垒了一个长方形石台,石台的每一面呈梯形。石台,东望来路,写着“上湖人民欢迎您”,字体遒劲有力,让人心生暖意;西向的一面,写着“上湖村”三大红色大字。台子的四边用砖砌了低矮的波浪起伏的围栏造型,用料不多,但是看着朴实和美观。

魏曰隽说:“当初,考虑用钢筋水泥制作,但想想又觉得那样花钱多,也没特色。”后来,魏曰隽与董书记,向驻村工作队请教,并征求县美术家协会与书法家协会等专家意见,最终确定用石头做。上湖不缺的就是石头,可以就地取材,而且体现乡村特色,给人亲近自然的感觉。

现在公路路面、路两旁和村内定期清扫,已经变得干干净净。村民的院墙都统一粉刷,整洁漂亮。

村内街道设计了文化墙。墙上除村规民约、保洁及奖惩制度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外,更为醒目的是“建设万亩梨乡”的山川图和围绕“仁、义、礼、智、信”,由人物画与文字组成的6个画图。万亩梨乡,表示全乡产业重点和决心,人物画图,阐释传统,教化育人。村规民约也各有特色。上湖小组的村规民约,是用五言编写的对偶句,如:“笑对陌生客,软语化冰窖。爱幼是美德,尊老切莫忘。……而南头小组的村规民约是常规文本式的,包括“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和“婚姻家庭”等5个方面共27条。

转了一圈,我明白了他的用意:村里采摘园区很快建成,乡村旅游建设走上快车道,来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宣传员……

十一

两年间,村里争取和筹措到2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和发展生产项目资金。

魏曰隽说:“这些资金,有些是驻村工作队争取的,有些就是我与董书记共同出去筹措和争取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个人出面争取的。”

刚到村,他就对董书记说:“咱俩能认识,是缘分,村里的具体工作还是你多操心,因为我不懂,村外的事情我尽我所能,我毕竟在县直机关上班嘛,出去办事肯定方便一些。”这样,出去申请项目、筹措资金,多数时候由魏曰隽来完成。

这是两年间由他出面筹措社会资金和争取项目资金的具体情况:

一是前面提到的,向社会各界筹资3万元,解决村里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在财政局领导帮助下,与县农经中心协商,解决陈南沟小组饮水工程所需资金20万元。三是争取到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30万元和市级一事一议资金40万元,用于新建文体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和硬化南头小组道路。四是经多方奔走,最终筹得修建下湖小组漫水桥前期工程所需资金5万元。五是多次向县民政局领导申请,最终为村里争取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专项资金10万元。

他说:“筹措社会资金和争取项目资金,需要韧劲和耐力。”他总是多次找相关单位申请,多次与相关领导协商,尽全力去争取,最终好事多磨,终于办成了。

他印象最深的是到市里争取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市级一事一议资金。他开车去市财政局找分管项目的领导。常常去了领导很忙,他就等着,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分管领导老刘和老许说,你们县不是贫困县,这些资金是向贫困县倾斜的。魏曰隽说:“上湖乡是寿阳县唯一的整体贫困乡,而上湖村又是上湖乡最大的贫困村,急需项目资金扶持呀!”他连续跑了几次。最终,两位领导被他的诚心打动,开着车,带着相关人员,专程来上湖村看。市领导一共来了两次,觉得情况属实,回去后拍板定案。他说:“这样大一笔资金,可帮了我们大忙!”

这时,我忍不住问了一个与他个人相关的问题:“你开自己的车,给村里外出办事,村里能给你解决点汽油钱吧?”他说:“我从没报过一分钱的油钱,有时外出要吃饭吧,饭钱也是我自己出的,我妻子还说我‘你当干部是自己贴钱哩!’”

十二

我又想起一个问题,问魏曰隽:“第一书记任期两年,你7月份任职时间就到期了呀?”

他说:“我又连任了。当时组织上找我谈话,希望我能连任。当时我也想,村里的部分工程还没完,有的工程工程款还没算,我离开也不合适,所以就连任了。”

他说,对他的连任,妻子和孩子当初都是有意见的。妻子是县城内小学的教师,还任着班主任,本来工作就很忙。孩子在读初中,学习也是紧紧张张。妻子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孩子,负担很重的。但是最终还是理解了他,尊重他的选择,支持他的工作。

他的妻子叫高文艳,这段时间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评比大赛”,她参赛的作品是学习老子《道德经》的讲课视频。台下的学生,抑扬顿挫,大声朗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台上站着一位清秀而有点瘦弱的年轻教师,这就是高文艳。很难想像,这样一个柔弱女子,要全力教育好她的学生,还承担全部家务……

2017年2月,他被山西省人社厅和山西省扶贫办评为“全省农村模范第一书记”,被寿阳县委政府评为“全县精准扶贫先进个人”。5月,他被寿阳县委政府评为“寿阳县劳动模范”。面对荣誉,他有自己的解释,他说荣誉是他收获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的方面,真正的大收获在上湖村,在上湖的山水田林路上,在干部和群众的奋争和喜悦里。

我与魏曰隽相跟着往“两委”办公楼走,路上想到很多。

精准扶贫是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大扶贫格局下的全社会的行动。这个行动的春风,在农村气势磅礴,它像土地一样宽广,像大海一样壮阔。

在这块土地上,寿阳县委政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构,对全县21个贫困村实行县级领导包村、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包户、小康村与贫困村结对帮扶、驻县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乡镇党委主抓、村第一书记具体抓的包保帮扶责任机制,在全县掀起了脱贫攻坚的热潮。

在这个海洋中,作为贫困乡的上湖乡,更是积极行动,要求全社会动员起来,全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在2016年5月的党代会上,作出了“中共上湖乡委员会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要求与会代表“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力落实‘脱贫攻坚’战略布局,实现全乡精准脱贫、百姓致富,全力推动我乡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谱写中国梦的上湖篇章而不懈奋斗!”

在精准扶贫的苍穹下,一个个呕心沥血的干部党员群体,奋战在农村一线……

站在上湖村的山沟沟里,我感觉到脱贫攻坚的春风那么强劲猛烈。

到了“两委”办公楼,跟着魏曰隽到了他的办公室。魏曰隽跟我说,其实他不大愿意接受采访,两年时间,村里取得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一切是全社会支持的结果,是县乡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村干部群众团结拚搏的结果。他说:“我的力量微不足道,这些成绩是大家的!”

董书记从门口进来,接话说:“这两年上湖村的发展,魏书记可是功臣,他做了很多事。”说着又指着魏曰隽对我说,“我们魏书记人实在,话不多,就那么几句,可是他说了话,就要想法办到,是个说得少干得多的人,我这个搭档可配对了!”

魏曰隽正在准备党课的内容。他在十九大报告的报纸上,用笔勾选了两句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他还指着10月25日中午,习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十九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讲的一句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兴奋地对我说:“习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

采访结束,我站起身,仔细地看了一下他办公室墙上的版面,版面上有“第一书记的‘五大职责’”和“第一书记学习的模范”等内容。第一书记五大职责,包括5个问题,如何建强基层组织,如何精准扶贫,如何带头为民办事,如何提升治理水平和如何加强思想引领。学习的模范有焦裕禄、牛玉儒、郑九万和谷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