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曲荡气回肠的戍边英雄赞歌 ——读高巧林的《飞火》
来源:文学报 | 梅杰  2023年11月05日10:25

高巧林是一位被严重低估和忽视的作家。他具有两种生就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特点,一是他起步于相对传统的严肃的纯文学道路,二是他能够厚积薄发,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懈地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前者保证了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文学水平,后者保证了他能够走得更远,注定不是昙花一现的作家。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如果能有这两种特点,一定能够真正担当得起文学家的称号,他的作品也一定值得向读者推荐。高巧林最近出版的《飞火》就是一部艺术形象丰满、生活细节真实、主题思想鲜明的优秀儿童小说。

艺术形象丰满

《飞火》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很少。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作者读到的一则消息。高巧林在创作手记中说:“我在网上浏览到一条带有传奇色彩的讯息——一匹灵性十足的马被人东转西绕从北方草原贩卖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南国泽地。不料时隔一年半载后,那匹马居然凭着神奇的感知能力,独自跋山涉水回到北方,找到草原上的主人。”在高巧林神来之笔的构思之下,这匹马升华为一匹退役的军马,曾和小主人公向军的爸爸向建雄一起保卫边疆。它的名字飞火,充满英雄之气,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飞火是这部小说所刻画的主要形象。在作者笔下,飞火的形象分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个层面。飞火的外在形象,因为不同的命运遭际,而有着不同的呈现。在小说开篇,向军通过自己的想象,给同学们描述了这样一匹飞火:“好像一团迎风飞舞、飕飕作响的烈火。尤其在冬天,那团烈火被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映衬得越发鲜艳夺目,气势恢宏……飞火坚强勇敢,忠诚不二,每每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力量和智慧恪守职责,克敌制胜,屡建功勋。”这样一幅英姿飒爽、精神抖擞、昂扬向上、劳苦功高、忠贞不渝、能通人性的战马形象,就定格在了向军和同学们的心中,成为少年们膜拜的对象。然而,马戏团的到来,给了向建雄与飞火意外重逢的机会,而此时的飞火,是一匹受伤的老马,“苍老瘦弱、伤痕累累、皮毛枯萎、污垢不堪”。飞火饱受马戏团的虐待,甚至险遭马戏团的遗弃,向建雄主动领养飞火,又让飞火焕发生机。好景不长,飞火又被送人,向军再次与飞火相遇时,“飞火已经瘦了一大圈,枣红色的皮毛变得暗淡无光,沉重的脚步正在微微颤动”。最后正是这样一匹老马,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两千公里以外的营地,大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气慨。无论飞火的外在形象如何反复变化,它给世人留下的内在形象,成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记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除了飞火,这部小说还重点刻画了向建雄、向军父子的生动形象。向建雄作为退役军人,长期在基层人武部工作。退役不褪色,向建雄扎根基层,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保持着军人的底色与作风,“经常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者和镇人民武装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应邀去周边各个乡镇,为机关干部、青年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中小学生等各类人群上国防教育课,赢得人们的赞誉”。作为向军的父亲,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向军从小耳濡目染,他更通过讲述飞火的英勇事迹,善待、呵护飞火,让向军从小树立了保家卫国、戍守边疆的理想。无疑,向建雄是一个充满正能量,能够引人向上的形象。

小主人公向军的形象刻画同样是非常成功的。他以父亲为榜样,为父亲作为一名军人感到自豪。作为少年,向军有着朴素的正义感,并充满爱心。虽然他自身力量弱小,对飞火的遭遇经常爱莫能助,但他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善待飞火,并及时将紧急情况报告给父亲,让飞火化险为夷,走出困境。向军的妈妈一向有洁癖,但在向军的感染下,事实上默许父子俩养马了,还称赞向军“真像个小骑兵”。向军机智、勇敢和充满爱心的形象,同样能够打动读者。

描写细节真实

《飞火》情节简单,人物构成也不复杂,如何才能成就一部长篇小说?是不是写一篇短篇小说就够了?高巧林显然并不满足于一部短篇,他有更大的“雄心”,这却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其实,小说的魅力,除了成功刻画艺术形象以外,更需要鲜活、真实、动人的细节来作支撑。甚至,细节才是文学的真生命,毕竟文学作品是文本的艺术,是阅读的艺术,缺乏生动的细节,注定不是好的文学作品。高巧林深谙此道。他在创作手记中说:“我曾想,如果把创作《飞火》比作画一棵树,那么——虚构的任务在于用粗线条勾勒出一棵大树的主干和支干;想象的任务则在于精细描绘出每一片叶子,包括叶子的形状、姿态、色彩和经脉构造等。前者是设置情节,落到书写过程就是叙述;后者是添加细节,落到书写过程就是描写。”

如前面所说,高巧林是一个纯文学出身的作家。纯文学作家相较于一般的作家,最大的特点或优势,恰恰在于他们是文学本位的,尊重文学的独立性,回归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细节是文学的生命等终极追求上来。高巧林具备了通过鲜活、真实、动人的细节来完善、提升作品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自觉。

