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荒门》(1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刚

  如今,所有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人都是踩着当年英雄们留下的这道梯子上去的。即使这样,全世界登上珠峰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在这片土地上,聚集了好几条世界顶级的大山系。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总共14座,而这里就占了11座。

  20世纪初以后,科学家们对青藏高原的考察进一步深入,不断有人在这里发现了海洋化石。这时候,人们已经注意到,青藏高原所处的这片辽阔地域很有可能曾经是海洋。但是面对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证据呢?却依然茫无头绪。

  常承法,这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从众多的国际地学信息中,捕捉到了“板块学说”,这是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延伸和补充。常承法的思绪随之激活,青藏高原不正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出现和抬升的吗?常承法是中国第一个将“板块学说”应用于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的人。自此之后,他把青春和所有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近40年的时间,他的足迹踏遍高原上下,他提出的学说理论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人们称“常板块”。

  对于青藏高原来说,1965年是难忘的一年,又一支科学考察队不事声张地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他们能发现、寻找到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在队伍出发前谁也找不到答案。科学的严肃性以及高原的神秘和茫然,都使此行的成败得失打上了问号。要知道科考队的任务之一,便是寻找搜集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的证据——化石。他们幸运地在青藏高原东垣、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发现了地幔物质。在地球的构造中,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它的最初的状态是地底下的熔融物质,从地球内部喷涌而出,因为海水冷却而成为固体;青藏高原的秘密就记录在这样的石头上:这里曾经是汪洋大海。

  科学家把这个海洋称作“特提斯海”,也就是古地中海。它辽阔无垠,当其时也,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的大部分均在它的茫茫海域之中,今日之长江流域西部全在古地中海波涛的覆盖之下。毫无疑问,由这古老的蓝色波涛覆盖的便是后来成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随之抬升的周边地域。

  一切似乎都是经过周密谋划而又漫不经心的,在人所不可想象的力量的推动之下,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和欧亚板块开始亲密接触。这是两块大陆的接触和碰撞,还有挤压和楔入,于是被挤压而出的青藏高原开始抬升,产生了褶皱、高山、洼地和裂谷。不仅如此,这种惊心动魄的自然运动还逼退古地中海,使之成为浅海。

  这时候的三江源离出头之日已不再遥远。这一大片辽阔的浅海在失去了波澜壮阔之后,那些依旧鲜活的游水的小生命,将要成为古海的牺牲品,沉埋在岩石中,挤压成化石,见证一个轰轰烈烈的地质时期,见证生命无论何等卑微都曾经美丽的信息。

  青藏高原在远古年代的抬升,实在是太高了,那是必须要达到的高度吗?这几乎登天一般的隆起又是一次还是几次完成的呢?科学家叙述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漂移大陆,板块碰撞,还有海底扩张所引起的发生于两亿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开始,从此有了昆仑山、横断山脉等山系,古地中海大幅后退。今天的西藏、青藏南部、川西、黔西等地方不再受制于波涛汹涌,原始云贵高原形成。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是断隔盆地及槽状洼地,以及云梦泽、西昌湖、巴蜀湖、滇池等水域。这些水域得风气之先互为呼应、互相串联,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这就是古长江的雏形,它的流向与今日之长江正好相反:由东向西。

  这仅仅是古长江的雏形,关于长江的源头和流向,还会有匪夷所思的调整组合,而在地质运动的伟力之下,亿万年前的忽高忽低、忽东忽西,也不过就是今日之忽晴忽阴、忽风忽雨一般平常了。1.4亿年前的造山运动,是又一次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唐古拉山脉形成,青藏高原继续抬升,褶皱成神奇美妙的高山深涧、悬崖裂谷,古地中海继续向西大步退缩。距今60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其壮怀激烈、惊天动地,莫可形容。青藏高原继续伸向天高云淡,古地中海消失,距今260万年时,喜马拉雅山意犹不足,再一次扶摇直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众多山脉随之进一步抬升,青藏高原成为世界屋脊,长江、黄河东流入海,澜沧江由青藏高原流经云贵高原出境。

