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创新举措推动青海文学繁荣发展

来源:文艺报 | 梅卓  2018年05月14日15: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既明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提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展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和光明前景,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路明灯,必将汇聚起13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工作和生活在青海的我,深深感受到了时代雄风吹拂高原大地的伟大力量。于文学而言,我觉得值得一说的有两点。

一是主动融入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大局,少数民族文学得到空前发展。青海省作协主动融入“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强省”、“由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全省战略,乘中国作协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工程的东风,实现了全省少数民族文学空前发展。从2013年起,积极承担和参与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工程。“新时期”之藏族卷(青海部分)、土族卷、撒拉族卷3部图书编辑出版,“民译汉”项目扶持6部作品,“汉译民”藏语卷2012至2015年卷的工作,共翻译各年度优秀汉语作品600多万字。自2016年起,我们开展“汉译民”精品图书进校园活动,向大中院校捐赠图书共6000册。推荐122名少数民族作家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51名少数民族作家获得中国作协项目扶持。2016年“骏马奖”申报时,青海共29部进入评选篇目,10部作品入围,最终2位作家获奖。此外,我省出版“野牦牛”藏译汉文学丛书20部,设立“野牦牛”藏语文学奖,表彰德本加、久美多杰等10位优秀藏语作家。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母语作家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青海省优秀作品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50多人(次)。省作协现有少数民族会员441人,占33%,中国作协会员中少数民族有40人,占43.5%。

此外,我们分别于2016年、2018年组织全省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作家200多人次,深入各州县采访创作真实反映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的纪实散文,编辑为文学作品集《青海,我的家园》出版,作品集出版后反响强烈。

二是东西部作协“结对子”结出硕果。2009年浙江、青海两省作协响应中国作协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东西部作协“结对子”合作交流机制,至今已达10年。浙江省作协从作家培训、创作项目签约、文学期刊交流等方面给予青海作家一系列帮扶政策。从2014年起,两省作协把结对交流延伸至基层组织,以每年三对左右的进度,实现市(州)、区(县)一级作协结对,由省级作协交流的“点”扩展至各级作协交流的“面”。迄今两省各级作协结对11对,两省作家互访300多人次,15名青海作家批准为浙江作协签约作家,获得创作扶持资金24万元,23位青海中青年作家在浙江文学院接受培训。浙江作协《江南诗》《文学港》等期刊推出青海作家作品150多人次、200多篇(首)。

2014年海南州文联(作协)和宁波市文联(作协)结对,双方文艺家交流近100人次,宁波市为海南州培训文艺人才36人次,为海南州赠送图书、期刊和艺术作品4000多册(件),浙江及宁波各文学期刊发表海南州作者作品200多篇,有些期刊还推出了海南州作者专页(专版)等重点推介,4名青海作者的作品在宁波文学周上获得宁波期刊联盟组织的“优秀作品”奖,《海南文学》杂志分别获得“最佳人气奖”和“最佳刊物奖”。

新时代有新目标,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要求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今后青海作协的工作思路是:

一要立足青海实际,抓好重大题材创作。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一重大工程,应是青海文学予以重点表现的重大主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精干力量表现这一战略工程。同时,围绕一系列重大时间节点,规划好选题,组织好创作队伍。二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我们将策划召开全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和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文学创作会议,并组织“深扎”和创作活动及文学公益大讲堂等活动。继续做好“汉译民”藏语卷翻译编辑工作。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基层作协组织建设。特别是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作实力和良好创作训练的青年作家,为他们的深造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基层作协组织建立,成立青海文学院,弥补短板。四要建立省级文学项目扶持机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力争恢复实施“青海文学创作规划发展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扎实开展重点选题创作、重点作品扶持、作家培训等系列文学工作。

(作者系青海省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