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爱”让我们永远铭记彼此 ——访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赵卯卯
张昊月:《我的,我的》是一部儿童成长童话,写儿童王盒盒5岁到9岁的故事,以儿童视角向读者展现充满童真与幻想的世界,读来既有明澈的忧伤,也有回味深长的幸福。您当初创作这部童话的缘起是什么?
赵卯卯: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是一个记者在儿童医院的跟拍。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在经历病痛之后,有的痊愈重新变成一个健康的孩子,有的却永远都无法被治愈,随时都会与这个世界告别,那个纪录片深深地触动了我。第二个原因是我身边有个朋友,她6岁的儿子因为生病突然离开这个世界,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情绪低落了很久。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死亡离孩子很远,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想为这些特别的孩子写一个故事,希望我的故事可以安慰他们、治愈他们,让他们在短短的人生里找到曾经的美好记忆。
张昊月:该书的题目为《我的,我的》,每一章的题目也都由“我的”开头,“我的马”“我的老师”“我的秘密”……您如此构思的缘由是什么?
赵卯卯:其实,改成这个书名,有一个原因是我喜欢的一部动漫男主角最喜欢说“我的,我的,都是我的”的台词。“我的”是一个孩子表达占有欲的简洁语言,但这种占有欲并不让人反感,因为它背后藏着一个孩子对世界万物的爱。这种爱对万物是平等的,在他们眼里,一百块钱可能没有一块路边捡来的石头重要,与一只小狗的友谊可能和一个好朋友的友谊一样被他们珍视,一只蜗牛、一只蝴蝶也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所以,“我的,我的”正是这本书题目的隐含意义。
张昊月:不同年龄的读者在阅读中大概都会触摸到或喜或悲的感应点,而这些感应点正是王盒盒的一系列生活细节。您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否就考虑过让王盒盒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的过程中,也要打开不同读者的世界?
赵卯卯:我希望我的书能被大人和孩子都喜欢,这可能也是每一个儿童文学作者所期盼的。一本书能为读者提供多样的阅读体验,是我努力的方向。这本书虽然是写那些特殊孩子的,但其他孩子读这本书时,也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比如对世界的重新理解,对友谊的态度,以及对孤独、苍老、分别这些让人伤感事情的理解。这些问题,有些孩子可能已经遇到,有些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遇到。所以我希望我的故事能为他们打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在他们遇到这些难题时给予他们安慰。
张昊月:书中有很多与动物相关的细节,第一章中“我的身体里有一匹马”,第二章写到的老师有“猫的影子”,第三章有动物园里的动物秘密,书中也有许多动物性比喻。您这么写是否觉得动物和儿童的关系特别近?
赵卯卯:我觉得动物和人类最亲近,它们在我的生活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允许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领养一只自己喜欢的动物,那么我想,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会沸腾。
有时候孩子就像某种可爱的小动物,有时候动物也会像一个可爱的孩子,孩子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会让他们彼此冲破物种上的障碍,然后彼此理解、爱护,成为朋友。而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理想关系。
张昊月:《我的,我的》文字间充满诗意,这种诗意感可能源于作家巧妙写出儿童世界的幽微深邃,并借主人公王盒盒孤独而又不断寻求突破的“冒险”,营造出辽阔的儿童天地。这部童话的诗意是您创作起始就想好的吗?童话的诗意和情节构成怎样的关联?
赵卯卯:其实,在创作这部童话之前,我曾经尝试写过两个短篇,这两个短篇从风格和故事类型上来说,可以算《我的,我的》的前身。我希望自己可以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为孩子们书写故事,所以这两个短篇故事,成了我写作风格上的探索与尝试。后来,我和这本书的责编付丹阳老师说,我要把这两个短篇重新构思写一个长篇,她很支持我的想法,同时也肯定了我的写作风格,所以后面才有了《我的,我的》这个故事。
我想一个童话如果只有情节,就会像干枯的大树一样,没有生机,而童话的诗意更像树木的枝叶,因为有了枝叶,这棵树才是活的,才有蓬勃的生命力。童话的诗意来源于语言、故事氛围的烘托,情节就是在这种烘托下生长的骨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张昊月:这部作品对“生老病死”都有涉及,王盒盒弟弟的出生、他爷爷奶奶的衰老、他的病和必须面对的死亡,这些事情交汇在王盒盒的童年生活里。许多读者阅读这部作品时,认为您将沉重的话题写得很巧妙,有“举重若轻”之感。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应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与儿童探讨重要的生命议题?
赵卯卯:提到生老病死,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所以在写的时候,需要去找到一个平衡点,一边是要真诚、真实,一边是要找到一个孩子可以接受的度。
真诚、真实是需要作者向孩子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有分别,有病痛,有生死,这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让孩子可以理解的度,是我所说、向孩子们传达的东西,是他们可以读懂、可以理解的,这里没有故弄玄虚,只有文字和故事最原始的模样。
童话的幻想,也是我用来平衡这个沉重主题的一种方式。幻想是孩子们擅长的,也是他们喜欢的,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一个好看又能打动他们的童话故事。儿童从来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他们和大人一样,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他们也会听到、看到。很多时候,有些大人会先入为主,觉得孩子们不懂、不知道、不明白,但这并不是事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双聪慧的眼睛,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而大人们所能做的,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用最温暖的文字、童真的视角,把世界真实的面目给孩子们呈现出来。
张昊月:童话最后是两封信,一封是王盒盒写给爸爸、妈妈和弟弟的信,一封是妈妈写给王盒盒的信。请您谈谈这样安排结尾的用意。
赵卯卯:这两封信在故事刚写完时是没有的,后来责编老师和我商量,觉得这个故事还可以为了孩子的阅读感受再“圆满”一点。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故事,我想就像丹阳老师说的一样,需要让小读者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得到一丝安慰、一丝温暖,这就是两封信出现在故事最后的原因。
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读完之后,能够重新再回到故事的开始,再次回到“爱”中,这种爱是王盒盒对爸爸、妈妈、小弟弟的爱,也是爸爸、妈妈对王盒盒的爱。有时候我们会分别,可能永远地分别,但只要“爱”存在,我们就会永远铭记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