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意》:汉语骨血里的诗意光芒
来源:文学报 | 严志明  2024年04月01日09:05

诗人许文波的诗选集《一意》,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160余首诗歌。阅读《一意》的大体印象,以情入诗,以文入诗,以细节入诗,是许文波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精炼、清新、简洁的诗歌写作当中,以小见大,以一斑现全豹,是许文波诗歌青春活力与练达成熟的标志,也是打动广大读者的诗意光芒所在。

诗集中,诗人敞开了宽阔的抒情视野,《西域楼阁:落日》《独访铁琴铜剑楼》《叹昭君》《访柳如是墓》《螺蛳湾》《西域,及西域以外》等诗作的字里行间,会发现诗人在用自己的一颗心与历史世界“对话”,例如《螺蛳湾》写道:“水漫长/月色洒向河湾/网起了/故乡,或天涯/因为静止,江南还在江南蠕动/因为生长,野草的眼神和心事,打紧出处/风声放牧了望虞河/大江依然东去/总有人对着螺蛳湾歌唱/也总有一枚/螺蛳默默收藏/只一倾倒/就有四季的桨声。”从许文波笔下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古河道的那份博大深沉的至爱。诗人在面对古意而深远的历史遗迹时,用诗意的生命体验与文字建构,闪现着现实光泽又跳跃着灵动诗心,渗透着写作者那份潜在的古河道情愫。又如《常熟:剑门》:“那处剑痕,孤悬在悬崖之上/之前的数千年/已无人问津/之后同样的千年/可有廖廖知音听见,山石里暗暗喊出的伤。/只有用江南的月光,和雨水反复地洗/它才不至于在岁月里枯烂。/民间,有关刀剑的锋芒已经束之高阁/石壁与石壁依然决裂/关不上,愈不合/它现在有着性格的两面/在深夜里互博,在阳光下互相印记/从中间断开的那部分/大风来袭时喊出吴地的高音。”不难看出,诗人许文波在书写历史题材超越思古幽情的感喟中,流贯着现代性的经验因素,镂刻着个体记忆与履痕,彰显着心灵回返原乡的内心思绪与情感张力。

在这本诗集里,我颇为喜爱欣赏那些山水自然、风土人情的诗篇。如《虞山下,我摘走一枚红枫》《诗画琴川》《在上山路上见梨花》《联珠洞》《山秋》等,诗人营造出各个不同自然空间,读者浸润在水墨画艺术感染场域里,感知到生命与俗常中的平和良善及浪漫。正如诗人所云:“它们彼此迎娶对方的方式/让整个春天/为之动容/一支白梅深深地嵌入进了这株红梅树的躯干里/要不是它们双开出了花儿/人们一定会疏漏了/那些曾经的疼痛,也或者是甜蜜过的细枝末节。”(《一株经过嫁接的梅花树》)诗人在个体与自然和风物的交融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量和追问,引申出了诗人的主体性和精神向度,让读者抵达诗人塑造的自然意境,领略世界万物有灵的信仰。

许文波的诗歌,是诗人自己的心灵纪实,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创作心路经历,这个过程不是生活照亮了诗歌,而是诗歌照亮了生活。被发现的、沉淀的、珍存的、回望的,无不闪现出诗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