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风迟日洗头天”
《北梦琐言》是我们提到唐末五代文坛时常引到的文献,这部笔记是曾在荆南为官的五代人孙光宪所作。
-
常州学派与谢稚柳
“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我的人生是在寄园奠定的基础”——这是谢稚柳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尤其是在我们学生辈面前,更使我们充分领略到谢老尊师重道的风范。
关键词:  谢稚柳2022-11-28
-
文化巨子与小人物
“苏轼”是一个被谈论得太多的话题,无数人对苏轼崇拜得无以复加。
2022-11-25
-
“我的中国诗歌语言强化班”
马高明诗歌朗诵照。
2022-11-25
-
章太炎不用一种尺子量人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及国学大师。
2022-11-24
-
创刊于77年前的《民众报》
近日,辽宁省大连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举办“典籍里的红色中国——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献展”,观众在了解抗战历史、学习英烈事迹的同时,发现有一本《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真相》由旅顺民众报社编印,于是对旅顺第一份中国共产党党报——《民众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相问个究竟。
2022-11-24
-
沈从文佚文《我如何编大公报星期文艺》
沈从文既是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编辑。
2022-11-24
-
《锄禾日当午》作者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关键词:  《锄禾日当午》2022-11-24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谢冕先生今年90岁了,一辈子没离开过中国新诗。
关键词:  谢冕2022-11-24
-
鲁迅去世48年后的一场X线胸片读片会
荣独山、林飞卿夫妇在上医东一号楼前合影。
2022-11-23
-
陈喜儒:父亲的厨艺和园艺
我从小吃母亲的饭菜长大,但我家真正的大厨,不是每日操持三餐的母亲,而是父亲。
2022-11-23
-
年轻编辑与老作家的文字因缘
1979年初,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组”做助理编辑和《新文学史料》业务秘书还不到一年,组里交给我一部书稿,让我做责编。
2022-11-21
-
郭沫若与“特殊年代的学术避风港”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科学出版社曾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编辑室(《科学出版社三十年》,1984年),即“第四编辑室”,专门对口联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出版工作,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科学出版60年》,科学出版社,2014年)。
关键词:  郭沫若2022-11-18
-
张伟:子善和我——一些信札串联起的回忆
参加工作后所交朋友自然不少,但真正能称为神交的可谓寥寥无几,而子善兄则是这少之又少中的难得之一。
2022-11-18
-
徐继康:一册珍贵的鲁迅签名本
上海的朋友深夜给我发来信息,他买到了一本鲁迅亲笔签名的《支那小说史》,兴奋得睡不着觉,必须要与我分享一下。
2022-11-18
-
“江南第一善人”余治及其岭南友生
余治(余莲村)为晚清著名慈善家、戏曲作家,以一秀才肩任江南慈善领袖,其江南门生有严作霖、施善昌、谢家福、经元善等善士,广东买办唐廷枢、吴炽昌也是余治上海普育善堂的同仁。
关键词:  近代人文2022-11-17
-
容庚的爱才惜才
容庚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
2022-11-17
-
成长:关羽成“神”之路
从一介草莽,到一代名将,再到封神拜圣成为千古帝君,关羽造就了中华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
钱锺书与宁都
早就听说过作家钱锺书到过宁都。
关键词:  钱锺书2022-11-16
-
陈玉福:深切悼念恩师程树榛先生
10月30日,北京朋友的电话打了进来,他开门见山地说:程树榛老师走了…… “啊?”我一下子翻身坐定:“确定?”朋友认认真真地又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我这才相信,我的恩师程树榛先生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