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一幅当代北京城的生动图景 ——访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周敏


《胡同也有小时候》,周敏著,春风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9月
记 者:《胡同也有小时候》这部小说以寄居在大姑家的小学生侯森森的视角展开,讲述了表哥、老刀、小叶子三个人的故事,三个故事分别独立又形成嵌套结构,共同呈现出北京胡同里的市井生活图景。可以讲讲这篇小说从灵感浮现到立意构思及至落笔完成的过程吗?您为完成这部作品做了哪些准备?
周 敏:这部小说从最初和编辑沟通、立项,到最终完成出版,经历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创作灵感的浮现,可以说是“多源头”的。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成家立业,我在北京的胡同生活了很多年,对其中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非常熟悉,同时也有着深深的亲近感。我想,如果缺乏这种长时间、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就很难把故事写得生动鲜活。除去过往亲身经验这块“基石”外,在动笔之前,我还多次去什刹海地区搜集素材,这是创作灵感的另一个主要源泉。书中关于银锭桥、烟袋斜街、后海早市、钟鼓楼广场、会贤堂旧址、鸦儿李记饭庄等地的景物描写和情节展开,均与此有关。顺便说一下,很多师长、朋友都曾提到,他们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名字,认为它灵动而充满童趣、诗意,还问我是如何想出这个书名的,我只得据实回答——说来有些惭愧,《胡同也有小时候》的定名过程非常简单,我偶然想到,出版社当即认可,纯属一次未经过多推敲的“随机事件”。
记 者:这部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北京的胡同里,还出现了钟鼓楼、后海、银锭桥、广化寺等具有北京特色的地理空间,在表现人物时也呈现出许多颇具北京特色的生活习性。小说的叙事节奏缓慢、耐心,富有“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北京作为大都市在不断发展,“京味儿”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何通过小说去呈现这座城市的气质?
周 敏:《胡同也有小时候》确实是一部充满“京味儿”的小说,是比较典型的京味儿童文学作品。这种特点既体现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北京的核心区域——城市中轴线上的什刹海一带,也体现在书中人物的对白中有不少地道的“北京话”,具有典型的“京腔京韵”特点。除此之外,“缓慢、耐心”的节奏也烘托出老北京文化中独有的慢条斯理的从容感。
今天的北京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选择到这座古老的城市发展、定居,成为所谓的“新北京人”。新鲜血液的注入增添了古都的活力,也丰富、改变着“京味儿”的内涵。不少流行语加入了北京话的语言库,成为京城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日常交流时的“新宠”。在生活节奏方面,北京近些年更是逐渐加速,展现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快节奏。
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新老“京味儿”交替现身、碰撞融合的场面。讲究传统规矩的老刀,紧跟时代潮流的表哥,以及代表着未来的侯森森和小伙伴们纷纷登场,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一幅当代北京城的生动图景。
记 者:这部小说除了主要人物,还出现许多其他人物,有的人物或许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存在令故事更耐人寻味。每个故事都像侯森森成长过程中的“一堂课”,或许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但这样的困惑启迪了他,让他开始思索。对于人物塑造,您是如何酝酿的?
周 敏:毫无疑问,金大娘是一位对侯森森的成长具有启迪作用的人物。除了在“小叶子的故事”中直接安慰和开导他,她那种果敢的行事风格和锄强扶弱、仗义执言的个性,也对这位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以前居住的大杂院中一位“对门阿姨”。她是地道的“老北京”,快人快语,讲着一口清脆、动听又透着股俏皮劲儿的北京话,遇到街坊四邻有困难,必定主动出手相助,而且从不求回报,很有点“侠女风范”。虽然离开那个小院已经20余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想起这位阿姨的音容笑貌。在构思《胡同也有小时候》时,我很自然地把她放进了人物原型的列表中。
陆小樱是典型的“北京大妞”,有主见、有担当,敢想敢干,说话“嘎嘣干脆”,办事儿雷厉风行,因为成长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蜕变,她让侯森森们又爱又恨。这个人物同样有其原型,是一位年龄大我不足四岁、辈分却高我一等的“小姑”。她人很漂亮,身体也好,后来考取了外省的一所体育学校,成为一名射箭选手,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在我的记忆中,她既是我们这帮“小屁孩”的保护伞,又是经常管教我们的“事儿妈”,这种爱恨交加的情感在陆小樱身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记 者: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经典文学的影子,比如“四大名著”:老金给自己的八哥取名为“宝玉”,阅读小组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以及由《西游记》生发出的“想取真经、必经磨难”的道理。此外,还出现了外国文学经典《基督山伯爵》。您是有意识地将经典文学元素穿插进儿童文学作品的吗?
