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将于2025年11月20日晚8点,在长沙隆重启幕,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卫视将现场直播这场盛典,中国作家网、《文艺报》也将同步直播。 此次盛典由中国作家协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将以“推开世界的门”为主题,通过三次“奇幻穿书之旅”……[详细]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7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京揭晓,18部(篇)作品获此殊荣。其中,小说7部;诗歌1部;童话5部;科幻文学2部;儿童绘本2部;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1篇……[详细]
儿童本位是儿童文学的写作原点,纯正的儿童文学都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即将孩子当作孩子来写,塑造真实可信的儿童形象。但儿童是成长变化的人,因此,儿童文学离不开成长书写。成长的过程就是儿童主体性的建构过程。近年来的儿童小说,塑造了许多可以引领儿童成长、具有丰富主体性的儿童形象。如张国龙《瓦屋山桑》中的米铁桥、米李花等留守儿童,他们面对困境,有自己的选择与主张,困境没有困住他们,反而激发起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自主性……[详细]
· 诗歌:童心和诗心中的鸟鸣与星辰 | 第十二届儿奖述评过去几年,中国儿童诗创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和进展,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机制和新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土书写、民俗景观等元素较多融入童诗。过往童诗主要集中于自然万物、童年生活、节令与游戏、情感与品德等方面,这些主流童诗题材依然涌现不少佳作,但近年中国童诗在题材方面也有了诸多拓展,出现乡土热、民俗潮等现象,比如冯杰《吃荆芥的猫》、裴郁平《阿勒泰的四季树》、李少白《世界对我说》等诗集将方言、节令、小吃融入诗中,书写“舌尖上的童年”和“方言里的中国”。二是童诗也探索着生命和哲理表达,呈现出儿童诗歌深度化倾向。童子《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高建刚《我的秋天是蟋蟀做的》和龙向梅《声音里住着小野兽》等诗集都从不同角度追问时间、生命……[详细]
· 绘本、幼儿文学:在文学与艺术的交汇处欣欣向荣 | 第十二届儿奖述评时代风貌、社会图景、科技成就、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儿童的现实世界,儿童在家庭及学校的生活,儿童的内心情感与想象,都成为绘本的题材,其中蕴含着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文学观,成就了一部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蔡皋的《不能没有》以跃动的诗心、满怀的爱意描画孩童的理想国,物象美好,景象生动,随性自在,一任天真;弯弯、刘雪纯的《妈妈的剪影》以白色衬底与彩色剪纸的组合,讲述家庭的故事,汇聚非遗文化、乡村振兴、家风传承等内容;周翔的《我和爸爸逛巴扎》通过维吾尔族父子逛大集的寻常一日,渲染新疆多民族地区丰茂的物产与人们富足安宁的生活;白玛娜珍、王光的《马鹿卓玛》则从藏族少年顿西救助马鹿的独特角度,传递动物与人平等尊重、相互守望的自然观;孙昱、杨鹁的《村庄变了》透过小村庄的变化,展现国家战略从简单的资源开发到生态保护下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徐斌、俞寅的《爸爸的茶园在山顶》描绘茶园的四季美景、采茶制茶的过程和孩子们在茶山嬉戏、劳动的欢乐;薛涛、朱成梁的《一双大鞋》从孩子的眼睛看手作大鞋的老姑夫、雪乡的风物风情;陈巽如、贺鹏的《炒豆粉 香喷喷》以孩子走亲戚为线索,描摹老长沙的街巷、店铺、小吃,以及家长里短中的人情世故;黄小衡、夏克梁等的《外婆家在江南》刻写江南小镇民居,描绘百姓劳作生计、家乡守望的传统……这些绘本凭借题材主题的各不相同、文风画风的各具神采,具有了突出的阅读价值……[详细]
· 科幻文学:呼唤破茧的勇气 | 第十二届儿奖述评另一方面,立足于科幻文化的既有审美体系,同时融入更多本土化因素和多元文化影响的创作思路,在本年度的作品中也同样醒目,有不少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星际醒狮队》(路航)在近未来语境中融入广东本土文化传统,结合留守儿童的当下社会现实议题,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丰满;《山歌海谣》(陈楸帆)成功地塑造了科技时代剧烈且持续的社会变动中,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新变与融合;《黑星星》(赵华)别出机杼地将外星人故事与西北方言、地域生活经验密切融合,讲述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科幻故事。同样具有探索性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王子与难民》(何明瀚)、《物换星移》(朱宇清)等……[详细]
