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 河 通 齐 鲁 ——评纪录片《大河奔腾》
来源:文艺报 | 王 蓓  2023年12月15日08:44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要求。纲要指出要“增强黄河文化亲和力,突出历史厚重感,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加强黄河题材精品纪录片创作。” 山东电视台于2023年制作的三集电视纪录片《大河奔腾》可以说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回应。这部纪录片以全长628公里的黄河山东段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辐射全流域,讲述了黄河两岸人民的治理和发展故事。纪录片采用4K拍摄技术,在回望黄河历史、深挖齐鲁文化、展望流域前景的同时,带给广大观众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自治区),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和动人传说。要讲好黄河山东段的故事必须选择一个能凸显齐鲁特色的叙事视角。《大河奔腾》从黄河蜿蜒万里,形似巨龙中获得灵感,分别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黄河叙事。

《大河奔腾》第一集抓住了黄河巨龙入海的天然本色,从地理位置开始对黄河故事的讲述。李白在诗中就十分钟情于黄河对大海的奔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些千古名句写尽了大河赴海的雄浑动势。对于江河来说,枯竭是消亡,入海则是新生。《大河奔腾》从开篇就把地处黄河入海口所占有的天然地理优势呈现出来。正如解说词所说,“龙口一张,一片汪洋。”纪录片不问来处,直指去处,突出了山东引领大河赴海,完成升华蜕变的龙头位置。

第二集深情回望了一河连海岱的齐鲁文化。黄河的泥沙不仅沉积了富饶的平原,更积淀了灿烂的齐鲁文化。齐鲁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齐有稷下学宫之辉煌,鲁有儒家文化之滥觞,一条黄河东连渤海,南牵泰山,千百年来把稷下学宫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儒家文化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

纪录片第三集精准着眼于当下山东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任务,铺展开宏大时代叙事,把山东在黄河流域巨龙向海的地理优势和河岳通达的文化优势顺势转化为引领全流域经济发展的义不容辞的强烈责任感。

《大河奔腾》还十分敏锐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该片主要脉络,对山东人与黄河水之间相抗、相依、相生的复杂生态关系进行了深情抒写。该片第一集以“安澜”为魂,把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百姓治水、防水的故事讲出了可歌可泣的味道。正如片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所言:“在世界上前10位的大河中间,像黄河这样频繁地改道,经常地决口,造成巨大的灾难,是唯一的。”世世代代的黄河人时刻以敬畏之心警惕着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纪录片以沉没的须昌城、花园口决堤这些沉重的水患史为对照,用东平湖疏堵结合精准调水、东明人苦练防汛基本功等生动故事展现了人民智慧防水、科技治水,杜绝生态灾难,确保“大河安澜”,维护齐鲁平安的信心与决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当然不只是一副威严的面孔,更有着润育万物的宽广胸怀。纪录片第二集从“安澜”转向“通达”,以“通达”为脉,把齐鲁大地上星星点点的古老文明之芳卉连接在了血脉相通的民族根茎之上。黄河入海口竟然把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了周村的旱码头。山东开放包容的人才战略原来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历史基因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泰山与黄河两大民族象征在齐鲁大地上的遥相呼应怎能不让山东人对山河稳固、国泰民安格外有底气?黄河与大运河的珠联璧合又怎能不伴随着吕剧婉转淳朴的腔调让商旅的脚步走得更远?《大河奔腾》第二集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张神奇的寻宝地图,带领我们沿着一河通齐鲁的探索之路对蜿蜒曲折的黄河生态文明发展的来龙去脉一下子豁然开朗。

在我们努力趋其利而避其害的同时,人类又能给予黄河什么呢?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和谐共生”,《大河奔腾》第三集以“共生”为核心,在山东全省上下聚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大背景下,绘制了黄河流域激动人心的发展蓝图。从济南黄河畔的新旧动能起步区氢能源项目的落地、穿黄隧道的通车,到黄河边土生土长的曹县芦笋通过海铁联运的现代化物流体系销往世界各地,再到黄河三角洲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变成了丰饶富裕的米粮仓……纪录片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代黄河儿女正依托强大的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生态理念,治愈黄河创伤、保护黄河健康、谋划黄河未来,勤勤恳恳地建设与黄河共生的美好家园。

纪录片在孩子们悠扬清亮的吟诵声中结束,“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大河奔腾》用挥洒自如的浓墨重彩,精心描绘了于大化流行中浩浩汤汤的黄河风采,在齐鲁文化语境中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新时代的黄河叙事。

(作者系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