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擘画“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高质量打造重大出版工程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2023年01月04日09:23
关键词:出版 十四五

高质量打造重大出版工程 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李占领(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版业取得可喜成就,推出了一大批精品佳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辞海》、《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部分成果)、载人航天出版工程等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陆续完成,并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这些标志性成果对中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投入大、参与人数多、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下大力气去克服和解决。就中华书局历年承担的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看,较大的难题,首先是整体的管控、统筹以及各方面的有效沟通问题。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参与专家学者遍布全国各地,工作头绪之多,流程之复杂,队伍管理和统筹协调工作之繁重,局外人难以想象。其次是导向和内容质量把关方面始终存在风险,各方承受巨大压力。主题出版项目,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风险相对更大。《复兴文库》大部分内容与党史、军史、国史有关,并涉及大量党和国家领导人文献,虽有相关部门和各方面的领导、专家协助把关,但导向方面的风险始终存在。再次是周期长、进度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致使进度滞后,周期一再拉长。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前后用时长达20年。虽然有“文革”的巨大干扰,但也有队伍组建、人员调派、组织协调、工作安排等方面的原因。2006年启动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至今已过去16年,也不过刚出到第12种,与当初的时间安排、进度计划相距甚远。其他一些重大出版工程,也有横跨多个五年计划的情况。对这些问题各方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共同努力,使其有所改善、有所改进。

为了更好地保证“十四五”时期各项重大出版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一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统筹指导,加大由上而下推进工作的力度。事实证明,上级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的指导帮助,对保证重大工程的政治站位、正确导向,保证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对理顺各方面关系,顺利推进整体工作,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始终坚持精品工程应有的最高质量标准,坚持把导向和内容质量的审读把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既然是按照最高标准打造传世精品,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就都要按最高标准进行设计和安排,包括作者队伍、审读队伍的组建,审校工作的安排、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乃至重要内容的专题抽查、敏感词的全面筛查、审校流程管控等技术性问题,都要反复斟酌、反复研究。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做优,心里自然会更踏实一些,打造精品,也就水到渠成了。《复兴文库》的出书时间虽比当初的计划时间推迟了一年多,但这一年多的大量工作对提升书稿质量、保证出版质量,作用明显,意义重大。三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进度、缩短周期。要认识到周期拉长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不利因素,并进一步影响项目的顺利完成。鉴于此,工程上马之前,更加全面深入的开展前期调研就非常重要,要对可能面临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作出充分的估计,提前作出预判,拿出对策;策划项目、设计方案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实际;接受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也要做到实事求是。

进入新发展阶段,出版工作迫切需要更好发挥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抓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的实施,推出更多的精品佳作,为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牢记出版文化使命 打造传世精品辞书

■秦志华(上海辞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中西书局总经理,辞海编纂处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辞书编纂出版工作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按照3次辞书出版规划的总体擘画,我国辞书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辞源》(第三版)、《大辞海》(38卷)、《辞海》(第七版)等相继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等有序推进,呈现出大型辞书推陈出新、中型辞书多元发展、小型辞书百花齐放的格局,辞书融合发展初具规模,辞书的质和量都有明显提升。

规划和落实并重,辞书出版成果卓著。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完善辞书体系框架。1975年8月印发的《1975—1985年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奠定我国辞书事业基础。1990年4月印发的《1988—2000 年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拓展辞书规划类型。2013年10月印发的《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增加电子类辞书项目,呈现全媒体规划面貌。二是坚持守正创新,重大辞书工程迭代升级。《辞源》2015年10月出版第三版;《辞海》2020年8月出版第七版;《大辞海》2015年12月全部出齐;《汉语大词典》2012年启动编纂第二版,预计2025年出齐;《中国大百科全书》2011年启动编纂第三版,预计2027年完成。三是探索融合出版,努力占据互联网主阵地。辞书融合出版包括几种类型:数据库形式,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辞海》(第一版至第六版)、《大辞海》、《辞源》(第三版)数据库等。应用程序形式,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语大词典》APP,《汉语大字典》微信小程序等。网络版形式,如《辞海》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等。平台形式,如涵芬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聚典数据开放平台等。数字辞书已具备一定影响力、传播力。

