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5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郑重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观点。毛泽东言行一致,一有时间,就不辞辛苦地在群众中做调查,了解群众状况,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那时,毛泽东觉得自己对于中国的富农问题还没有完全了解,对于城市商业状况也是门外汉,因此决定利用红四军在寻乌周围各县分兵做群众工作的间隙,选择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城作一次调研。调查工作前后共花了10多天时间,毛泽东恭恭敬敬地向参加调查座谈会的破产了的商会会长、穷秀才、失业小官吏和县、区、乡三级苏维埃干部请教。半年后,毛泽东整理调查笔记,写出了长达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报告。毛泽东对这次调查十分满意,后来他高兴地说:“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关系,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

  除了寻乌调查,还有兴国土地法、兴国调查、吉水东塘等处调查、吉水木口村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调查、分青和出租问题在吉安的调查、江西土地斗争错误问题在吉安的调查、在永新等处对分田后的富农问题调查、兴国长冈乡调查、上杭才溪乡调查等。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所作的调查目前保存下来的就有11个,这些内容翔实、准确的报告既为根据地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苏区广大干部深入调查作出了示范。

  在毛泽东的教育影响下,从1929年到1932年春,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热潮。尤其是红军中各级政治机关,更是把调查根据地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当作自己一项重要任务,主动自觉地去完成。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以及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等一大批同志,都像毛泽东那样,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

  由于调查工作的深入,党和政府不仅了解了群众的需求,也获得了开展工作的方法。土地分配、苏维埃建设、扩红等工作能顺利开展,调查研究的作用功不可没。调查的大范围开展,也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使“注重调查”成为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可喜的宣布:“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是比较密切了”。

  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他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提出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问题。他要求:“对群众的从土地搭配、劳动互助到柴米油盐问题,从妇女生孩子到学生读书问题,从修桥补路到防病治病问题等,都应当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沙洲坝,沙洲坝,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手帕。”沙洲坝曾经干旱缺水,那里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也曾有人做过挖井解决饮用水的梦,可是一来穷,没人敢当这个头;二来又迷信,听风水先生说,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如果打井打坏了龙脉,十邻八乡都要遭殃,所以没人敢冒犯。1933年9月的一天,毛主席和警卫员一早就拿着锄头、铁锹在池塘边的一块草地上干开了,机关同志和老表听说毛主席在挖水井,全都赶来了。毛主席一边干活一边对乡亲们说:“我先找个有水源的地点,定个位置,破个土。我知道你们怕得罪旱龙爷,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没几天工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好了。世世代代喝黄泥汤的乡亲们,手捧甘甜的泉水,眼里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心里记下了毛主席的恩情。

  1933年7月以后,梁柏台将司法部和内务部搬到沙洲坝附近的松山下村杨氏祠堂,几十户人家世代吃着一口水塘,塘水越来越脏,干旱时村民得赶10几里外去担水。而离松山下村不远的最高法庭驻地东坑村,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我们在两村中间挖口井,这样村民就方便了。”梁柏台这一提议得到了何叔衡的赞同。他俩一起选好了井址,然后带领司法部、内务部和最高法院的干部一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看到这个场景,两村村民也纷纷加入到挖井的队伍中来,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一口井水清澈甘甜、井栏殷红光洁的水井,终于呈现在村民眼前。从此,松山下村和东坑村的村民吃上了清洁甘甜的井水。

  1933年春,内务部代部长梁柏台代表中央到瑞金指导春耕生产。他每到一处,插秧薅草挑粪样样都干,还教妇女插秧。每次下田干活,他总是把裤管卷得高高的。大家都说他不像领导、知识分子,倒像个农民。他听了高兴地说:“我也是种田人呀!”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走了,毛主席也走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回瑞金,井是毛主席挖的,反动派白天把井填了,夜晚群众又把井挖开,三填三挖。恼羞成怒的反动派下令“谁挖井,就杀谁”,但乡亲们不屈不挠,每到晚上仍悄悄来到井边,陪伴红井,思念远征的亲人,盼望红军早点回来。

  1983年10月3日,新昌县党史办的陈刚来到松山下访问,村中的老人还特意陪他来到那口水井边。“这就是梁部长帮我们挖的水井。尽管解放后六十年代初新挖了水井,但很多村民还是愿意到这里来担水,因为这口井水是甜的。”陈刚看到,井水还是那么清冽,喝一口是那样甘甜。村民杨荣林当年还小,但他对陈刚说,一次自己捧着饭碗,从家里边吃边逛了出来,恰巧碰上正端着饭碗的梁部长。梁柏台微笑着,招呼着,将自己碗里仅有的几粒豆子,用筷子划到小荣林的碗中。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这是一栋江南典型的两厅一井民房,建于1924年,房主谢深兰居住之初,家中经常出事,便迷信此房风水不好,就闲置不用,搬迁它处居住,后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驻地。当时,在这楼上居住和办公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任弼时以及部分工作人员,楼下是群众住房,那时,这些领导人经常和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和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关系十分融洽。毛泽东发现一楼居住的谢大娘的房间很暗,即使在白天也得点煤油灯才能干活,就让贺子珍叫来当地的木匠,自己亲自设计,将屋面部分小青瓦换为玻璃瓦,再把楼板锯成天窗,光线通过玻璃瓦照在天窗中,进入了谢大娘的家,谢大娘白天做事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

  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加上战争的频繁,苏区的给养经常出现困难。苏区干部带头节俭,反对浪费,真正形成了廉洁自律之风。当时在待遇上,领导和群众都是一样。食堂里吃什么,就都吃什么,从来不搞特殊化。群众和干部之间,只有职位上的高低之分,没有生活上的好差之别。

  毛泽东不仅是党的一系列优良作风的倡导者,更是行动的楷模。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腐败恶习,在红军中带头实行官兵一致。瑞金时期,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个儿又高饭量又大,但他的粮食定量只及普通战士的3/4。长征路上过草地时,辣椒是个宝。警卫员设法为酷爱吃辣子的毛泽东多领了20个红辣椒,被毛泽东严令其如数退回。警卫员不以为然,毛泽东严肃指出:“我们是红军,作为领袖怎么能搞特殊?”警卫员没法,只好照办。

  一次,张闻天同中央消费合作总社主任徐常山到瑞金县检查食盐采购情况。工作落实后,天色已经很晚,县总社主任周宗源已经准备了客饭,只见张闻天从挎包里掏出一个草编饭袋,朝桌上一搁,笑着说:“老周,别忙乎了,我们都自带着干粮呢!”

  周宗源一看,原来他们带着几颗红薯。“张主席,我们再穷,一顿便饭还是供得起的,再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客饭。”

  张闻天坚决地摆摆手说:“别再说了!同志,眼下红军饿着肚子在前方打仗,我们后方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千方百计节省,支援前线。”

  周宗源只好无奈地说:“那我去把红薯热一下。”张闻天笑着同意了。(毛瑞明:《吃的故事》,中国瑞金网。)

  曾任兴国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西省妇女干事的危秀英回忆说:“那时,干部是不允许吃群众的饭的,都是自己带米带饭包,放到老百姓家去煮。也不吃老百姓的菜,自己带点包菜、霉豆腐。每人一双草鞋、一顶雨笠,艰苦得很。”这样,梁柏台和周月林每次到基层调研视察,总是随身携带着干粮袋的细节,就不难理解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