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强:植根于故土的写作
来源:《胶东文学》2024年第4期 | 徐强  2024年04月28日14:22

本期两位年轻的校园作者,都远在异乡求学。小说作者方达生系河北承德人,是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诗歌作者王顺天是甘南人,目前在山东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他们的作品中,都隐现着故乡的影子,可以说,“在异乡写故土”是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

方达生的《相见欢》是一篇以戏剧性故事取胜的小说,其主干情节是:主人公张嘉树小时在学校曾因“笨”而被群嘲、孤立,却在擅弹钢琴的女同学春好那里得到善意对待,两人因春好搬家而分离。但多年来两人通信不断,是春好的长期鼓励给了他生活的动力。这是小说故事的背景。而在小说的“当前”,张嘉树考研失败心情晦暗,与父母产生裂痕、搬出家庭,在外租房做临时工,开始写小说记录两人的故事,其间仍与已从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乐团工作的春好通信交流生活和思想、排遣苦闷。因为租住房屋而与房东的女儿姜可亭结识并意外成为室友。经过戏剧性的发展,最后姜可亭搬离,张嘉树通过邻家琴童弹的一首得益于姜可亭教的钢琴曲,猛然醒悟姜可亭就是他多年来日夕书面对晤的春好,于是追随她而去,两人终于以真实身份走向“相见欢”的结局。

仅就这一情节主线而言,本篇直涉成长主题。从小学时期被孤立导致的自卑,到来自异性同学弥足珍贵的安慰而战胜自卑成长,虽然仍然面临着前路迷茫的困境,但主人公毕竟敢于挣脱父亲的包办而走向自立,整个过程是一个成长故事。不过小说实际的主题容量远大于此,在主干线索上面,还集结着三个家庭的代际矛盾:嘉树与父亲的矛盾、公园门卫老张与儿子的矛盾、春好与其父亲的矛盾。但成长主题作为元素,事实上共同地内含在这三对家庭矛盾中。此外,爱情主题也隐约在主线故事当中。这样丰富的主题容量,首先对小说结构提出要求。作者的苦心显而易见,多线交织与包含式的叙述,大量的伏笔与铺垫,场景的相似照应(如两个梦),故事所必需的桥段(如琴童弹奏)。经过作者的一番经营,基本逻辑较为合理,但仍摆脱不了对“巧”的依赖,也就必然留下一些稍显生硬的痕迹。

“相见欢”本是词牌,小说用作篇名,取其字面含义直切故事结局,流露出作者的古典主义趣味,这可以看作是作者美学追求的一部分。篇中的意境感、含蓄感和忧伤感,都与这种追求相应。

《相见欢》是作者久已蕴蓄的写作计划之一,虽然在本篇中这种背景因素只是若隐若现,但他的整个计划有效仿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或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意思,立志以他熟悉的冀北为背景,用若干小说为虚构的“天女山”立传。这样的志向无疑是值得鼓励和期待的。

王顺天是已有相当成绩的青年诗人,他的不少诗歌往往带有明确的地理信息,例如山、河、街道、寺观,稍微模糊一点儿的也有草原、北方等词语提示。这一切都指向北方,更多地指向西北,这显然与个人经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记载了他“从临夏到甘南,从甘南到兰州,从兰州到济南”的求学历程。如果说王顺天的诗作比较好读易“懂”,没有晦涩感,这应该是原因之一。这种以西北为主的北方经验、北方意识,是构成其诗歌美学风格的主要来源,也是理解他诗歌的重要通道。

组诗《原上草》也概莫能外。这四首诗,关乎“北方大地”“广通河畔”“西北小城”“原上”,闪烁着作者常用的月光、雪、草等意象,这些都指向环境。“环境与人”或者说“时空中的人”,或许可以作为读这四首诗的入口之一。

时空环境自不消说,且说“人”。在《新年辞》《太子寺》《原上草》中,“人”首先是环境的一部分,是时空客体的有机成分,同时也是思想和感悟的主体。“树下的我们搓一搓手/回身成为丢失的冰霰”“太子寺一直伫立在寂静处/遇山化山,遇水入水”“在高原上独自享受/这浩荡之中唯一的寂静”,无不表现出一种对造化的顺从、敬畏的哲学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拥有者是“我们”——前两首诗用的这一复数代词也很值得注意,它指向一个群体,一种文化,一种集体无意识。在《苹果记》中,有作为社会环境一部分的描述对象的人,同时还隐含着一个“谛视的人”——诗人自身。诗人从日常小景发现诗意,在白描化的平白叙述中,既冷静地呈现了对象,也通过对人的关注和同情而间接刻画了诗人自身的形象。直接点说,相对于前三首,《苹果记》这种虽然内敛但仍然强烈的人道温情,打动笔者是最深的。

总之,在表达对陇原故土的深厚眷念之情这样的基本主题之上,更升华出独到的时空哲思、生命体验、社会关怀,而出之以平实质朴的言辞,这是我读王顺天的诗能获得美感并由此对他未来的创作充满期待的原因。

文学史上的很多事实证明,童年和故乡是文学素材的宝藏,也是文学最永恒最深刻的根脉。植根故土,是无数前辈作家成功的秘诀。近年来,不少年轻作者,包括学院里修习创意写作课程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于科幻、悬疑、穿越、惊悚等类型写作,以为这是成名的捷径,乡土现实作为文学出发点的意义大大减弱。殊不知,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于作家成长来说是大大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植根故土、讲述故土的写作就显得难能可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期两位作者走的是守正的路子,唯愿他们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出新。

【徐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