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问心》(1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8日14: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沐莲

  “那好吧。伯旺不是也不同意分家吗?分家这个议题就取消了。”他看看大伙没人吱声,就接着问爹的两个堂兄:

  “你俩还想要孩子吗?”

  三大爷让二大爷先说,二大爷让三大爷先说,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可是,说不要吧,又都不甘心。三爷爷只好说:

  “依我看,老三就算了吧,有三个闺女也不错,‘一个女婿半个儿嘛’。你说呢?”

  三大爷没说行,也没说不行,犹犹豫豫的,看看也没人帮他说话,只好点了点头。

  “好,老三同意了。那老二,你呢?”二大爷不好意思地看看娘,吞吞吐吐地说:

  “弟妹,你看,我呢,实在没别的意思,就算替你养活着行不?你啥时候想要,我就还给你。”二大爷的爹也在场议事,自然向着自己的儿子了,赶紧跟着说:

  “是啊,侄子、侄媳妇,我这一支上再没有别的人了。看在我这个老脸上,给我点儿面子,我也替你哥向你们求个情吧?”娘听后想了想说:

  “不是我不给您老面子,这要孩子可不像要什么‘东西’。”娘觉得再说别的就不好听了,于是就此打住。听到这儿,三爷爷觉得不好裁决,不免有点儿为难。

  爹的二爷爷一直没有说话,这时站出来替三爷爷解围了。他客气地问三爷爷:

  “你看,我说两句行不?”

  “嗨,还问‘行不’?我就等你发话呢!”

  “我也是受了刚才这一番话的启发,自己在子嗣上确实有困难,想过继个侄子,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离不开娘,娘离不开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也应该理解。怎么办好呢,我看不如让孩子他娘先自己养着孩子。等孩子长大了、独立了,这边也确实需要人了再回来。不知各位同不同意我这看法?”

  “好!这个主意好!俺哥就是有高见!”三爷爷没等二爷爷把话说完,就鼓起掌来。他这一即兴表态,就等于不经意间作了决定。两位老人很会办事,也很有担当,真是敢说敢为。

  直到这时,一直悬在娘心里头的一块石头才基本落了地,娘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大爷则撅着嘴,十分不高兴。

  “哎,别光我俩说呀,大伙还得表决一下才好,同意我俩意见的请举手。”

  三爷爷看了一下在座的各位,除了两位老人外,来参加议事的四叔虽然不善言辞而没有说话,但是这时却坚定地举起了手。三大爷见势也慢慢地举起手。最后是二大爷和他爹,虽然不得已,但知道再坚持下去也没用,反倒失了面子,不情愿地把手举了个半高。三爷爷见状,觉得这已经很圆满了,就顺势说道:

  “好!都同意了,孩子的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他十分周到地又加了一句话:

  “我就说嘛,咱这侄子爷俩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关心和爱护别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自己,给后人做出了好榜样。”这句话说得他俩还挺高兴,也算给他俩一个台阶下。

  这时,又见二爷爷对三爷爷耳语了几句,三爷爷则点了点头,又说:

  “这一家人要去东北可不容易,没有盘缠和吃食出不了门。不管孩子归谁养,也不管走到哪里,毕竟都是咱一个姓、一个族的人。我想,咱在座的还都不算困难,出手帮帮他们。能拿多少拿多少,再动员动员那没来议事的凑一凑。大家帮一家容易,说不定哪天,咱们还得求着他们呢!你们说行不?”

  “说得对,我先带头吧,钱、粮我都出一点儿。没多,咱还没少吗?我虽然不是这一支的,但也是一个姓,都是一家人。即使不是一家人,该帮的也得帮呀。我的一个堂弟就在东北,去了好几年了,在那儿开炉打铁,听说混得还不错。我给你们写封信,你们带着去找他。”爹的二爷爷真是做大事的人,是场面人,这番话对在座的可以说是一种教育,说得大家心里都敞亮多了。

  大爷好像这才感到有点儿羞愧,而大娘好像根本就没听懂。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嘴里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谢谢!”“谢谢”这俩字也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说走就走。

