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研究助力网络影视健康发展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占网民整体的94.1%……”这是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4月28日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一组数据。
-
线上演出带来古典音乐新气象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的北京古典音乐演出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
新时代大学校园音乐作品创作的思考
大学校园音乐作品,是围绕大学校园生活并以此为题材灵感创作的一种音乐艺术作品。
2020-06-19
-
美颜之下的审美败笔
《秋菊打官司》剧照 近年来,“盛世美颜”成为影视行业的硬通货。
-
戏剧批评:向质朴回归
没有优秀的剧本,再有才华的导演和演员都无从施展;没有真正的批评,戏剧舞台就是一潭死水,戏剧事业就不会进步。
-
疫情过后,中国电影一定能再创辉煌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取得不错的进展,电影行业也在政府各种财税优惠叠加帮扶支持政策下,有序开展复工复产,我国电影行业有望逐步复苏。
-
影视行业:直面危机,化“危”为“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各大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019年已经陷入“寒冬”的影视行业再次面临重创,全面陷入停滞状态——影片撤档、剧组停工、部分娱乐性节目档期取消或顺延……加之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招商难度加大,部分中小公司的资金状况持续紧张。
-
融媒体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声音传播思路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载体逐渐从纸质书迁移到数字阅读平台。
-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中国美学在自然美的观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
-
大历史观下的戏剧考察
梅兰芳与齐白石 在中国戏曲研究界,向来有三家路径:一是王国维的戏曲文献研究。
-
王小鲁:被悬置的电影院精神
一 “重建电影院运动”被按了暂停键,出现了长达数月的中断和休止,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疫情带来的。
-
八百多件上海“抗疫”作品展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疫情中上海有1649名援鄂勇士,鏖战江汉78天。
关键词:  抗疫文艺2020-05-09
-
祖父徐悲鸿的南洋遗光:奇妙非常的神来之笔
南洋时期在徐悲鸿的一生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他最快乐、精力最旺盛的时光。
-
“非接触式”艺术界,及其后
新冠病毒以指数级规模和速度穿越物理边界的同时,它的次生灾难也刺激了社会各界的末日想象。
-
快手:用短视频+直播服务复工复产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都很自然地成了线上直播的忠实拥护者。
-
动辄怒打一分?网络评分不该成为“泄洪区”
“控评”,一个原本只存在于粉丝群体的词,指代为了某明星的网络风评,粉丝们在各社交媒体上抢占热评位置,以覆盖、压制不同的声音。
-
尹正和张国荣之间,差了十个黄晓明?
眼下,有一部讲述一代京剧名伶商细蕊与爱国商人程凤台因戏结缘相识相知的电视剧火了,剧情和两位主演频上热搜。
2020-04-01
-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评论与作品在矛盾中存在、在冲撞中前行 其实,评价作家与作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不一定是评论文章,有各种各样表达方式。
-
理性与感性交织中的影视艺术价值阐释
史书重在对过往纷繁芜杂的人与事,经过书写者理性和感性地过滤,犹如从蚕茧中抽丝,去伪存真,把历史原貌尽可能还原给后来者,由此不难判断,其核心价值为真实和中正。
-
永恒的艺术力量
主讲人:刘 恒 1954年生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