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荒门》(1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刚

  三趾马化石的发现激活了更富激情的联想,当古猿人学会站立演化为人的那个至今仍然不可思议的时期,现在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区潮湿温润、万物兴旺,年平均气温为10摄氏度左右。中国已故的享有盛名的古人类学者贾兰坡先生认为,亚洲高原很可能也是人类的摇篮之一,这是关系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一个伟大的猜想——人类起源的猜想。

  有的猜想将会得到证实或者否定,有的猜想很可能永远都是猜想,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太急于知道答案。其实,没有答案的终极猜想才是最迷人的,充满着对起源和灵魂的敬畏,凡是敬畏必定高贵。

  这是一头在青海高原已经不多见的棕熊……

  这是藏羚羊、野牦牛、鼠兔等等高原动物,这些都是高原恶劣环境下的幸存者,这些动物都属于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至今科学家们仍然无法准确说明这些动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这些动物进化链的有力证据。青海的神秘也许恰恰就在于你很难一一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当你认为得到某一答案时,新的疑问又随之出现,这就是青海的魅力。当然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了解,因为人类只有洞悉过去,解开了自身生存环境的奥秘,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未来!

  今天的地球是完美的地球,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存在,都是大自然运动之中的必然。它们的存在不仅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这一巨大而高峻的屏障,南部亚洲的降水会明显减少,天气不会这样温和湿润,当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水灾;而阿拉伯半岛和北部非洲却不会如此燥热。青藏高原改变了亚洲、欧洲乃至北半球的气候以及环境格局,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你转动地球仪就看见了,全世界在北回归线两侧的地方几乎都是沙漠,只有在中国是一派绿色的生机。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大江南北就是大漠瀚海。当喜马拉雅山把印度洋北上的气流阻挡在南坡一侧,喜马拉雅山以北的气候就十分干燥了,藏北高原的不少地区年降水量仅十几毫米,中国西北大片的干旱地带包括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一棵枯死千年的树,由于酷热干旱,鲜有微生物腐蚀死去的树干,它依然站立着。

  沙漠广泛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只有少数生命力顽强的沙生植物能在这里生存。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它们的叶子如针如刺;它们的根则深深地扎到地下,或是游走在沙地的浅层,都是为了水,汲取深层的地下水,或是表层的沙漠中一点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露水。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为中国内陆遮挡住了风沙,温和湿润的江南水乡还是今天这样风光绮丽吗?青藏高原高大的身躯默默地站立在那里,你曾见过青藏高原粗糙的褶皱吗?那是造山运动的记忆,也是风吹雪打之后的痕迹。她使一个民族有了磐石之安,她阻挡了风沙,阻挡了气流,使山后形成了相对的真空,造成空气稀薄。一般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呼吸困难,“高原反应”是也。

  在极旱之地,远望雪山,那终年不化的积雪已经分不清是今年之雪还是去年之雪了。还有大山深处的冰川,你总是能闻到湿润的气息,你又总是为眼前的干旱所紧迫,也许这就是生存的艰难与荣耀。

  人说,青海是中国的“水塔”。青藏高原和水也有着不解之缘,最初这里是海洋,海洋退去后仍留下满天星斗似的湖泊,古青海湖只是其中之一。几亿年过去之后,这里仍然是湖泊的王国,高原湖泊之多,占去了中国湖泊总数的近一半,其中的大多数散落在羌塘牧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那群湖之中的水,已经不是古地中海退去后留下的水了,那么青藏高原之水从何而来?

  青藏高原的降水过程颇为独特,喜玛拉雅山使来自印度洋的水气在碰壁之后形成涡流,通过喜玛拉雅山的一条条峡谷,形成巨大的收缩力,把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抽吸到高原上,与冷空气遭遇随即形成降水。这里的降水过程因为高原严寒表现为下雪,没完没了的雪,纷纷扬扬的雪。三江源区沱沱河沿每年的降雪日为350天,这周期从当年的8月16日开始,一直到次年的8月1日为止,每年的无雪日为15天。

  7月,长江、黄河中下游为滂沱大雨笼罩时,三江源区正下着雪,好大好大的雪,没有三江源区如此之多的雪,新雪和旧雪,以及森然耸立的大大小小的冰川,哪有江河之水不尽流?

  青藏高原是一块神奇的热土。人类的足迹向前延伸,一代代薪火相传,青藏高原也在岁月的前行中不动声色地变化,她还在继续抬升,只是这种速度无法被我们人体感受到。和地球相比,人类实在是太渺小、太短暂了。

  青藏高原仍然以每年10毫米的速度上升。这种上升速度人所不觉,但是它间接带来的结果却让人们吃惊。2001年11月14日在格尔木昆仑山口发生了8.1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地面产生了巨大的裂缝,并且横向错开,地表错位竟然达到4米多宽,整个地震形成了长达426多公里长的地震破裂带,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地震遗迹。仅在唐古拉山一带,几乎每年都有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这里地质构造活动非常活跃,板块运动的过程还在延续。

  地震还会不断产生。地震只是板块运动的一种,除了地震,在青藏高原,随处可见的还有:山体垮塌、雪崩、泥石流等,这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一面。

  地球的这种运动,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天灾,但对于青藏高原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高原就是在这种从不间断的运动中形成的。

  我们生存的大地远不如想象的稳定,漂移的陆地承载着我们不知将要去往何方;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对于全球变化的研究,如果不考虑青藏高原隆升,就不足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导致自身环境巨大变化,以构造抬升为主,高山发育冰川和冻土,高原则以高山-山地草原为特征,它改变了中国以至整个亚洲的大气环流。在青藏高原的周边,有很多裂谷,如同东非大裂谷一样。这样的裂谷,有没有可能越来越扩大?亿万斯年后,会重新成为海洋吗?

  超然辽阔的青海啊,山宗水源的所在。

  亲爱的朋友,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了:三江源区是高山之源、冰雪之源,也是梦想之源。关于沧海桑田、万类万物,一切在初始流出时便已经发生,或包罗万象于其中了,因而我们不能不追思再三:关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又是怎样认定的?千百年来为着源头的寻根追溯,对于中华民族、中华大地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当我凝视一块化石,

  感叹时间的深度和历史的悠久。

  既看不见开始,也看不见终点,

  以及时间深处的沉思默想。

  但,无论如何,我已经知道,

  青藏高原并非瞬息之作。

  源在何处

  水在身边流过,不知源出何处?

  青海南部的一片广阔区域,人称三江源区。在这茫茫的冰山雪岭荒野高原之间,可以具体指认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在哪里呢?它们的初始流出又是何等景象?几千年来,古人和今人面对江河之水,西望云天,除了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之外,也一次又一次地探寻江河之源,并多有记载。不妨说这是人类寻根意识中浓得化不开的源头情结,是人类自身血脉的伸长溯源,包涵着对母亲及母亲河甘甜乳汁的崇敬感激,也有遥远而神秘的吸引。

  江河认识史上的几千年的历程,还有可能继续下去。

  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说。这一短语一般理解为大禹治水曾达岷山,而长江则源出岷山。《山海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岷山,江水出矣,东北流,注于海。”与《尚书·禹贡》同时代的《荀子·子道篇》更是断言:“江出于岷山。”《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尚书》所言,就是金科玉律,不可更改,因而“岷山导江”说是不容怀疑的,影响极为深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