· 童话与青年短篇:绘就中国式童年的精神图谱 | 第十二届儿奖述评这些作品共同表明,新时代的童话正勇敢地承担起童年启蒙者的角色。作家们坚信儿童拥有感知复杂、理解深刻的内在力量,不用简化的叙事消解世界的多元与厚重。在平衡童话轻逸之美的同时,作家们以足够的艺术智慧,将现实困境、生命哲思、文化根脉与情感关怀融入奇幻叙事,既不回避成长的阵痛,也不吝啬心灵的暖意。这些作品为儿童提供的不仅是理解世界的钥匙,更是直面困境的勇气、共情他人的温柔与坚守价值的底气……[详细]
我虽然离开故乡多年,却一直关注着故乡和黄河。2018年春节,我在黄河滩田间地头看到一群巡逻的人。向前打探后得知他们是候鸟保护志愿者。原来,眼下正是北方候鸟来黄河滩越冬的时节,为了保护候鸟,志愿者们在田野、树林、草地间搜索盗猎者投放的捕猎夹、捕鸟网和毒饵,给候鸟们提供一个安全祥和的生活空间。为了让我对护鸟人有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一位志愿者给我推荐了一部有关候鸟保护的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鲁豫交界处黄河滩候鸟保护志愿者的故事。这些可爱护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顿时对他们心生敬意。童年记忆和护鸟志愿者的故事驱动我创作了这部小说。后来,我多次重返故乡采风、搜集素材。这部作品反反复复打磨了4年……[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许廷旺:有一个好的“故事核”,才能写出生活的质感“额吉”与“河”既是作品中描述的人物形象、自然风景,更是一种意象。玉萍的妈妈顾医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经常带着三个孩子去弄堂附近的小河,希望有人收养他们。她坚信小河把这个消息带走了,坚信在陌生之地有人收养三个孩子。天下的河是相通的。玉萍做了马背上的医生,夜诊回来,看到家附近的小河,联想到弄堂附近的小河,这条小河从南流到北,从上海流到几千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印证了妈妈的想法:母爱如河,源远流长。“额吉”既代表着亲人对孩子的关爱,如宝力皋、银花夫妇和另外两对夫妇;也代表着社会层面对孩子的关爱,如苏木达、阿力玛老师;更代表着国家层面对孩子的关爱,如旗长。旗长这一形象只出现了两次,却起着“点睛”作用。关于小标题的设计,感谢你读得很仔细,也符合了我和编辑的初衷:哪怕在小标题上也应具有文学色彩……[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蔡皋:感受到光的温暖,人就会不自觉地追寻它根植于童年深处的东西,引导了我一辈子。我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这要感谢我的外婆,她满肚子的故事和歌谣,既接地气又蕴含哲理,在我心里很早就种下了文化与艺术的种子。她让我明白,生活的智慧就在日常里。成长,特别是童年,其实充满了主动选择。回想起来,我觉得很有意思。小孩子每天都面临无数选择:是早起还是赖床?是专心听课还是走神?这些看似微小的决定,背后都是他自己在做主。我妈妈有6个孩子,她不可能时刻关注到我们。这反而给了我们每个人独立的成长空间。现在想想,过度关怀有时反而不利,因为成长终究是个主动的过程。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甚至“不足为外人道”的世界,他们的眼睛往往比我们成人更明澈、更智慧。有时候,小孩子真的可以当我的老师。某种意义上,我是自己把自己教成这个样子的。这种自主性,这种源自生命内部的成长力量,是我特别想表达出来的……[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王璐琪:好的文学作品是最真实的史料少年儿童虽然体能不如成人,属于弱势群体,但我始终认为,他们是有自己的力量的。小说里“鸿先生”的人物原型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天水和青山的原型是当年留守的本地学徒。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驻扎在敦煌莫高窟的学者、艺术家建围墙、种树、修整九层楼……这群艺术家最初干的工作都与艺术无关,而在面临危险时,他们甚至可以用生命守卫洞窟。 在守护莫高窟的人中,也有本地学徒,他们参与了莫高窟的修复工作,也做了许多日常打杂事务,但他们的名字却并未被记录在册。他们大多是年轻人,辛辛苦苦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莫高窟,这让我很受触动。