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盘点2017年中国文化建设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2018-01-02
-
杨毅:以低空飞翔的姿态注视地面——“90后”写作之一瞥
1 尽管用“代际差异”来划分当代作家的方法颇多争议,然而实际上,在当下的文坛,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取代以作家的代际为尺度所做出的划分。
2018-01-02
-
汪政:长篇小说,请慢慢走,等等灵魂
在诸多文体当中,长篇小说虽然不及诗歌和散文那么久远和古老,但如果把它母本的历史也计算在内的话,那它已然非常悠久了。
2018-01-02
-
切近新时代 焕发新活力——2017年文学状况概观
无论是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还是文学理论批评方面来看,2017年的文学与文坛,都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循序发展中,以一系列重要现象的不断显现、重大事件的连续凸显,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异发展,这些都向人们清楚地表明,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进程中,2017年具有格外值得关注的重要内涵与特别意义。
2018-01-01
-
白烨:气韵生动地观照现实
火热生活提供丰富素材 2017年各类文学创作稳步前行,题材丰繁多样,题旨丰沛多元。
2017-12-29
-
段崇轩:小说文体与“总体性”思想——兼谈近期中短篇小说创作
摘 要: 当下小说外在的繁盛掩盖着内在的衰弱,其深层原因就在于疏离了自身的基本特性,淡化了对社会人生的全面深入的表现。
2017-12-28
-
余蔷薇:1930年代女性诗人创作及其文学史命运
内容提要:1930年代女性诗歌创作的高涨和此后迅速地被遗忘,是一种尚未被关注的独特的文学史现象。
2017-12-28
-
水土交融 诗思齐飞——浅谈里下河文学评论的理论资源与诗性建构
在中国当代地域文学书写中,里下河文学流派是独特的一支,可以说是创作与评论并进,诗意与哲思齐飞。
2017-12-27
-
叶周:当代小说中的乡村与城市
我的书架上收集了不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陈忠实、莫言、余华、刘震云、贾平凹、王安忆、格非、金宇澄等等,林林总总,其中包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多位作家的作品。
2017-12-20
-
谢有顺:认识一个文学岭南
◈ 一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地方也有一个地方的文学,这个定律是有道理的。
2017-12-20
-
纪实文学的新变化和可能性
“纪实文学的发展需要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形式,但是,越深入挖掘下去,越需要优质的地图和精准的罗盘来定位。
2017-12-15
-
马平川:乡土陕西的文学精神
在新时期文学多样化格局中,陕西作家队伍是一支重要力量。
2017-12-06
-
一带一路:一个天高地阔的文艺大题材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一条伟大的历史道路被现实的实践激活了。
2017-12-04
-
新时代主题书写:报告文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必须继承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回到中国古汉语和中国文学的高贵、典雅和古典叙事上来,以真实、真情、真言、真人、真性情、真故事为文学载体,以人为上,以人性为重心,写人的真性情与真情实感,以真正的中国风格和气派,经营好自己古方块字的文学世界。
2017-12-04
-
萃取新时代的诗意
对话人: 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柳建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古今中外,伟大时代一般都有可与之匹配的伟大文学艺术创作,并通过这些创造性描画而更加血肉丰满、气象万千,被后人清晰铭记。
2017-12-01
-
历史小说: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
大凡文学题材,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约略不过两类:一类明显指向当下时代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另一类则指向已逝的既往历史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感。
2017-11-22
-
中华诗词:活的传统,活的创造
传承与发展中华诗词是一项群策群力的文化工程 徐 涟:对“传统”的尊敬是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的习惯,弘扬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报社长期关注的焦点。
2017-11-20
-
建构诗性文学批评 打造里下河文学流派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江苏里下河地区诞生了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评论家,他们以“里下河式书写”创作了一大批充分反映里下河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引起了文学界的持续关注。
2017-11-20
-
刘大先: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的现状与未来
在一篇总结近五年来中篇小说创作的文章中,孟繁华指出,中篇小说是百年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文体,“代表了这个时段文学的高端水平,它所表达的不同阶段的理想、焦虑、矛盾、彷徨、欲望或不确定性,都密切地联系着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经验”。
2017-11-09
-
何明星: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
《青春之歌》1978年英文版 《林海雪原》1965年英文版 红色经典所以能够在海外获得广泛传播,其主要原因在于用大量的历史细节,真实、鲜活体现了时代精神风貌,因此获得了海外具有舆论领袖地位的文学批评期刊以及相关舆论精英的高度关注,并逐渐影响到普通读者。
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