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从本质主义的走向发生学的——女性文学研究之我见

      毋庸讳言,中国近现代文化几乎所有重大的变化,最初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的。

    关键词:  女性文学女性写作2020-10-12

  • 人学是文学——人工智能写作与算法治理

      一、机器的诗心 很难界定微软的人工智能程序小冰是哪个年代的作家,如果从小冰“上线”(这是机器人作家的出生年份?)的2014年算起,小冰是“10后”作家,无疑是当代文学界最年轻的作家,同龄的人类作家目前还在幼儿园;如果从对于机器人写诗的研究开始,二战后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经着眼于生产电脑诗歌与音乐,以此推进超现实主义作家们“自动写作”的实验【1】;如果由此上溯到二十世纪之交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从以布勒东为代表的“自动写作”算起,那么“小冰”是现代派在二十一世纪的不肖传人——布勒东的“自动写作”试图逃脱理性的控制,小冰则相反,试图将一切理性化。

    关键词:  人工智能写作算法2020-10-12

  • 人工智能文艺的媒介论阐释

      原标题:超人类文化视野中的智媒生产——人工智能文艺的媒介论阐释 就一种规范成熟的学术而言,当前人工智能文艺研究特别是国内相关研究还很初步,主要问题表现在理论视野局限、研究范式错位、文艺“本体”定位偏差等方面。

    关键词:  人工智能媒介论2020-10-11

  • 看见真实,记述时代——非虚构的长盛与变奏

      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谈到非虚构写作,人们首先会想到卡波特的《冷血》,想到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关键词:  非虚构2020-10-11

  • 霍俊明:地方性知识或空间诗学

      现在我们在故乡的土地——陌生的领土上。

    关键词:  文学地理空间诗学地方性知识2020-10-11

  • 杨庆祥:AI是新人吗?

      01 TA来了,TA不是he,不是she,不是他,她,它,或者可以用科幻作家刘宇昆的一个短篇小说中的“牠”来表示(Ken Liu《the shape of thought and others》,原文为“Zie”,为作者自造词)。

    关键词:  杨庆祥AI人工智能文学2020-10-11

  • 不同代际作家、评论家共话“新‘小说革命’”

      新世纪小说二十年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诚如评论家王尧所言,从更大的范围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小说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当下作家创作无论在思想、观念、方法上,还是在语言、叙事、文本上,都显示出强大的惰性。

    关键词:  小说革命新世纪小说2020-10-10

  • “新文科”之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新文科”的提出,旨在通过引进新技术,促进学科融合,推动文科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得文科紧跟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需要,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  张宝明新文科2020-10-09

  • “回到莫扎特” ——“毕达哥拉斯文体”之特质与旨趣

      摘要:“毕达哥拉斯文体”是对当下述学文体的革新,众多 “断片” 及其连缀组合为其显著的 “语体” 特征;“断片” 是思想之颗粒,是 “转识成智” 后 “以识为主” 之 “悟证”,是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情深入” 之后的 “本质直观”;“悟证” 所得再由理性思辨之论证予以发展、完善,此 “证悟” 具现于 “断片” 的连缀组合过程;作为未来述学文体之 “预流”,“毕达哥拉斯文体” 是 “有我” “有渊源” 的,又充分汲取了西方文化的思想理论资源,一一化解或平衡协调创造主体心理的诸多矛盾,让我们 “回到莫扎特”,重铸生命的理解力与思想的解释力,重塑一个既有个人内在经验,又致力于理解人类精神的人,而动态地呈现个人化创见与风格,使一切如其所是。

    关键词:  吴子林毕达哥拉斯文体2020-10-09

  • 希望,还是虚妄?——当“东北文艺复兴”遭遇“小资”读者

      在纯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当下,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籍作家异军突起,给文学界带来一些活力与生气,有评论者以“新东北文学”命名之,还有评论者把他们与电影、音乐领域近年崛起的东北艺术家联系起来,将这一现象称为“东北文艺复兴”。

    关键词:  双雪涛班宇郑执2020-10-09

  •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

      《文学评论》2015年第6期曾刊登过一组关于“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

    关键词:  社会史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2020-10-09

  • 倪伟:社会史视野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

      文学研究必须贯彻历史化的原则,即把研究对象放在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考察,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2020-10-09

  • 吴晓东:释放“文学性”的活力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转向”的声浪中,文学研究追求回到历史现场,也的确呈现了丰富的历史原初景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实绩。

    2020-10-09

  • 倪文尖:文本、语境与社会史视野

      文学是什么?这个本质论问题已经历史化了。

    2020-10-09

  • 姜涛: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研究中 “社会史视野”的适用性问题

      引入所谓“社会史的视野”,在近年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无需特别提倡,相互激荡之下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潮流。

    2020-10-09

  • 铃木将久:“社会史视野”的张力

      《文学评论》2015年第6期组织了《“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专辑,这组笔谈提出了不少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带来了冲击,促动研究者反思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

    2020-10-09

  • 值得警惕的学术机制碎片化

      学术的碎片化,我特指人文研究的碎片化,即学术研究上把研究对象不断降级分解分层,乃至于粉碎到原子化、单子化为止的行为。

    关键词:  学术机制碎片化2020-09-30

  • 非虚构写作与写作的公共性

      毋庸置疑,好的文学写作历来能够展现作者对人类生命处境的把握。

    关键词:  非虚构公共性2020-09-28

  • 中国十四行诗及其变体

      我之所以提出“三行体”诗,是因为我觉得它更适合描述当下的现实生活,尤其宜于揭示当代人的精神状况。

    关键词:  十四行诗变体2020-09-27

  • 新世纪小说二十年:在先锋文学洗礼后重新出发

      新世纪小说二十年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诚如评论家王尧所言,从更大的范围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小说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当下作家创作无论在思想、观念、方法上,还是在语言、叙事、文本上,都显示出强大的惰性。

    关键词:  先锋文学新世纪小说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