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和孩子接触,我发现他们会因为不信守承诺而哭泣,或者自责。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但是长成大人之后,我们对于守信和守护有了更多的诠释和理解。我并非在呼吁什么,只是单纯想要记录。这两位青年的名字叫窦占彪和范华……[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童子:好奇的提问中,有儿童天真的眼光马小得和我,因为漪然的“小书房”儿童文学网站而认识。我们是多年好友。这些年来,约请她为《十月少年文学》创作了许多诗歌插图。这次合作是我们在图书上的首次合作,因为对她的天分和才气非常了解,相信她能把握各种风格,所以决定请她来为这部诗集绘制插画。 和为杂志约的插画不同,图书插画需要把握、考虑整本图书风格的呈现。我自己当时提出的要求是,请她放弃习惯的画风,以类似简笔儿童画的方式创作,多用线条,同时把书里的颜色减到最少。 诗歌相对来说是最接近心灵与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孩子更容易接受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图文结合能让孩子的视线留驻时间更长一些,去思考图文之间的关联,通过图画理解文字……[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陆梅:看见历史长河中的“我”和“我们”麦小节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我确实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上海的奶奶家过暑假,在老城区一条叫“永年路”的弄堂里认识了一个哑巴女孩,她就住在我爷爷奶奶亭子间的楼上。这女孩活泼伶俐,很爱笑,很想要抓住谁表达一点儿什么。我和她有过一些眼神和手语的交流,但也仅止于此。这段记忆徜徉在我心里,有一天它在现实戛然而止的地方,长出文学的翅膀来,另一个世界打开了。 就像你说的,两个女孩差异很大,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加上交流的障碍……白雪和麦小节是最先跳出我脑海的人物,我很想知道两个完全不同频的孩子怎么会心交流,怎么在各自的敏感和自尊里来回拉扯……[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贾煜:天赋是“附加题”,情感与成长才是“必答题”在《改造天才》中,我最想表达的内核是对“天才”概念的思辨与“成长比天赋更重要”的价值传递。小说里的主角虽被脑机接口技术改造成“天才”,却不稀罕自己的“奇异智能”,更在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生命追问。这种对亲情与自我的“本心”,隐喻着“天才”从来不是标签化的“天赋异禀”,而是一个人在情感完整、心灵归依中实现的成长。我想,父母们与其绞尽脑汁培养天才,不如去守护孩子的情感世界,满足他们对亲情、归属感的需求,这才是成长最珍贵的底色。 至于在少儿科幻中如何灌输人文关怀,我认为关键是要让“科技”成为“人的故事”的载体。比如,让科技有“温度”……[详细]
· 访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弯弯:传统剪纸如何“活”在今天的绘本里我的妈妈刘雪纯是这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她年轻时有过很多剪纸作品。我们一家从乡下搬到县城,从县城搬到市里,又千里迢迢搬到北京,这些剪纸还好好地夹在旧报纸和旧杂志里。报纸杂志已经泛黄,剪纸却保存得很好。一次整理旧物时,妈妈翻出了她珍藏多年的剪纸。我们几个小辈好奇地围上来,把剪纸一张张摊开在客厅地板上。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深深打动了——这些剪纸既生动又朴拙,充满着民间艺术特有的生命力。最让人惊喜的是,它们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韵味,又透露出一种现代审美的大气与简约,仿佛跨越了时空,依然熠熠生辉。我真心希望妈妈这些心血之作能被更多人看到,也不愿让它们默默蒙尘。我想到,可以用我比较擅长的图画书语言把它们串成一个故事。这样妈妈独特的才华便可以得以展现,也是帮她完成一桩心愿……[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赵丽宏:“写《月光蟋蟀》,让我有机会当了一回蟋蟀”传统的童话是把世间的一切都拟人化,动物植物甚至各样无生命的器物,都能像人一样开口说话,和人交流。实际上是把所有一切都变成了人。《月光蟋蟀》不是这样,蟋蟀是蟋蟀,人是人,昆虫和动物有灵性,有感情,有思想,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法说人话,无法直接和人交流。人和动物之间必须通过特殊的也是自然的方式互相了解,产生交流,这样更有一种真实感,但也给写作增添了难度。你说得对,《月光蟋蟀》中确实有一些不同的叙述视角,有蟋蟀的视角,有小说中各种人物的视角,也有叙述者的万能视角。