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贺仲明:“跨界”的魅力与意义 ——评《己卯年雨雪》

来源:文学报 | 贺仲明  2017年02月21日12:00

熊育群是一个以散文知名的作家,近年来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写作的跨界。他新近出版的《己卯年雨雪》就呈现出强烈的“跨界”特点,但他的跨界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跨界,其表现不只在单一的文体层面,而是更为丰富。

其一,严肃文学与畅销小说的结合。

《己卯年雨雪》是一部主题严肃的文学作品。它的思想很深刻,在很多方面处于时代的前沿。从历史观说,它超越了简单的战争胜负和民族立场,从人的角度来审视抗日战争,将战争看作一场彻底的、人类的悲剧。这种人性战争观,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的创新,但是像它这样执着,将创作重心一直围绕彻底否定战争的作品,确实还很少见;从思想角度说,它深刻地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某些真相。日本军国主义者曲解历史,运用奴化教育,从而让许多士兵在受蒙蔽状态下投入战争,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更宽泛地说,在任何背景下,历史中记忆与遗忘的斗争,永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然而,这部作品又绝不像枯燥的教科书,恰恰相反,它的可读性很强,就像一部优秀的畅销小说一样。首先,它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只要一进入故事,就会感受到作品强烈的诱惑力,人物的命运引人关注,故事的多个悬念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引;其次,它富于情绪的感染力。小说有很多感人的细节,诸如战争的惨烈、牺牲的悲壮,都很真切动人。这些,都应该是打动和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受读者欢迎小说的基本特点。

其二,跨文体特色与叙事上的超越。

也许是有意将自己的优势融入小说创作中,《己卯年雨雪》创造性地吸取了散文艺术的某些精髓,给小说艺术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最典型的就是特别入微的细节描写。它对战争、风景,都有细致的描写和精致的笔墨。其中最见功力的是人物心理活动。作品对每一个重要人物都有细腻而真切的心理描写,他们的心理特点,包括前后的心理变化,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没有任何强加和人为之处。也正因此,它的人物塑造相当成功,中日双方主人公都是很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散文艺术元素的加入,绝非因为作者不擅长传统的小说叙事。恰恰相反,《己卯年雨雪》是一部叙事上很见功力的作品。如前所述,作品的结构艺术很有特点,它有意识采用时空穿插的交错结构方式,努力营造悬念,在很强的故事化中推进叙事。而且,作品将战争与和平时期的生活交叉叙述,将侵略者日军士兵的生活与受难者中国百姓的生活错综在一起,既充分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活的巨大伤害,又形成了小说审美上的剧烈张力。可以说,作品娴熟而具有创造性的叙事背后,蕴含着作者非常自觉的艺术追求。

其三,战争双方的多元视角。

任何战争都至少有对立双方的参与者,也都有对战争完全不同的双重视角。但是,一般的战争小说多是选择某一方的视角,或者以某一视角为主,另一视角稍作点缀。对抗日战争小说领域也是如此。但《己卯年雨雪》突破了这一囿限。它以几乎相等的篇幅给予战争双方,分别从双方的视角独立打量和审视战争。在其中,我们固然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痛苦受难,看到中国人的仇恨和觉醒,以及奋斗和牺牲,也能看到战争如何在普通日本人被欺骗和煽动的情况下发动,侵略者如何在中国进行掠夺和杀戮,以及如何慢慢地觉醒,乃至最终被战争所吞噬。这样的视角,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战争的施害者与受害者,比单一视角的战争显然更为全面,也更真实,对战争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己卯年雨雪》的这些“跨界”特点是作者对小说艺术努力追求的结果,而这些特点也赋予了作品非常突出的文学品格。其一,雅俗共赏的文学气质。它将思想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既具有从人性角度反思历史的高度,又将思想融入人物生活细节和真实情感之中;其二,艺术上的独特个性。它超越性的思想视野,充满温暖的人性关怀,以及感性和技巧相统一的叙述方式,卓然于同类题材的创作。可以说,在当代战争文学,乃至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中,它都可堪称优秀之作。

最后,由《己卯年雨雪》的“跨界”特点,让我想到文学界对作家身份定位的惯性思维:一个作家只能有一种身份,其创作也被局限在单一文体上,如果创作其他文体,就似乎越界了,成了“入侵者”,致使其作品很难得到认可,甚至被抱有潜在的敌意。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很值得检讨。一方面,跨界写作突破习惯的文体方式,肯定会有许多新的气息,就如生活中的“鲶鱼效应”,对传统的写作方法带来冲击和刺激,从而使创作方法更为多元,也更具有竞争的活力。另一方面,文学各个文体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多个文体领域都获得成功是完全可能的。文学本身就富有综合性,与历史、哲学、心理学等都可以交叉,更何况只是在文学内部的各文体之间呢?所以,对于作家的跨界写作,我们完全应该持宽容豁达的心态,甚至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己卯年雨雪》熊育群/著,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