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反讽到抒情:战时老舍笔下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蜕变
抗战以前,老舍的小说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等,主要是写市民阶层的性格弱点,无论是老张的实用主义、赵子曰的软弱,还是马氏父子的市侩等,都带着强烈的讽刺性,即便是想通过个人努力走向成功的骆驼祥子,最终也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025-10-29
-
巴金:我只要做一个“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的人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离开了他深爱的读者,然而,他的“把心交给读者”坦荡胸怀,深情的文字,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2025-10-17
-
巴金:我是鲁迅的学生
今年10月17日,是文坛巨匠巴金先生逝世20周年。
2025-10-13
-
从这里发现老舍——《言语声片》与老舍的创作
《言语声片》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在3月26日开幕的《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回顾展》展厅,有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互动装置“文学留声机”,拨出通往老舍的号码,一个清亮而又富有京味儿的声音便会带着旧时电磁波的余音响起——那是年轻的舒庆春在上世纪20年代的异国他乡录制的音频片段,取样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言语声片》。
2025-10-10
-
论20世纪40年代后期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解读
导论 20世纪40年代是沈从文和汪曾祺师生交往最频繁、最密切的十年[1]。
2025-10-09
-
由“梦”及“生”:一颗诗心的历练
2025年是丰子恺先生逝世50周年。
2025-10-09
-
张爱玲的文学史评价及创作启示
众多评论家都盛赞张爱玲(1920-1995)作品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作品的人都会被其奇丽风格所吸引。
2025-09-29
-
汪曾祺的第一次复出
1979年史称“右派”作家的复出之年。
2025-09-18
-
李劼人:“转业”的难题
原标题:“转业”的难题——论李劼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心迹和文学参与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学而优则仕”向来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梦想。
2025-09-17
-
坚持文化抗战 唤起民族意识——许地山在香港
抗战期间,当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战火蔓延至华南,偏居一隅的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文化桥梁,也成了爱国知识分子隐蔽而坚韧的抗争阵地。
2025-09-05
-
烽火征程:马识途的抗战记忆
马识途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时所书诗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有“中国当代文坛常青树”之称的马识途先生110周年诞辰。
2025-09-05
-
老舍 以笔为枪赴国难
2025年8月24日,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59周年纪念日。
2025-09-01
-
萧振鸣:鲁迅为什么抽烟?
近日,“鲁迅夹烟”墙画事件颇受关注,引起广大讨论。
2025-08-26
-
穆旦:战火中的诗人
西南联大原校址离我的工作单位不远,跨过两条小街,进入现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便可瞻仰校园东北侧由闻一多篆额、冯友兰撰文、罗庸书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在这块文采斐然的纪念碑背面,刻有西南联大自抗战以来从军学生姓名,共计834人(实际有1100余名)。
2025-08-25
-
《荷花淀》是如何写出的
一 《白洋淀之曲》是如何通往《荷花淀》的 1939年12月,孙犁在晋察冀阜平山区,突然想起自己在抗战之初生活、工作的白洋淀,随即写下一首长诗《白洋淀之曲》。
2025-08-18
-
山城回响:曹禺与战时重庆的文学共鸣
山城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避风港,也是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圣地。
2025-08-15
-
孙犁抗战叙事中的 “家”与家国情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华北沦陷,同时,敌后抗日斗争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2025-08-15
-
老舍的抗战鼓词创作实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东、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大批文艺界人士被迫撤离,围绕武汉形成了一个集中的文艺圈子。
2025-08-13
-
寻踪作家杨沫与北京的文艺精神
在西山女子中学打下文学基础 杨沫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多次再版,被译成近20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2025-08-11
-
追忆陈独秀生命的最后时光
本文所谓陈独秀生命的最后时光,是指陈独秀从1938年8月3日离开重庆抵达江津至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此三年多的时间,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2025-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