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色》:草原上的另类“哈姆雷特”
在长篇小说《野色》(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7月版)中,青年作家索南才让所讲述的,依然是那些发生在草原上的爱恨情仇故事。
2024-11-20
-
“自故乡抵达世界”——读汗漫的《纸上还乡》
乡情或许是自有文字以来,最常被叙写的情感之一。
2024-11-20
-
陈继明《敦煌》:用虚构笔法“活化”敦煌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敦煌是一个知识性的、文化遗产的、充满底蕴而又遥远神秘的存在,似乎它是已经固化的文化遗存。
2024-11-20
-
范咏戈:由叙事艺术解锁“人物密码”
周振天作为国剧创作的领军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几部长篇叙事类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长篇电视连续剧、多幕话剧及其它舞台影视剧。
2024-11-19
-
他化身巡夜人,向夜空敞开内心
小编说 《骑鲸记》《大夜记》《巡夜人手记》三组诗是刘康诗歌创作的重要文本(分别首发于《钟山》2021年第2期,2022年第6期,2024年第4期),他新近出版的诗集即以《骑鲸记》命名。
2024-11-19
-
家政女工的四个“家”:劳动、性别与文学书写
近些年《劳动者的星辰》(2022)、《我在北京送快递》(2023)、《我的母亲做保洁》(2023)、《我的皮村兄妹》(2024)等与劳动者相关的非虚构作品引起关注。
2024-11-19
-
贺绍俊:用启蒙的火把点燃自己的文字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我一直能够嗅出鲁迅的气味。
2024-11-19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言选登
文学根本而又伟大的使命 阿 来 文学于我而言,是使我从一个乡村的蒙昧少年,变成一个能融入时代、融入广阔世界的当代人的一条切实路径。
2024-11-18
-
田文兵:突围,抑或复归——读林为攀小说集《搭萨》
作家林为攀拥有众多标签,如90后青年作家、先锋作家、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京漂等。
2024-11-18
-
理直气壮地书写改革开放的历史脉动
备受世界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024-11-18
-
身体性、地域性与复魅性——解读冯娜诗歌的三个关键词
身体是主体感受和认知世界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承载着丰富的话语内涵。
2024-11-18
-
废斯人:守正创新 青年写作的突破
当下文学创作的题材、风格、形式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024-11-18
-
素人写作:时代文体与经验的公共化
素人写作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书写自我和他人的故事,记录真切的感受。
2024-11-18
-
《蒲蛰龙传》:蒲蛰龙的人生轨迹
给科学家立传,不仅要进入他们的研究领域,写出他们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作用,更要写出他们的人格与精神对社会的感召力。
2024-11-17
-
《心上过天风:壬寅诗馀二百首》:江山风雨铸真辞
词之道,在勇先生谙熟久矣。
2024-11-17
-
《数字矿山》:新工业时代的行业抒情诗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逐步展开和稳步前行,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在此基础上,反映各行各业建设与发展的文学作品也随之不断涌现。
2024-11-17
-
《博物馆简史》:让文明的薪火烛照星空
文旅和假日经济的兴盛,点燃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
2024-11-17
-
刘炫松《太平洋纪事》:历史的时间讲述
《太平洋纪事》最大的特征是两个虚构世界的并置,一个世界是与读者日常生活共时的文艺青年游荡记,另一个则是1825年玛格丽特号的“太平洋纪事”,作者分别以叙述者“他”与“我”将二者进行区分。
2024-11-17
-
突破散文疆界的无限可能
杂驳,激越,跳跃,自由……各种气息,如火焰喷涌而出。
2024-11-16
-
在散文的汪洋世界中自在游弋
在当代文坛,张昆华素有“文学三头鸟”之誉,足见其创作上全面开花结果的盛况。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