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文学的“取景”与人文关怀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以始终在场的方式描绘出不一样的风景。
2024-11-25
-
《新雨过后的空山谷》:成长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对于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而言,成长小说除了回望个体真切深度的成长经验,另一条路径是,恢复文学与社会的连接,恢复文学与少年儿童内心的连接,以真切关怀他们的生命状态,切入他们的生命本质,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注入成长的力量。
2024-11-24
-
况正兵:我与作者的两个故事
编辑家们回忆往事,都爱提学识渊博与道德高尚的作者,礼尚往来的交往,如沐春风的交谈,是生命中美好的片段,是记忆中美丽的画卷,当然应该公之于众,树立典范。
2024-11-22
-
叶兆言《璩家花园》:以文字为舟楫,渡人亦渡己
在长篇小说《璩家花园》中,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叶兆言。
2024-11-22
-
《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文学与青春相互照亮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底色,湖南岳阳作家方欣来的报告文学新著《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后文简称为《马桑树下》)是绿色的,也是红色的,还是金色的。
2024-11-22
-
杨晓升《大象》:蚂蚁也有撼动生活的力量
中篇小说《大象》是作家杨晓升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持续耕耘并沉淀的结果。
2024-11-22
-
中国古代阐释学的几种表现形态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存在一种学术动向:从普遍的、大写的、确定性的语言论范式走向具体的、小写的和非确定的后理论范式。
2024-11-22
-
“姿本”:一个揭开“超真实”的通道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出身的女作家,舒雅(本名汪明明)惯于从“符号”“拟像”“表演”等视角切入,审视当代人存在于景观幻象中的境遇和样态,挑战内嵌于消费主义的镜像迷恋与符号异化。
2024-11-21
-
在场的往昔与畸零者的情动时刻
“年轻的时候,时间只有现在,和不断被现在吞噬的未来;年老的时候,时间只有过去,和不断被过去吞噬的现在。
2024-11-21
-
今日批评家 | 白惠元:越界的想象力
我的批评观 越界的想象力 白惠元 2024年8月20日,万众瞩目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
2024-11-21
-
介入与延展 非虚构作品的现实关怀——以丁燕《工厂女孩》为例
摘要: 打工文学作为“底层文学”的一种,多为打工者本人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因而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2024-11-21
-
杨辉:《在旷野里》的“新”与“旧”
《在旷野里》甫一开篇,有着在血与火的年代长时间革命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朱明山,就被“安排”到“新”与“旧”强烈对照的情境中。
2024-11-21
-
丁小龙:命运的轻与重——读吴克敬《仰视》
一 “风先生”可谓是吴克敬为当代文学提供的新形象。
2024-11-21
-
马兵:“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
仲尼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
2024-11-21
-
乡村“女儿”的心灵关怀——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孙惠芬从198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有40多年,作品数百万字。
2024-11-21
-
共赴一场“70后”的文学邀约
“代”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创造。
2024-11-20
-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探寻华夏五千年美的历程
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是观照五千年文明根脉的透亮明镜,也是获得深层生命安慰的缱绻之乡。
2024-11-20
-
《江南物语》:诗人心灵的真实“自传”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张建安是文艺评论家,江西高校出版社最近推出他的诗集《江南物语》,不由让我倍感惊讶。
2024-11-20
-
《山西文学》“步履”栏目:发掘青年力量,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
2018年1月,《山西文学》开设了发现和推荐新作家的“步履”栏目。
2024-11-20
-
“新南方”,观察作家作品的一种方法
在多元共生、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学大家庭中,对于某些区域、地方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往往会出现多寡、轻重的倾向。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