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小利:陈忠实的得意
陈忠实是一个拿得住的人,谦逊,低调。
-
徐梵澄的乱世读书
一九四一年初,徐梵澄接受友人蒋复璁的聘请,赴重庆就职于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
2023-02-24
-
周有光的“蜗居”生活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1956年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住在北京大学旧址内为德国专家建造的一座小洋房里。
关键词:  周有光2023-02-23
-
刘季平与刘师培:大江南北两“刘三”
清朝末年的知名人物,有大江南北两位“刘三”:一位是名满江南的南社诗人和义士刘季平,原名刘钟龢,字季平,上海华泾人,因其行三,又仰慕行侠好义之人,遂自取别号“江南刘三”,时人以“刘三”称之。
2023-02-23
-
寻找“满江红”年代里的燕京遗迹
年初热映的电影《满江红》,讲述了一段关于南宋初年的故事。
关键词:  《满江红》2023-02-23
-
赵朴初与梁漱溟
20世纪60年代,赵朴初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是政协直属学习组的召集人(即组长)之一。
-
苏轼:我不是“药神”
北宋文豪苏轼是出了名的“斜杠青年”,他的主业是公务员,爱好写诗词、做文章。
关键词:  苏轼2023-02-22
-
林徽因选编《大公报小说选》
我在琉璃厂买到一册1936年出版的《大公报小说选》,是林徽因选编的。
关键词:  林徽因2023-02-22
-
高昌:核桃树下的爱情
在北京后海一个小四合院里,曾经有一位百岁老作家,每天准点儿等着邮递员来送《光明日报》。
2023-02-22
-
诗人刘湛秋鼎力相助昌耀的故事
编者按: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原《诗刊》社副主编刘湛秋先生因病于2023年2月20日凌晨去世。
-
阳春之雅巴人趣
翻阅齐白石诗篇,兴之所至,边读边记,变无聊日子为有聊,不亦快哉。
2023-02-21
-
陈子善:我的责编李庆西兄
李庆西兄是我的老友,也是畏友。
-
曹凌云:往事深情
一 仍记得32年前的1990年春天,我第一次见到唐湜先生。
2023-02-20
-
汪晓欣:怀念杨苡先生
去年冬天,杨苡先生的女儿给我们寄来了杨先生的新书——杨苡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2023-02-20
-
古籍专家谭丕模
1958年10月17日,为增进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由郑振铎、蔡树藩任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代表团乘坐的“图-104”客机于当日晚些时候在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2023-02-20
-
陈丹晨:怀念挚友谢永旺
2022年8月30日,谢永旺君因病谢世,许多《文艺报》老少同事都致以深切的哀悼和追思,写了许多深情怀念的悼文,可以感受到他在人们心里有多么重要,留下多么深厚的友情。
-
书中一窥文人收藏:偶然来去的那束光
翻译家李文俊先生遽归道山,早先见媒体报道,晚年的他好古玩,戏言:“我只是周末跟老太太(注:德语文学翻译家张佩芬)讨上几张钞票,到对面地摊上去淘宝捡漏的老头儿。
-
善钟路上的田汉、上海艺术大学与包玉刚
小小一幢花园住宅,曾经见证过军阀的尔虞我诈,见证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也见证过战火中的奋斗精神。
2023-02-17
-
“最风行的是《幻洲》”
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中,《幻洲》半月刊是独特的存在。
2023-02-17
-
裘小龙:诗人李文俊
又是毅衡兄给我发来消息,说李文俊老师去世了,“噩耗来得急如雪片,寒气刺骨”。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