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5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二字千秋玉比馨。

  读来两位革命者的坚贞爱情、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坚强不屈跃然纸上,令人不解的是“一齿仅存犹喷血”一句,原来在1931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被敌人破坏,郭香玉不幸被捕。任凭敌人怎么样严刑拷打,她都重复同样一句话:自己是个扫地做饭的,什么也不知道。敌人恼羞成怒,就用铁条猛敲她的嘴巴,每次都打断她几颗牙齿。很快,郭香玉的牙齿就全被敲掉了,满嘴鲜血的她依然还是同样的话:“我是个扫地做饭的,其他什么也不懂。”敌人见这个女的如此这般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倒也相信郭香玉只是个保姆,在关押了她一年后,便将她释放了。所以谢觉哉遇见郭香玉时,郭香玉的嘴里只有一颗保存完好的牙齿。

  一幕幕生离死别,搅得周月林六神无主,去留难定。这时梁柏台也劝周月林留下来,“这种时候,领导更苦,算了,留下就留下吧。”想想能和丈夫在一起,周月林也就沉默了。

  没想到,这一决定,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十送红军》去长征

  苍山如海,残阳似血。

  1934年10月10日。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及其直属队组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星”纵队,司令员叶剑英),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李德等都在这个纵队;中共中央机关、中央政府机关、总工会、少共中央、后勤部门、卫生部门、担架队等组成军委第二野战纵队(代号“红章”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维汉,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发),约1万人,当晚从瑞金梅坑、九堡等地出发,向于都县集结。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有的已撤离战场,开始向于都集结;有的仍浴血战场,顶住进攻,等待命令。

  当天下午,梁柏台找到正在准备行装的谢觉哉,从口袋中取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印章,郑重地用双手捧交给谢觉哉说:“秘书长,请你把它带上吧!”

  谢觉哉这时才知道梁柏台被留了下来,他告诉梁柏台:“玉衡(何叔衡)也被留了下来,他把多年使用的怀表和小钢刀都送给了我。”

  谢觉哉握住梁柏台的手说:“柏台,放心吧,我会把它珍藏好的。”就把内务部印章打进了背包。后来在长征路上,谢觉哉把印章用红绸反复包裹,系挂在自己胸前,爬雪山,过草地,一直带到陕北。(《谢觉哉传》第七章《长征老战士》第75页。)

  告别了谢觉哉,梁柏台一路上和熟悉的人打着招呼。这时看见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走了过来,果然中央政府机关的“五老”中不见了何叔衡。梁柏台与他们——互相叮嘱,握手话别。

  送战友,踏征程。梁柏台匆匆别过朝夕相处的战友,翻身跨上战马,连夜向于都方向急驰,那里有多少红军正在集结出发!

  于都河边,部队集结,火把绵延,染红了秋水,也染红了离人的眼泪。战马嘶鸣,驮载着襁褓中的年轻苏维埃,走上艰苦卓绝的漫漫征途。这时,《十送红军》的歌声伴着于都河水潺潺流水,是那样忧伤而苍凉: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

  根据中央指示,梁柏台组织2万民工,配合红军工兵部队架设桥梁。要求苦力运输工会委员长王贤选,集中一批船只抢搭浮桥,组织运输工人运输物资,配合部队行动。周月林则千方百计安置伤员,并带领妇女赶制布鞋、草鞋,箪食壶浆,送亲人远征。

  中央红军在于都县境内集结休整后,部队以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两翼掩护,军委一二纵队在中间,五军团殿后,共计86000人,陆续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要竞渡的第一条大河,600多米的河面,水浅处约1米,最深处有3米左右,湍急处最大流速每秒1 2米。这种情况下,大部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中央内务部和赣南省委、省政府认真组织,于都人民无私奉献,沿河民船全部停运,共调集800多条大小船只。为了防止暴露目标和红军行动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傍晚五时后进行。在红军渡河的四天时间里,每到傍晚,群众纷纷走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水送饭,还有的直接参加架桥。红军渡河后,要在次日早晨七时前把浮桥拆除,傍晚五时后又重新架桥。据统计,在于都县60华里的河段上拆了架,架了拆,总共架设了15次,这样既保证了红军渡河,又隐蔽了红军的战略转移意图。为了帮助红军架设浮桥,沿河两岸的人民把家中所有可用材料都贡献出来,有群众还拆下了门板和床板。一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献出家中全部材料后,又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板抬到了河边。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曾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长征从这里开始——访长征起点江西瑞金、于都》,据《人民日报》。)

  10月13日,梁柏台又奉命赶回瑞金梅坑,参加第二天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留在苏区的主要负责人会议。会上项英宣布成立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共中央分局由项英、陈毅、陈潭秋、贺昌、瞿秋白、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等委员组成,书记项英、组织部长陈潭秋,宣传部长瞿秋白,李才莲是少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副主任梁柏台。(《江西党史资料》第二辑,第274页。)

  中央分局的任务是:牵制国民党军,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在中央苏区及其周围坚持游击战争,打击进攻苏区的敌人,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保卫中央苏区,等待主力红军在湘西取得胜利后回师反攻,然后恢复和发展苏区。中共中央还规定:必须等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全部突围到湖南以后,才能向部队和地方干部公开宣布主力红军突围转移的消息。在这之前,必须严格保守秘密。同时,中革军委还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四个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为最基本的地区和必须“最后坚守的阵地”。(《江西党史资料》第二辑,第276页。)

  10月22日,转移途中的中革军委致电项英:“中央军区应从22日起即宣布成立。”项英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及闽浙赣5个军区(闽北分区在内)及各直属地方独立部队与二十四师和十军。”

  梅坑会议后,梁柏台立即去看望陈毅,这两位中央政府办事处正副主任,第一次坐在了一起。梁柏台仔细询问了陈毅的伤势和治疗情况。陈毅指指缠着纱布的腿苦笑着说:“柏台,我还不能行动,政府的工作全靠你了。”

  梁柏台安慰说:“你就放心养伤吧。目前主要是配合主力红军过于都河,动员民工搭桥,我还得去看看。”

  陈毅连忙说:“那你快去吧!”

  梁柏台说了声“保重”,便转身出门,跨上马,急驰而去。

  来到于都河边,梁柏台碰到了正在指挥架设浮桥的刘伯坚。刘伯坚告诉梁柏台,他已经离开总政治部宣传部,调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奉命继续留在苏区。两位战友的手又一次紧紧地握在一起,互视的目光中透着坚毅,含着鼓励。

  10月16日晚,中革军委纵队开始渡河。纵队司令员叶剑英也来到河边,远远看见调度指挥的梁柏台和刘伯坚,快步过来和他俩紧紧握手,互祝珍重。梁柏台和刘伯坚挥手送叶剑英踏过浮桥,随师远征。

  1962年8月1日前夕,叶剑英赋诗一首,题目是《建军纪念日怀战烈》:

  红军抗日事长征,

  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

  荆卿豪气渐离情。

  一般人的理解是,叶剑英此诗为纪念刘伯坚而作,其实他与梁柏台夫妇在苏联时就认识,与柏台感情很深。叶诗回忆于都渡河,相遇梁刘,在诗中化用“梁上击筑”的典故,巧妙地把两人的姓和名嵌入其中,表达了对战友的厚谊深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