机遇和挑战并存,辞书出版亟需形成合力。一是辞书各个门类发展不够均衡。语文辞书需关注外向型辞书,关注现实和网络;专科辞书需要持续修订,关注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冷门学科;少数民族语言辞书要更多覆盖百科、专科类。重大辞书工程的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二是编纂出版队伍青黄不接。重大辞书工程大多为集体项目,且编纂出版周期长,而辞书编纂大多不计入科研成果考核,降低了中青年学者参与的积极性。辞书编辑从业意愿不高,培养周期较长,成才速度较慢,既懂内容又懂技术的辞书编辑凤毛麟角。三是互联网百科的冲击尚难有效应对。技术能级上,数字辞书无法与互联网产品相提并论。知识量级上,大型辞书词条数量仅为互联网百科词条的1.5%。用户体验上,互联网百科往往应收尽收,传统辞书知识信息滞后。四是行业内外优势资源难以有效集聚。辞书出版机构各有优长,但资源分散。“中华字库工程”成果无法统一应用,字库重复建设;部分专题语料库未纳入国家语委“汉语语料库”开放共享;多媒体资源与央视等联动不足。

守正与创新并举,探索辞书出版新路径。以《辞海》(第七版)及其网络版的编纂出版为例:一是始终坚持正确出版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展现我国各方面建设成就,及时吸纳各领域新事物。网络版同步建设,构建知识导图,新增汉字源流,融合多媒体资源,打造“立体”辞书。二是始终坚持 “辞海精神”。继承历版编纂出版经验方法,基于学科解剖,加大词目单论证,编辑、校对、审读协同推进,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学科体系优化调整、词条内容订补完善。三是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勇于自我完善。网络版覆盖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可查。持续推进网络版升级迭代,吸收用户意见,根据查检情况增补词条。网络版3.0可增补词条5万条。

对打造重大辞书工程的4点建议。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议组织编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辞典》等;围绕加快构建“三个体系”,组织对一些专科辞书进行系统修订。二是成立全国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对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管理,鼓励支持辞书出版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在互联网百科等领域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四是激发辞书编纂者的主体活力,在成果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强化辞书编辑人才培养力度,严格执行辞书出版资格准入制度;在各类推荐书目中提高专科、百科辞书比例。

筑就新时代出版精品 当好出版强国建设“排头兵”

■褚超孚(浙江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

重大出版工程是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自2016年“国家重大出版工程”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至今,一大批传承中华文明、积累知识资源、体现我国科学文化综合水准的大型精品出版项目相继面世,推动了新时代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缘起及重要意义。2016年3月,“国家重大出版工程” 首次作为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的重要内容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是指内容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体量上成规模,长时间持续推进,且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出版项目。按照选题内容大致分为四类:古籍史料工具书整理项目、重大学术成果出版项目、重大主题出版项目、出版引进与“走出去”项目。

持续推进和实施重大出版工程,对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升我国出版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阵地。古籍史料工具书整理出版项目、重大学术成果出版项目、重大主题出版项目、引进与“走出去”重大出版项目这些重大出版工程从规划起就致力解决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是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引领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就是推动出版转型,通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三是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是打造出版社持续发展力、凝聚品牌形象的重要平台。通过重大出版工程的建设,出版社汇聚了巨大品牌效益和关注度的精品出版物丛书,也培养了一批业务水平高超、经验丰富的编辑人才。

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往往具有:出版体量大、周期长;资源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各项成本高、资金投入大;出版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等特点。第一,因体量大、周期长、出版时间预估不足而往往造成出版延期。第二,因成本高、投入大而造成定价高,市场推广难度大。第三,因体量大、专业程度高而造成普及推广难度大。

