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笔为枪 刻刀为剑——抗日战火中新兴木刻在上海肇始
一块木板、几把刻刀、简陋的油墨和纸张,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
2025-09-01
-
老舍 以笔为枪赴国难
2025年8月24日,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59周年纪念日。
2025-09-01
-
萧振鸣:鲁迅为什么抽烟?
近日,“鲁迅夹烟”墙画事件颇受关注,引起广大讨论。
2025-08-26
-
穆旦:战火中的诗人
西南联大原校址离我的工作单位不远,跨过两条小街,进入现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便可瞻仰校园东北侧由闻一多篆额、冯友兰撰文、罗庸书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在这块文采斐然的纪念碑背面,刻有西南联大自抗战以来从军学生姓名,共计834人(实际有1100余名)。
2025-08-25
-
《荷花淀》是如何写出的
一 《白洋淀之曲》是如何通往《荷花淀》的 1939年12月,孙犁在晋察冀阜平山区,突然想起自己在抗战之初生活、工作的白洋淀,随即写下一首长诗《白洋淀之曲》。
2025-08-18
-
山城回响:曹禺与战时重庆的文学共鸣
山城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避风港,也是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圣地。
2025-08-15
-
孙犁抗战叙事中的 “家”与家国情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华北沦陷,同时,敌后抗日斗争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2025-08-15
-
老舍的抗战鼓词创作实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东、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大批文艺界人士被迫撤离,围绕武汉形成了一个集中的文艺圈子。
2025-08-13
-
寻踪作家杨沫与北京的文艺精神
在西山女子中学打下文学基础 杨沫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多次再版,被译成近20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2025-08-11
-
追忆陈独秀生命的最后时光
本文所谓陈独秀生命的最后时光,是指陈独秀从1938年8月3日离开重庆抵达江津至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此三年多的时间,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2025-08-01
-
“纪念战争中没有低头的人”——革命作家徐光耀的“抗战情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徐光耀百岁寿辰及文学创作80周年。
2025-08-01
-
夏衍:笔墨为枪 筑起心防
《心防》剧照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39年5月的一天,沉闷的空气压在黄浦江上,浑浊的江水看似沉默,但依然汹涌,像极了上海沦陷后的人心。
2025-07-29
-
锺叔河 一生所系尽为书
锺叔河先生 李锋 摄 虽然“高中肄业”是他最高学历,但他却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家、学者、散文作家;48岁他才到出版社当编辑,却在离休后获得“韬奋出版奖”;快离休时他开始为外孙女学古文写小文章,结集出版十年后却成了爆款畅销书;今年94岁的他,在病床上已偏瘫失语,却坚持用右手改稿并写出新篇……出生于1931年的锺叔河先生,读书、编书、写书,一生所系尽为书。
2025-07-28
-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情感动能
抗战文艺的繁盛局面突出表现于抗战戏剧的辉煌,其中郭沫若则以积极的实践探索成为抗战时期历史题材话剧创作的先锋。
2025-07-25
-
陈平原:蔡元培与商务印书馆
新版《蔡元培全集》是由与蔡元培渊源深厚的商务印书馆精心打造的。
2025-07-24
-
壁立万仞 绛帐三千——作为教育家的陈寅恪
陈寅恪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列其门墙的,济济一堂;私淑成名的,不在少数。
2025-07-15
-
朱德发:视学术为生命的文学史家
朱德发(1934-2018),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2025-07-14
-
钟敬文:为民族文化发采扬辉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光明情缘”—— 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
2025-07-11
-
“赵树理调解法”的文学之思
人民的火热生活是赵树理创作的丰富矿藏,也是他的创作实践能够在当下得以运用的重要原因。
2025-06-18
-
经典作家专刊——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