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荒门》(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刚

  东滩沟汊纵横,这是东滩的又一个微地貌特征。这些沟汊使我想起儿时在崇明岛北沿大芦苇荡中捉蟛蜞的岁月,甚至会联想到,崇明岛在形成之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其大概地貌也就是芦荡、野草以及沟汊纵横其间了,这些天然的因为潮汐而冲刷出来的沟汊,是崇明岛上最早的天然河道。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崇明岛的先民在围垦开发之初,曾在这些天然的沟汊边注目沉思良久,保留、改造了其中一部分,随着人口增多,新的垦区出现,又新掘不少沟河,经年累月,迭代相沿,便有了后来的崇明岛上堪称水利奇迹的网状水系。

  芦花就要发白了,每一束芦花都会使我想起母亲,和我的母亲一样的崇明岛上土地一般宽容、仁慈的所有的母亲。那芦花飞扬时,母亲的灵魂也在飞扬吗?

  2011年秋改删定

  北京一苇斋

  鳗鲡与螃蟹

  鳗鲡苗,人称水中软黄金,那是说崇明东滩的鳗鲡苗价值之昂贵只能与金子相比较。

  作为崇明东滩世无其匹的特种水产资源,鳗鲡与螃蟹均在淡水中生长,性成熟以后到海中交配繁殖后代,后代的鳗苗与蟹苗再游回江湖生长发育,如此往复,在循环洄游中维持种族的延续。此种从一个水域迁徙到另一个水域繁殖后代的过程,叫做生殖洄游。

  鳗鲡味道鲜美,是崇明岛上的常客,因为地处长江入海口岛上河港纵横,水质清新,便会有成群结队的鳗鱼出入,一旦被捉,鳗鱼的身体自然弯曲,农人又把鳗鱼称为“弯鱼”。

  其实,鳗鱼并不为人们所了解。

  在水生生物家族中,鳗鲡对水质的要求之高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对任何类型的水体污染均极为敏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因为崇明地表水质优良,在民沟、竖河、横河中都有鳗鲡生息,乡下并且有专事捕捞的“捉鳗鲡人”,因其通体光滑,捉起来并不容易。鳗鲡在淡水中生活3年,然后成为性成熟的成鳗,这3年是如此漫长而艰险,幸存者体色苍黑,下腹部两侧有黄金色的光泽,胸部呈浅红色,这样一些让人眼睛一亮并随之发生赞叹的华丽之色也称“婚姻色”。每一年的“霜降”前后,这些通体婚姻色的鳗鱼,在浓浓的夜色之下,便一往无前地寻找入海的通道,急迫而义无反顾,以每天30至60海里的速度不食不眠不息,直奔琉球群岛周围海域,在500米左右的水深中产卵,其水温约为10℃~17℃,盐分在35%以上。它们喜欢在这样水深、这样温度、这样盐度的环境中生育,那是上苍为鳗鲡拣选的摇篮。

  鳗鲡为一次性产卵,一尾雌鳗一次产卵700万至1300万粒,产卵完成,成鳗自然死亡。

  原来,它们急迫与义无反顾,只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种群,然后去死。

  鳗鱼卵在海洋的中层漂流孵化,到达近海岸时长成15毫米左右的鳗苗,呈白色,有透明感,一身娇嫩,再以其天生的溯河本色,在夜间,从长江口进入它们将要生长3年的淡水中。

  这是鳗鲡生命简略的素描缩影,也已经足使我们感慨万千了。

  崇明岛位居长江口咽喉之地,鳗苗进入长江之前必定要先集结于东滩,自20世纪70年代始,崇明东滩名声鹊起之时,便是鳗苗身价贵同黄金之日。

  先是崇明东滩的渔民捷足先登,“鳗网一张,黄金万两”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因此而富裕有足够的钱盖两三层楼房,却是真实的。崇明岛上的农民为财富所吸引,造船置网纷纷下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的捕捞船队也蜂拥而来,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国的“崇明东滩鳗苗大战”,一条火柴梗大小的鳗苗,最高售价曾达20多元。

  连续10年左右疯狂的捕捞之后,长江口的鳗苗产量急速下降,鳗苗资源濒临枯竭。1996年以后,崇明的捕捞者先行退出,只有少量外地船只还在捕捞,更多的小船搁浅在港湾中,只是成为那已经远去的崇明东滩曾经喧闹的证据,那些教人亢奋的春天过去之后,现在寂静了。

  华丽家族的中华绒螯蟹,是淡水蟹独一无二的至尊。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崇明人则称之为大闸蟹、大螯蟹。崇明岛上河港纵横,河蟹横行,在我的少小年代,所见的河蟹之多,有的爬到稻田中,或在芋艿的叶子下乘凉,人人捉河蟹,家家吃河蟹。因河蟹之众,上海人有瞧不起乡下人的恶习,至今仍称崇明人为“崇明蟹”。但我们还得承认,当年住在小阁楼、亭子间里的上海人,以吃蟹为荣也难得吃一次蟹,他们有可能是视螃蟹为美味的推动者。