不同视角的切换融合,让不同的生灵有机会交流,也成为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动力。 《月光蟋蟀》的读者大多是孩子,也有很多成人,甚至有老人。一些热衷养蟋蟀的朋友,也喜欢读这本小说……[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王勇英:“写作是我最喜欢,也最为自豪的事”小说写到白果和外婆一起睡觉的情节,特别温暖又让人感动。这之中也植入了我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和妈妈一起睡觉的往事。我的老家,在我上高中之前都还没通电,炎热夏夜只能靠自然风和摇竹扇度过。屋里实在太闷热了,睡不着,村里人在门口或晒谷坪铺竹席乘凉、过夜。我家也是在家门口的空地铺竹席,旁边是禾田,很多萤火虫在飞,我们就躺在竹席上睡觉。我妈一边讲故事,一边摇扇子让我先入睡。其实我妈也困嘛,摇着摇着扇子就停下来睡着了,但睡眠很浅,一晚上要醒来很多次帮我擦汗、扇扇子。太热了,睡着也会滋滋地冒汗,我妈妈常常一手捞过来就能捞到一把汗水。小时候跟妈妈一起睡觉哪怕热,流汗打湿衣服像鱼一样也要挨着妈妈睡,踏实,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就算很热,白果也要挨着外婆睡觉……[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赵卯卯: “爱”让我们永远铭记彼此其实,在创作这部童话之前,我曾经尝试写过两个短篇,这两个短篇从风格和故事类型上来说,可以算《我的,我的》的前身。我希望自己可以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为孩子们书写故事,所以这两个短篇故事,成了我写作风格上的探索与尝试。后来,我和这本书的责编付丹阳老师说,我要把这两个短篇重新构思写一个长篇,她很支持我的想法,同时也肯定了我的写作风格,所以后面才有了《我的,我的》这个故事。 我想一个童话如果只有情节,就会像干枯的大树一样,没有生机,而童话的诗意更像树木的枝叶,因为有了枝叶,这棵树才是活的,才有蓬勃的生命力。童话的诗意来源于语言、故事氛围的烘托,情节就是在这种烘托下生长的骨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蔡崇达:生命与世界可以相互陪伴这本书表面上看,是一本回忆成长历程中出现的各种小动物的故事,但实际上,是试图把“全世界”努力介绍给所有人的故事。这“全世界”,有天空、大地、云朵和风,有动物和植物等各种生灵,找到它们的生命力与人性的连接点,便是促使人认识世界、连接世界的过程。所以,我自然要调动我全部的记忆和感受,找到我的生命与诸多生灵情感相连的接口。这些接口在人的感受这一端,经由人命名,便是人格化的性格,比如义气、忠诚、侠气等。或许可以说,其实是人连接了生灵,在自己的内心投射出生灵,生灵也因此得以映照人心。 同时,这本书要介绍的朋友不光是生灵们,还有人在舒展开自己、舒展开与这世间的关系时会碰到的各种情绪和困惑,包括生老病死……[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诺亚:爱让人成长,爱引发奇迹这本书最初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好到底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它没有中间也没有结尾,只有开头一句话“五百年了”。我一开始只是想写一个关于齐天大圣的故事,用另一种方式把我童年最喜欢的形象表达出来。 后来有一天,父亲很突然地告诉我,他病了,然后把银行卡密码断断续续地透露给我。我知道他也许病得很重,也许再也看不到我写的故事了。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几经辗转,父亲的病情迎来了奇迹,他手术成功的那天,我突然想到,他能够看到我为他写的作品了。这种奇迹,我也想把它写进故事里去,所以有了扉页那一句“献给父亲”。从那时开始,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围绕《西游记》来写了……[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贾煜:天赋是“附加题”,情感与成长才是“必答题”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阅读科幻杂志和书籍,从此迷上了科幻,在高中时投稿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但被退稿了,后来我就转向其他题材的写作。大学期间,我在一些小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也在“榕树下”文学网站连载了40余万字的小说,还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女生共同创办了学校的科幻社团。参加工作后,我对科幻的热情未减,尽管那时主要是写公文材料,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两个科幻短篇,但只有一篇《边缘行为》发表在《科幻大王》上。