  按照地质学家的推算,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6000万年左右。对宇宙而言,6000万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人类来说却何其漫长。要知道,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是250万年,由此可知,就连那些最老最老的老祖宗也没有耳闻目睹高原隆起、江河归源的那一刻。曾经为之惊心动魄的,大约只有古猿了,它们仰天长啸了吗?现在高峰已经耸起,源头已经确立,草木已经丰茂,鲜花已经盛开。从西到东,从高而下,贯穿并滋润着从极高极寒之地到黄土高原、漠北燕赵、江南水乡的,是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们生生不息的奔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地家园的精神和象征。

  青藏高原啊,你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同时也意味着你拥有无穷无尽的秘密,人类迄今为止的探寻所得,就如同翻开一本大书之后仅仅读了开头的一行字。科学家们试图得到更多的细节印证青藏高原的历史,这样的细节大都已经缺失了,青藏高原的创生也同时意味着一大片海域的消逝,已随之消逝的是这片海域中的所有生命。显然,我们不可能指望3亿年前一条地中海的鱼的后代,或者一片蓝藻来指证这段历史。

  多亏地球留下了化石。可是,化石的出现依然带来了新的困惑:青藏高原的现存动物,和当地的出土化石没有太大的联系。这让人们怀疑,这些动物是从哪里来的?远古化石中的那些动物又到哪里去了呢?

  化石是地质年代的信物也是证物。青藏高原不仅出土有鱼化石,还有一种叫三趾马的化石。

  三趾马是现代马的老祖宗,生活在海拔500 —1000米左右的高地。这说明,在三趾马时期,青藏高原具有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很久很久以前的喜马拉雅山,尚未高耸入云,漫山遍野林木苍翠,一派亚热带风光。青山环抱盆地,生长着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流溢着浓郁绿色;阔叶林之上是挺拔的针叶林深邃的林带,古湖畔则是青葱的灌木丛草原。三趾马和它的伙伴们就奔跑在森林草原之间。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天问、地问、大海之问的追问,一直问到青丝变成白发,那思丝伸向岩石原始的缝隙,鱼化石的精灵再现,从相忘于江湖的鱼之乐,到直插云天的之源,哪里是青藏高原的心灵深处?

  人们在寻找化石,寻找历史,这一天,有老乡带我来到一个叫做“贝壳山”的地方,数公里长的整个山坡堆满了大小几乎一样的白色贝壳,直觉告诉我:那是历史的堆积,是已经凝固的远古的信息。那又是按照怎样的指令,使贝壳堆砌成山的呢?是海洋留下的化石吗?

  事实上这漫山遍野的贝壳并不是海洋化石,而是距今数千年前湖泊消失,留下的湖底沉积物。

  青海得令哈又见化石山。

  这就是海底化石吗?这里曾经是大海吗?距今有多少年?

  那些散落的化石,是不是在提醒人们:假如你热爱这块土地,就要了解这块土地。而化石,唯有化石才是地球的传记。

  经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别,这是宛足类动物化石,它证明很多年前出土化石的地方是海洋……

  在距今大概3亿多年到4亿多年前,这些宛足动物就生活在数十米深的浅海里。海水退却后它的身体残留在海底。残留在海底以后,软体就分解掉了,它的硬体,它的壳子本身还坚固,就留下来了。经历了继续沉积的石化的过程之后,留给我们的就是化石。

  整个青藏高原过去都是海。只是脱离海洋的时代,有早有晚。有过徘徊流水,不忍离去。

  青藏高原曾经是汪洋大海。

  沧海扬尘、高原崛起,大自然只有曾经荣耀的家属,没有繁华始终的家属。失去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三趾马,也就不再有属于它们的时间了,浩浩荡荡的驰骋便凝固在化石上。代之而起的是小得多的藏原羚、高原狐、雪豹等动物,以及伴随这些动物的各种固沙耐寒植物,如紫花针茅、高原地衣等,那是一派大荒凉、大神秘的景象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