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光 芒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刘笑伟  2025年03月12日08:22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到元大都遗址公园散步。这里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有石桥,有垂柳,有护城河。我总是能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一种光芒,或许是从河水的波光折射出来的,也或许是从这片土地的深处迸发出来的。

这种光芒究竟来自何处?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我的朋友、著名诗人郭晓晔的传记文学作品《长歌正气:文天祥传》。这是作家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中的一本。文天祥的事迹和诗词,我早在上中小学时就读过,对我产生过很深的影响。这次仔细阅读文天祥的传记,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又找到书房书架上已积满了厚厚灰尘的《宋史》参照阅读。那种令我印象深刻、曾经刺痛我双睛的光芒,又再次从书本的文字里透射出来。

文天祥,字履善,赐字宋瑞,号文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人,他出身富裕家庭,从小爱读历代忠臣名士的传记,在幼小的心田里就刻下了矢志报国的志向。他饱读诗书,胸有大志。功夫不负有心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他以“天法不息”的对策文章,成为科举考试的状元。

文天祥的悲剧在于,他胸有大志,心有大策,却生逢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乱世。12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1276年正月十八日,元军进抵临安。大兵压境之时,右丞相陈宜中贪生怕死,在关键时逃跑了。十九日,南宋朝廷紧急决定由临安知府文天祥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与元军谈判。二十日,文天祥面见元军统帅,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弱国哪有外交,弱军更无尊严,元军无理地扣押了文天祥。后来,他乘战乱之机逃出了元军大营,继续组织抗击元军的武装斗争,扶南宋这座将倾之大厦。南宋小皇帝赵昺在碙州即位,改年号为祥兴。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

次年,也就是南宋与元军在崖山展开决战那一年,他被押解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他在狱中,想必经历了得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时的肝肠寸断,也体会到了“身世浮沉雨打萍”国破家亡的惨痛。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光芒万丈的传世诗篇。譬如《指南录后序》,譬如《正气歌》。

元世祖倒是个爱惜人才的人。他令人把文天祥关了三年,就是想让他出来为元朝做事。据史料记载,元世祖亲自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是“长揖不跪”,只表示了尊重,但不下跪。文天祥对忽必烈说:“一死之外,无可为者。”也就是说自己只求一死,别无他求。

苦难是人生的炼狱,在苦难之中盛开的心灵的花朵是光芒四射的。1281年夏天,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恶劣环境中,文天祥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芳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是一个人在苦难之中迸发出的人性光芒,是面对恶劣环境的极限施压之时,中国知识分子所放射出的精神火焰。文天祥在自序中说:“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正是在这幽暗的“土室”中,他写下了如此辉煌壮丽的诗篇!

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他的面前,中国的历代仁人志士,已耸起为山脉,流淌为江河,升起为星空,指引着他人生的道路。更令我热泪盈眶的是,据史料记载,就义前,文天祥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于是,文天祥拖着被三年牢狱时光摧垮的羸弱身躯,向南方深深跪拜,那里是他的故土,那里是他精神的家园,是他可以把生命交付的地方。见到元朝的最高统治者,他昂然不跪,在从容就义前,他向着家国的方向深深跪地。这一跪,跪出了惊天动地的声响,跪出了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读史读到这里,我的心都碎了。

元朝脱脱等人编写的《宋史》里,有文天祥的传记。可以说,这是一个“敌国”为自己的一个“敌人”写的传记。《宋史·文天祥传》这样评价文天祥:“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比活着更大的“欲”,那不就是“仁”吗?这是一个严肃的史学著作对一个“敌人”的评价和赞誉。文天祥是中国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他是状元,他用自己的爱国之心写就了一篇人生的状元文章;他是仁人,从道义上实现了从一个苟活者到壮士的巨大飞跃。什么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就是在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或者国家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人。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千百年来凝聚于人们心间、代代相传的对祖国、对人民、对河山的深深热爱。

我为什么被文天祥深深感动?是因为他的气节。他可以选择荣华富贵,却选择了“污下而幽暗”的囚室;他可以和亲人团聚,却毅然选择了走向刑场;他可以苟活,却选择了慷慨赴死。也许从事业角度,他不是力挽狂澜的英雄。但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坚持爱国主义精神这个角度说,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过零丁洋》中,他发出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慨叹,但又迅速地把这种悲叹转化为励志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一首题为《扬子江》的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诗句中,有坚如磐石的意志,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深厚情感。他还有一首诗,讲的是自己的心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心路历程”,每次读这首诗,我都会感动不已。这首诗的标题是《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亦知戛戛楚囚难,无柰天生一寸丹。铁马行鏖南地热,赭衣坐拥北庭寒。朝餐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 ”

这位穿着囚衣的俘虏,白天粗茶淡饭,但精神尚好,晚上在肮脏的囚室里,却能安然入眠。他认为正史中不会有人给他这么一个亡国大夫作传,但他坚信,自己的爱国心、报国志,能够在野史中流传也就足够了!这首诗主题鲜明,沉郁顿挫,写得多好啊!

在刑场上,文天祥还写下了绝笔诗,最后两句是:“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他的精神,他的诗文,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一直延续着。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历程中不竭的前进动力。

中国文学有个“文脉”,那就是几千年来延续的、从不曾中断的传统。中国精神也有个基本脉络,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延续几千年从不曾中断。你读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到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到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一样的令人回肠荡气,一样的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这是中国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文脉”!

漫步于元大都遗址公园,左手持着现代版的《文天祥传》,右手握着《宋史》中载有其传记的那一册,我站在护城河边,眺望海棠花开,感觉自己连接起了历史与现实,周身也放射出七彩的光芒。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