  当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是崇明人。

  在中国生活的蟹类有600多种,绝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称为海蟹,一部分生活在咸淡水中,少数完全生活在淡水中。崇明岛的中华绒螯蟹在淡水中生长,却要到浅海河口即东滩繁殖,中华绒螯蟹的近亲是日本绒螯蟹,前者繁殖产卵于崇明东滩,分布在长江三角洲水域,后者分布于我国的广东、福建、台湾、黑龙江河口以及日本、朝鲜的东北岸沿海河流。

  螃蟹个体生命的历程为两个秋龄,即从一个秋季到下一个秋季。每年11月份,西风渐起,崇明岛上稻熟菊黄,新酿的米酒飘香时,已经长大成熟的野生螃蟹,便从长江宜昌段以下洄游到崇明东滩。这个时候,东滩枯水时的水温在9℃~11℃之间,盐度在千分之十八到千分之二十五之间。这样的水温与盐度,正是洄游的螃蟹所喜乐的,它们将要完成螃蟹短暂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传宗接代,养育出数不胜数的蟹苗。完成这一使命后,公螃蟹与母螃蟹先后把自己埋进沙滩,把生命的空间——崇明东滩浅海水域全部留给自己的后代,如是往往,岁岁年年。螃蟹交配时,公的追母的,追逐的过程并不复杂,母的一般都是半推半就。交配时,公螃蟹以其两个大螯夹住母的,一次交配时间可以长达两个小时。交配结束,母螃蟹逃逸,把大肚子藏在沙滩中,公螃蟹自行隐入东滩泥沙中悄然死去。也有公螃蟹一次交配意犹未尽的,再去追求另一只母螃蟹,直到筋疲力尽自沉。设想此情此景此时的崇明岛东滩,是何等热烈而又何等凄冷的新生与死亡转瞬交替的壮烈景象!可是,这一切的发生与结束,却又无声无息,不为人知。

  公螃蟹牺牲殆尽,母螃蟹从11月份开始抱卵到来年4月,蟹苗幼体离开母体后,母螃蟹的使命就此结束,隐入海滩的泥沙中死去。到农历芒种前后,小蟹苗成为大眼幼体后,便从咸水进入淡水,在崇明岛南沿和北沿的长江中溯流而上,每天的行程大约为10至20公里。7天后幼体的尾巴消失,继续逆水而行于长江之中,以藻类和贝类为食,最远的可游到宜昌,望大坝而却步。然后洄游,一路上脱壳、蜕变若干次,所谓“死蟹一只”不是说死了的蟹,而是指蜕变中的蟹,毫无防范能力的“软壳蟹”,东游、又东游,直至崇明岛东滩浅海海域。回到生命的出生之地,出生之地是繁殖之地也是死亡之地。

  个体的螃蟹终其一生是这样度过的:漫长的浮游,先逆流后顺水,幼时逆流以壮筋骨,历经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以蜕壳的方式更新生命,然后顺水洄游,似乎只是为迫不及待地完成繁衍生命的重任后死去。

  谁能告诉我螃蟹的生命历程是伟大还是渺小?

  也许我们只能这样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也各有自己闪光的历程。伟大即是渺小,渺小即是伟大。大自然的怀抱中,凡生命必有个性,也皆有共性,繁衍生息是也,所有这一切是造物主规定的使命吧?

  我们怎么来形容螃蟹呢?还是前人在《蟹谱》中说得好:“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

  如果说白头鹤是东滩的“名门贵秀”,螃蟹便是“横行将军”了。还有更多的则是我们知之更少的底栖动物,自生自灭以及自灭自生的野生草类。在淡水、咸水、泥沙和芦苇组成的天然环境里,和崇明岛的农人一起演绎着守望家园、沧海桑田的梦想。

  前文所说之螃蟹是野生条件下的螃蟹,并且在东滩的天然水域繁殖,所产之蟹苗即为天然螃蟹。蟹苗具有极强的趋光性和溯水性,即天生的向往光明而又反潮流,对淡水水流十分敏感,适应淡水生活,能爬善游,行动机敏,性凶猛。比蟹苗庞大的浮游生物也会被其捕而食之,捕捉时往往在游水中进行的过程中,以两只大螯出其不意夹击。1969年以前,崇明东滩、长江口的蟹苗之多如同民沟中的蝌蚪一样不计其数,当时的渔民不屑一顾,在捕捞鱼虾的作业中,总有大量的蟹苗混杂渔网中,便作为鸭子的饲料,或者当做生物垃圾抛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