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C刊问题与“破五唯”的真正落实
来源:文艺报 | 黄力之  2025年05月28日09:16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某某学术大佬“霸榜”各大学术期刊的新闻。于是,上C刊难、特别是青年学者发表难的话题动辄被人们重新提起。

首先来看,中国C刊这个供方有多大市场?

刊物本应是需求方,它需要学者供给文章,但它现在成了发表的供给方。

根据最新的CSSCI(2023-2024)来源期刊目录,CSSCI来源期刊共有660本,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共有249本。因此,总共有909本CSSCI相关期刊。此外,还有175本CSSCI来源集刊。

根据最新的数据检索显示,2023年的C刊发表论文数量为69141篇,也就是7万篇左右。

其次,学术界这个需方有多大需求?

以2023年为例,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数量达15.33万人。毕业的应届生为7.52万人,再加上延期毕业的人数,总毕业人数超过8万。发表2至4篇C刊论文,可毕业一个博士。理论上讲,大约需要16万篇C刊论文。这还不包括高校老师,但已经远远超出C刊所承载的7万篇的刊载数量。

再放大一下,中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人口规模为社科活动人员总数与博士毕业生人数及在校博士生人数之和,接近100万人。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百万人有发C刊的需求。硕士想要读博,发一篇C刊可以增加录取率;博士毕业通常是硬性要求。高校老师评职称时,C刊是必须的选项。大学非升即走的评价体系大多会通过C刊来衡量。

那么,C刊的实际发表状态是怎样的?

C刊的版面目前主要由少数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占据,这容易生成一种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从而,也导致了一种“版面垄断”现象。当C刊高度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当中时,双一流高校仅仅在高等院校中占5%的比例,而双一流高校发表C刊的论文数量却占比高达68%。

从刊物的角度说,C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倾向于发表知名学者的论文,以此来提升期刊的整体声誉。大约有50%的核心期刊通过约稿来维持其地位和高质量标准。2021年6月,一家大学学报的主编发表文章透露,该刊专家约稿量占该刊年度发稿总数的90%以上,一时引发热议。

换一句话说,学术界这个需方与C刊这个供方的供需矛盾,远远大于正常的比例。而且,在学术界这个需方中,青年人的处境尤其困难。C刊发表的“贫富差距”巨大无比。

因此,各种建议在提出。比如,60岁以上年长学者自觉让出对C刊发表市场的占有,给青年人一条生路;年长学者想写文章,可以到非C刊去发表,也可以自己开公号发表,无非是有话要说,在哪里说无所谓;年长学者还可以多出书,少写文章,既可以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又不占据青年人的学术地盘;硬性规定C刊一年内必须发表多少青年学者的论文,强制压缩年长学者的文章等等。

对于60岁以上的年长学者来说,理论上已经或者正在退出江湖,已无升级评职称的压力,既然如此,何必还要看重区区一C刊呢?此话不是没有道理,蜗名角利之事已充斥大半辈子,何必一定要弄到底呢?不与年轻人争食,也算是美德吧。应该提倡此种境界。

但在实际上,60岁以上的年长学者依然是大学的宝贵财富,这块奶酪并不好动。

对于这一问题,从刊物角度如何看?

作为C刊,培养年轻学者自然是责无旁贷之事。如果有一个机制保障发表更多的青年学者的文章,为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出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刊物总归是要考虑自己的学术形象的,不同刊物之间存在客观的竞争,优秀文章发得多的,会比优秀文章发得少的要更有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这是客观规律。学术史的众多事实证明,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年龄与阅历对学养是有支撑力的,而自然科学似乎更与必要知识和超强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比如,杨振宁在35岁时、李政道在31岁时一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便是证明。但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而言,30多岁可能还处在积累期。

如此,人为减少年长学者的文章,对于人文社科类刊物,恐怕不是一个好选择。只是,青年学者的生存问题又是无解的了。

对此,有何解决之道?

在我看来,问题之解在于破除学术刊物的等级设计。现在,入选C刊目录,对刊物是一种“官方认定”。甚至在这些期刊中,还要区分出顶级、权威、核心、扩展等不同的级别。这一等级,各个大学的领导机构、学术机构都承认。在重要刊物的论文发表数量,再加上课题数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排名。这样,刊物优先考虑的是不能被C刊目录除名,而学校优先考虑的是要有更多的C刊文章,因此,当然要支持年长学者贡献文章,培养青年学者便成为无解之难题。

其实,当前的教育评价改革有着很好的思路,就是“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真正实行就有了破解之道。既然“唯论文”都可以破,为什么一个论文的人为等级就那么难破呢?只是既得利益决定不能破而已。

简单的办法是,从制度上破除论文(及其发表阵地)的人为等级,实行代表作制度——申请人提交代表作,对其发表阵地不设置门槛——无论发表在何处甚至未发表均可,由外单位专家进行匿名评审。果真如此,作者和刊物之忧便都可以解除,除非我们有充分理由怀疑同行专家的德行和水平。

可否试点起来呢?这是对“破五唯”的真正落实。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