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让我欣喜若狂,哪知此后几篇的退稿又让我止步,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这一“止”,便到了6年之后。2016年,当我重新关注科幻时,发现《科幻大王》已经更名为《新科幻》且已停刊。一个承载着科幻迷梦想与回忆的符号,悄然消失了。那一刻,我意识到,若要真正走文学之路,必须重新树立目标,关键是要坚持。我决心再次拾起写作……[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周敏:勾勒一幅当代北京城的生动图景毫无疑问,金大娘是一位对侯森森的成长具有启迪作用的人物。除了在“小叶子的故事”中直接安慰和开导他,她那种果敢的行事风格和锄强扶弱、仗义执言的个性,也对这位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以前居住的大杂院中一位“对门阿姨”。她是地道的“老北京”,快人快语,讲着一口清脆、动听又透着股俏皮劲儿的北京话,遇到街坊四邻有困难,必定主动出手相助,而且从不求回报,很有点“侠女风范”。虽然离开那个小院已经20余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想起这位阿姨的音容笑貌。在构思《胡同也有小时候》时,我很自然地把她放进了人物原型的列表中。 陆小樱是典型的“北京大妞”,有主见、有担当,敢想敢干,说话“嘎嘣干脆”,办事儿雷厉风行,因为成长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蜕变,她让侯森森们又爱又恨。这个人物同样有其原型,是一位年龄大我不足四岁、辈分却高我一等……[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慈琪:用“连连看”的方式让孩子理解陌生事物荔枝山和仙婆的传说属于岭南。我在广州生活了12年,多少得带点儿纪念走。 再说说为什么“外婆变成了麻猫”:五六年前,我在学校里领养了一对流浪猫母子。它俩是常见于两广地区的麻猫,身上没有明显花纹。猫儿子两个月就被收编,觉得自己是人,性格活泼四处交际;猫妈深知人世险恶,被领养后仍然十分警惕,从不与人交心。 外婆生病后在我家住了一年,状态好时去找猫玩,状态不好时和刚来我家的猫妈很像,每天麻团团、灰扑扑、皱巴巴地坐在沙发上,充满怀疑地打量这个“陌生环境”,这个“不属于她”的家。有时我贸然伸手去搀她,她吓一跳,啪一下打掉我的手。我顿时产生恍惚的熟悉感:贸然伸手摸猫时,经常挨这种巴掌呢……[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祁智:“快跑过去,就是新天地”30年前的一个早春,我去青岛采访一个叫杜瑶瑶的小女孩。她的爸爸突然去世,妈妈重病卧床。她没有时间悲伤,因为家庭需要她支撑。她每天早上狂奔去医院拿盐水瓶,再狂奔回家喂妈妈吃饭、给妈妈输液,然后狂奔去学校。我问她累不累,她说:“不累。我跑,说明妈妈还在。哪天不要我跑了,说明我妈妈没了。我要为妈妈跑一辈子!”我刹那间泪水奔涌,在蒙眬中看到了我曾经的狂奔。 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被救护车拉走抢救。妈妈回来的第二天,我第一节课下课,要狂奔到街上的肉案拿一对猪腰子,狂奔回家交给外婆,再狂奔回学校。我不知道什么是“速度”,只知道耳边跑出风声就是最快。我每天都要跑到最快。结果是我能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校门,后果是我蹲在教室的墙边口吐白沫。我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我是为妈妈跑的。那一刻,我又非常害怕,害怕哪天不再需要我狂奔。我想:妈妈,我愿意为你跑一辈子……[详细]
·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李姗姗:童话故事里藏着梦想,也辉映着文明山是伫立的坚强,云是行走的温柔,水是流淌的包容,泥是沉默的生机——我的童年在四川乡下的大山里度过,小小的我浸润在源于自然的美学熏陶中,万物在我眼里都带着灵性与生命。父母在地里劳作时,我就坐在一旁玩泥巴。看着他们从土里挖出土豆、红薯、花生,我满心好奇:这地里还能挖出别的东西吗?直到长大后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我脑子里那个好奇的开关被骤然打开——原来,泥土里真的藏着别样的宝贝。 青铜大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这些古蜀先民的杰作在祭祀坑里埋藏了数千年,惊艳亮相时却依旧沉默无声。有那么一瞬间,青铜鸟、青铜小立人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过来,眨眨眼睛、扇扇翅膀,露出温柔的微笑。我像触电般心头一震!是啊,如果文物真能开口说话,会对我讲述怎样的故事?三千年前,它们又经历过什么?好奇心驱使着我寻找答案。我买了许多资料书,翻阅学术文章,不放过任何关于三星堆考古的电视节目与视频。但考古世界博大精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