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蔡怡琳《大海捞“珍”》:蕴含深情和温度的科普读物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赵许春  2023年11月20日12:33

《大海捞珍》是一本重温人类深海捞“珍”之旅的科普读物。

这本科普读物共20篇文章,包罗万象,从海洋生物到海中物产,从航海船运到海上丝绸,既囊括了龟、鲸、珊瑚虫、海鸥等常见的动植物,又科普海发光现象、海底热液和冷泉等自然现象,还延伸出人类的捕鱼史、沉船与考古、海底隧道、填海造陆、海上丝绸之路等人文历史。作者介绍了有关海洋的各类知识,层层递进地阐述了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领略从自然之海到文明之海,感悟出作者笔下的大海不仅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更饱含历史文化积淀,给予人生启迪。

“季风和洋流、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每一次关于海洋力量的借助,都是人类进步的又一次起跑。而当人们能自由从容地穿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更宽广的视野绚烂如星河闪耀。”这是作者笔下的一句话,纵览《大海捞珍》全书,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在书写海洋时始终透露出爱护、保护、和谐共生的哲思。

我想,这跟她出生于海边世家有关,所以作者对大海的一切都很敏感,生命中重要的时刻,都有大海的见证,“海风中微咸的气息”无时无刻不缠绕着她。而对于大海的热爱,自是出自骨子里的热爱。大海题材对于她而言,熟悉而亲切。正因为这种与大海的亲密接触,作者多次在书中写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且把个人生活经历融入知识性讲述,让《大海捞珍》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有了生活气息。

从书中,我们感同作者小时候在姑奶奶家见到珊瑚时的雀跃之意,回眸不经意间瞥见放学后兴冲冲去找红树林的身影,又好似站在滇池大坝上体会被成百上千红嘴鸥围着飞翔时的喜悦。这些平凡日子的小确幸,随着关于珊瑚、红树林、海鸥等海洋动植物的知识一起流淌在字里行间,使惯常冷静精准的科普文字有了浓浓的人情味,表现出温情浪漫且又抚慰人心的一面。

可想而知,为了写好《大海捞“珍”》一书,她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查阅了海量的资料,恶补了海洋方面的知识,巧妙避开“知识结构单一”的陷阱。查阅众多的资料后,她依旧能去粗取精,认真消化完查阅的知识,厚积薄发,在短小的篇幅里,把稍显枯燥的海洋基础知识,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叙述出来,透露出浓浓的生活趣味和深厚的人文常识。为写好海底隧道的盾构法,她不仅大量查阅技术资料、观看纪录片,还反复请教专业人士,并下大功夫消化吸收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将盾构机比作“穿了铠甲的蚯蚓”,把盾构法的枯燥技术语言变成了形象有趣的科普话语。

全书文章自由洒脱,读来亲切自然,仿佛大海是她的老朋友。而神秘的大海,透过她的笔端,也变成了让人沉浸其中的神秘乐园。可以看出,她用情用心地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是真正走进到大海内心深处的姑娘。

巧思还体现在全书蔚蓝色系的底版设计,海水一样颜色的《大海捞珍》,给人阅读上清凉的良好感受,带领阅读者步入蓝色海洋。作者细心地考虑到少年儿童的阅读体验感,特此书中配了丰富多彩的卡通式插画,专注于呈现海洋承载的革命历史,这就让《大海捞珍》有了厚重的教育意义。像是在写红树林时,着重讲的是海南琼崖纵队;在介绍海盐对人的重要作用时,重点讲土地革命时期群众如何运盐上井岗山,让少年寓教于乐。

《大海捞“珍”》是一本蕴含了深情、有温度、有祝福的读物,体现了作者温婉有爱的人文情怀。而怡琳本人,就是读者心目中的珍珠,宛若一颗人生海洋中温婉的珍珠。

(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