  “你不是看见了吗,孩子们个个都饿得有气无力,再不走就走不动了。”娘对爹说。娘当天晚上就动手准备行装:该洗的洗,该缝补的缝补,把孩子们打扮整齐。

  按照爹的三爷爷的安排,两天之内,亲戚们把接济爹娘的盘缠和粮食陆续都送来了。娘都一一谢过。不料,大爷又变了卦。他提出:爹得留下,三安得留下,钱和粮食也都得留下一半。他说:

  “留着俺还得过贱年呢!明年说不定还得大旱,到时候俺吃啥、穿啥?仲旺是俺带大的,他不能跟你们走。三安也得留下,以后好伺候他爹。”

  娘看他这么不讲理,想跟他吵也没有力气,又不能再去找人来评理。就对爹说:

  “你看看,啊?你可看看,你哥这叫什么人呢?你要不想走,就跟你哥在这儿。钱和粮留多少,你看着办。但是,孩子一个也不能留!”

  经过一番争执,大爷还是把钱和粮食都留了一半。爹犹豫再三,悄悄对娘说:

  “我先留下,稳住哥。等你们走了,我再追上去。”娘已经顾不得这些了,娘怕夜长梦多,决定先领着孩子走出去再说。

  后来听娘说:“咱幸亏那一年走了,要不真就都饿死了。”解放后娘回老家时访听过许多人,都没了,都是在那一年饿死了。

  第二章

  保家护子

  一九四三年,初春。那一年,娘三十六岁。

  从老家到东北,娘要投奔二爷爷的堂弟家。一路上要换乘五次火车,还要徒步走几十里地。顺当了,也得五六天。

  火车站就在爹去药铺干活儿的那个城镇里,娘领着六个体弱的孩子走到那儿,起码要两三个小时。为了赶车,不等天亮娘就把孩子们都叫起来了。每个孩子喝了一碗粥,吃了一张煎饼。

  “人家给的这点儿煎饼咱得带着路上吃,不能让你们吃饱啊!”娘如实地对孩子们说。

  接下来,娘把能带走的铺盖、碗筷、衣物和粮食,按人头分份儿捆好。大安、三安、大妮、二妮和娘每人背一份儿,不到四岁的四安由大妮领着,一岁的五安娘自己抱着。天刚放亮,娘就带着孩子们起程了。因为有邻居和亲戚在大门口送行,本来想动手抢回三安的大爷,被人们拦住了,娘知道这是三爷爷的安排。只有爹,乖乖地站在大爷身后,没敢跟上来。

  一路走去,娘不时地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生活了十六七年的这栋草屋,看看天井里的那棵大枣树,看看大门前那条窄窄的小巷、那条通往田间的土坡路、还有树林边二安的安息地以及村子里那些熟悉的大瓦房、草屋,还有……

  地里旱得没长一棵草。树也光秃秃的,没有树皮,更不见树叶,只有几枝干枯的树枝无力地指向昏暗的天空,似乎在诉说着悲哀。空气干得发辣,直呛嗓子。

  村子里,往日早已缭绕的炊烟也断了痕迹。下地干活儿的人,也没了踪影。就连狗儿、鸡儿,也了无声息。往年的知了和春蚕也不知去了哪里。东倒西歪的房舍没有人修缮,偶尔还能看见一两具饿殍一样的东西,横在残砖破瓦里。

  到处是寂静和荒芜,令人毛骨悚然,透不过气来。

  娘又望望山坡的西边,那里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爹娘这时一定站在门前,在看着自己继续往前走吧?“爹、娘,女儿这一路走得好辛苦,但却不能停下脚步。如今,又踏上了一条更加曲折的路,去投奔那遥远的、充满朦胧和未知的北方,但愿这不是一条不归路。爹、娘,你们一定多保重啊,女儿对不住爹娘了。”

  娘一路走,一路想,一路看。在自己曾经洒满汗水和心酸的路上,如今又增添了一层厚厚的苦难。

  终于走到了火车站,这时离开车还不到半个时辰。孩子们疲惫地一下子都坐到了地上,个个累得说不出囫囵话来。娘把他们安顿好,嘱咐他们看好东西,自己带着识字的大安去买火车票。娘刚转身要走,就见远处跑来一个人。

上一页 1 2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7 48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