周 敏:上述经典元素的加入,一方面是希望小读者能通过作品,与名著建立某种链接,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比如,在老刀首次亮相的场面中,刚刚写完他扣着一个眼罩的细节,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那位“拔矢啖睛”的狠角色——夏侯惇。当年,《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十分流行,在传阅过程中,大家对这个情节印象很深,把老刀和他联系起来,对烘托人物的整体气质很有帮助,也能增加情节的趣味性。至于“风雪山神庙”,则完全是去会贤堂旧址实地考察时的“触景生情”,那扇破败不堪的大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林教头当时所处的艰苦环境。
记 者:在这部作品中,成人可以看到成人的世界,小孩可以看到小孩的世界,当两个世界重叠起来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只是观察它的视角不同。您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地方是什么?在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您秉持怎么样的文学理念?
周 敏: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角度不同,世界呈现出的样貌就会不同。成人和儿童这两个群体之间会有差别,在同一群体中,不同的个体之间也不可能对世界有一模一样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具体到这部小说,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欣赏角度、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小朋友们,可能会被某段搞笑的描写逗得前仰后合;大朋友们,可能会为表哥“走背字儿”而扼腕叹息;老朋友们,则可能会为刀爷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战友情感动落泪……
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成人文学作品在本质上不应有太大的差别。或者说,和成人文学作品相比,它的受众面更广——因为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读者阅读。
记 者:这部小说中丰沛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和情节充满画面感,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亲情、爱情、友情都被呈现出来,表现得或直白或隐晦,但都真挚而动人。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哪些情节令您印象深刻?
周 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胡同也有小时候》的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和情节。我曾经在本书的后记当中提到,整个稿件的数次修改过程里面,书中的某些桥段给我带来与众不同的温暖和感动。
这部小说确实有很多充满画面感、可以触发读者情感共鸣的细节描写,老刀与大姑“久别重逢”的场面是其中之一。二人虽均已年过半百,早不是当年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但仍然用儿时的“昵称”相互呼唤,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作为旁观者的侯森森产生出一种“恍惚之感”。在这一刻,时空似乎发生了交错、重叠,在匆匆流逝的岁月长河中,深藏在他们心中最纯粹、最美好的情感正努力挣脱束缚,勇敢地浮出水面。
但从“大胡子”口中得知小叶子已经“不在了”的噩耗之后,侯森森遭受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情感重击”,他的痛苦与失落可想而知。老刀对这位爱徒的安慰,体现出一位“过来人”的从容、理性。可是,当他提起自己失去的那些战友时,一句看似平常的“他们没离开过我,都在心里呢,都在这儿装着呢”,饱含着这位老者成色十足的深沉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阿郎的离去”“表哥的沉思”,都足以引发有心人的感慨和思索。身为作者,我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记 者:您心目中理想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什么样的?您对您未来的创作有什么要求和期待?
周 敏:如果举例的话,《夏洛的网》是我最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美好、纯粹、构思精巧有趣、节奏紧凑明快,以恰当的方式探讨了友情、生死等重大主题,具有打动人心、引人思考的力量。
我希望今后的创作水平能持续进步,写出更多让广大读者朋友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时,我也期待师长和朋友们像以往那样支持我、鼓励我,并对我的作品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收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