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学公开课 | 小说家黄梵来渝分享新书:小说是收藏人性碰撞的博物馆
“这是我第一次来重庆。这座城市给我陌生化的感觉,突然间一拐,一起伏,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走在街上,像走在诗路上那般奇妙。”6月8日,诗人、小说家黄梵在解放碑重庆书城举行的新书创谈会上说。
《第十一诫》和《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刘军 摄
当天,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日报共同主办的“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系列活动之《红岩》杂志作者对话——黄梵新书创谈会举行。活动中,黄梵与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李心释进行对谈,分享新书《第十一诫》和《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将40年来的创作感受娓娓道来。
黄梵(左)与李心释对谈。刘军 摄
《第十一诫》是黄梵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3年在《钟山》杂志发表,2004年出版单行本。今年5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最新修订版的《第十一诫》。小说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复杂而微妙的精神图景;《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以通俗的语言和系统的方法论,讲述了小说的创作方法。两本书看似没有交集,实则以“人性”联结,是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探索。
“小说是收藏人性碰撞的博物馆,是人性的实验室。很多人说,现实生活远比小说情节丰富,你直接描绘生活就可以了,我认为不然。”黄梵说,说“现实生活远比小说情节丰富”,其实只看到了生活中的传奇性,而传奇性某种程度上只是小说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小说的目的是传递人性中矛盾的困境。
就拿《第十一诫》主人公年轻助教姜夏来说,他的困境是他被欲望虏获后,不能自由选择人生。“一个人一旦被欲望所捆绑,就没有选择的自由。”黄梵说,欲望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它只是最短暂的“家”,不可能成为永恒的“家”。永恒的“家”可能是爱,或者是一种信仰。姜夏通过欲望寻求“爱”,但这种爱是不稳定的不伦之爱。只有通过对人性行为的揭示,才能剖析姜夏遇到的这样重大的人生问题。
“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意义。”他进一步说,作家通过在纸上进行各种虚构、模拟、做人性实验,看人性如何在纸上环境发生情感、心理变化,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例如,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讲述了军人与护士的爱情悲歌。这部小说提供的意义是,战争会把所有绝对的东西摧毁掉,“有人热衷于战争的时候,可以读读这本小说。”
“小说家关注碰撞带来的灾难,但并不希望灾难发生在生活中间。”黄梵说,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碰撞,生活将陷入困境甚至绝境。在小说中为碰撞建立一座虚构的历史博物馆,可以时时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避免碰撞。
更多
理解《红楼梦》的伟大,自然心生敬畏
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是“越看越了不得的东西”。
更多
散文 | 一把雨伞和一棵杏树
一棵旺盛且勤劳的杏树,因为与我有关的一把雨伞而腰斩了,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小说 | 刘老太太
固执的刘老太太用健康去交换农村所谓的“争一口气”,结果气是争了,体面地盖起了二层的楼房,但却彻底地失去了健康。失去健康的刘老太太连一只麻雀都羡慕。
散文 | 故乡的童年时光
故乡的青砖灰瓦下,鹅卵石巷道是儿时的乐园,留有我童年的足迹。故乡的山峦、溪流、田野、学堂在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烙印,那亲情与乡音是生命中温暖的底色,是一生的眷恋。
诗歌 | 繁文缛节裹挟的人(组诗)
婚礼,旧藤椅,遗漏的情书
诗歌 | 夏日的自由
组诗《夏日的自由》,共 八首,以夏日为时空背景,以“自由”为精神核心,呈现出一个自由与真实交错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