在充实细节方面,高巧林使用了多种手段:

一是能够以穿插故事的方式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在《飞火》一书中,向建雄是主要的故事讲述人,包括守边故事、套马运动的故事、飞火忠心耿耿舍身救主的故事、马鞍和马镫的故事、马蹄铁的故事等十多个故事。这些故事不是胡乱生发和漫无目的的,而是围绕着刻画艺术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些故事饱含戍边战士们与战马之间的情缘与友谊,真挚感人,是小说里的一股股暖流。它们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流入向军的心坎,也流入了读者的心中。在父亲的影响下,小主人公向军也情不自禁地转述起飞火的故事来。这说明优秀的故事一定能够打动人,成为再次传播的可能。

二是全书充满“烟火气”。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高巧林又清醒地认识到“依赖虚构,很容易使小说降低故事的可信度,也很难写出柔软细微的生活质感”。为了让故事传神、可信,保持生活质感,高巧林在“烟火气”方面做足了文章。《飞火》是写实的,质朴的,行文丝毫没有生搬硬套、矫揉造作之感,所讲述的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正是这种生活的真实,成就了艺术的真实,也就最能打动人。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种真实的“烟火气”效果,小说中时不时出现向军妈妈,她成为高巧林不经意描写的对象。向军妈妈当然是一个陪衬式的人物。飞火在父子心中是英雄,而在她的口里成了“不就是一匹马”;向爸爸牵马回家,她“如临怪兽,惊乍乍大声嚷嚷”;面对“又脏又臭的老马”,她的洁癖犯了,扬言“我迟早会赶走它的”;而饲养成本之高,也让她有畏难之色。这才又出现了书中讲故事的一幕:

爸爸一五一十地说给妈妈听。

向军和着爸爸,把这两天如何跟飞火重逢,又如何把飞火从死亡线上夺回来的事说给妈妈听。

“你们不早说!”妈妈愣过半天后,闪着歉疚的目光,硬生生埋怨爸爸,埋怨向军。

飞火举目四顾,无所适从。

妈妈走到飞火跟前,默默地看着,亲抚着。

三是善以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小说中,除了妈妈和向家父子为飞火发生矛盾冲突以外,马戏团和飞火,马戏团和向家父子,向家父子与小陆叔叔等之间,围绕飞火的归属、抚养等生发的矛盾,无不揪住了读者的心肠。所有的矛盾,都是自然生发的,也无违和之感。唯一可能存在瑕疵的是,马戏团应该不是把飞火送给了向家父子,而应该处理成卖给他们更合适,这才好解释为何飞火逃离马戏团之后,马戏团老板紧追不舍。所有的这些矛盾,通过细节的刻画,既构成生活真实,也构成了艺术真实。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主题思想鲜明

《飞火》是一部主题思想鲜明的小说。刻画艺术形象、展现真实细节,都是为了突出飞火的精神、退役军人的精神。那么飞火有着怎样的精神呢?诸如忠诚、勇敢、任劳任怨等,都可以用来表达。飞火是马,其实也是人。它的精神与我国军人的精神是一致的、相通的,这就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讴歌了戍边战士,赞美了退役军人,旗帜鲜明地颂扬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忠诚担当、无畏奉献的优秀精神,充满了正能量,必定能够影响并传承给下一代。在小说中,飞火之于向军,其精神意义不低于父亲之向军。在向军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飞火具有某种精神象征意义,如同一盏指路明灯,始终在指引着他前进、成熟,直至长大成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能够鼓舞人心,给人以温暖和光明。这部小说也就成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如同作者在创作手记中说:“写作时拥有的情感力量比创作技巧更为重要。也即,情感力量可以极大地激发创作灵感,也可以让作品里的文字更有色彩和厚度……不时深深地感动于军马坚定勇敢和忠诚善良的优秀品格;不时深深地感动于向军和向军爸爸精心照料飞火并跟飞火结下深情厚谊的一举一动;不时深深地感动于军马、向军爸爸和向军这三位人物(其中拟人化了的军马是主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矢志守疆保家卫国精神风貌和崇高思想;不时深深地感动于向军王超他们的纯真友谊和成长的快乐。”没有比作者更清楚自己的创作目的,我相信真诚的读者,也一定跟作者一样感同深受。

可以说,情节是小说的主干,细节是小说的枝叶,而这些鲜明的主题思想,则是小说的精髓、血脉。它们共同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

在小说的结尾,我原以为回到塞外边疆的飞火,一定会“回光返照”,重现英勇的身姿,以慰藉读者。然而,作者并没有这样写,只是真实地呈现飞火“老态龙钟,骨瘦如柴”,大有泄气之感。但如果回到主题思想来看,这种处理,似又是一种神来之笔。对于飞火而言,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也不论世人如何待它,它终究要回到军营,这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么?抑或泰戈尔所云:“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甚至让我想起王阳明心学里的“致良知”的思想。“我心光明”,这恐怕正是飞火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国军人的心灵境界吧。小说的主题,也含有这一层思想?但愿不是我多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