高质量打造重大出版工程,在建设出版强国新征程中当好“排头兵”。打造好重大出版项目,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项目至今已历时17年,横跨4个五年规划阶段。要做好重大出版工程,就需要出版人保持战略定力,一以贯之、持续奋斗,也需要党和国家对项目持续不断的投入和支持。

做好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大系”不仅是海量中国名画的图像文献集成,更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对中华文化血脉的赓续,其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与学术建设,生动展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有效地提升了中国文化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做好重大出版工程,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系”项目为开展中华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视角和独特领域,深入挖掘传世绘画的多重价值,找准绘画中的文旅标志性IP,助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延伸、国家形象的展现和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彰显,希望国家持续加大对重大出版工程的支持力度。作为实施单位的出版社要进一步高质量打造重大出版工程,共同推动新时代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做好经典古籍普及出版

■魏 崇(图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

“十四五”时期是出版工作锚定出版强国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古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古籍整理成果。今年对古籍出版者而言,有两份重要文件出台,分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和《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古籍出版的主要遵循。从重大出版工程而言,就是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中的骨干、标杆和代表,要代表国家水准、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努力做 “高峰之作”“代表之作”“传世之作”。

开展重大出版工程《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探索与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是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由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百部经典》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100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书目,采取大众化、品读导读的方式,萃取精华,赋予新意。《百部经典》以“立足学术 面向大众”为编纂原则,由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担任总主编,瞿林东、陈祖武、许逸民以及王能宪、廖可斌、梁涛等优秀学者组成编委团队。每一种经典都延请国内研究该文献的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如余敦康解读《周易》、钱逊解读《论语》、陈鼓应解读《庄子》、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郁贤皓解读《李白集》、马瑞芳解读《聊斋志异》等。袁行霈谈到这套书的特点时,概括为八个字:“激活经典 熔古铸今”。截至目前《百部经典》已累计推出七批60种图书,受到学术界和各界肯定。

项目重点做好了几个关键问题的把握和处理。一是做好选目,力求做到广纳百家、百花齐放。编委会历经多次讨论,截至目前《百部经典》已确定了八批书目,不仅有哲学、文学、史学等著作,还选入科技类、艺术类等著作,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二是在体例上有所创新,《百部经典》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每卷首先通过2万~3万字“导读”引领读者了解经典作家的生平与思想、经典作品的诞生历程与核心要旨;创新性增加 “旁批”揭示经典著作的精华所在,画龙点睛。

《百部经典》在出版中有3点经验。一是充分借助外力、发挥合力,重大工程可能涉及的出版专业领域广,编辑审校能力未必是一个出版社能够完全胜任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合力,合理搭配外部力量共同完成,《百部经典》每部书稿均设立一位特约责任编辑,邀请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国内古籍专业出版社的资深编审,通篇审读书稿,从机制上提升和保证编校质量。二是保证体例统一,虽然遴选的解读人都是精挑细选,基本都是国内研究某一专题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但要求每位作者都对项目整体宗旨、编纂体例有清晰认识并能落实到书稿撰写中,仍然是一件不易的事情。《百部经典》每部书稿立项后,需要先完成样稿和大纲,由审定人审定合格后再开始后面的撰写。三是发挥《百部经典》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让其不仅是书,而是传统文化的多元推广者。2021年以来,依托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展《百部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将公益展览、系列讲座推广至图书馆,全国2000余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参加活动,开设《百部经典》系列国图公开课,《百部经典》电子图书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受到读者欢迎。

做好“十四五”古籍出版的有关建议。一是古籍普及需要更好利用大众媒介传播平台。古籍研究、古籍出版是小众的,古籍的传播则是大众的,譬如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让普通大众通过现代手段了解到这些传世经典的魅力,进而了解古籍、爱上古籍,这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需要拥抱大众媒介平台,用更加当代的方式解读经典、传播经典。二是出版单位要练好内功。对一个出版单位而言,承担重大出版工程,也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培育优秀人才团队的难得契机。做好古籍类重大项目出版,对出版单位而言,既要做好储备,物力、人力储备,又要守住编校、印装的质量底线,在出版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时代水准和国家工程的时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