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之《中国校园文学》 《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在大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2月09日14:43

终于来到了2021年,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恍惚。

站在时间的另一头回望过去,记忆以电影胶片般的清晰状态一一呈现,心头的百般滋味难以言表。

这是怎样艰难的一年啊。病毒席卷全球,181万个鲜活的生命悄然离去,无数行业遭受重创,多少企业悄然倒下。

这又是怎样破釜沉舟、激流勇进的一年啊。作为一本面向校园的刊物,《中国校园文学》面对长达半年多时间学校不开学的境况,困难可想而知。但在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在读者的支持下,我们的刊物质量不断提升,我们的销量不降反增,我们甚至由每月两本的半月刊变成了每月三本的旬刊。

无它,唯有坚持做更好的自己。

1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疫情初来时的情形。1月28日,《中国校园文学》迅速启动了抗疫征文和公益插画展。在最初的半个多月里,我每天在征文邮箱挨个打开邮件,挑选合适的稿件交给编辑,让他们制作微信公众号推送。宅家抗疫之时,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做更多的事情,唯有传递爱与希望。

尤其武汉来的稿件,我会格外关注。

1月30日夜里,我在邮箱读到了一位来自武汉的高二学生的稿件,记录了武汉人自发组织唱国歌振奋士气的过程。这个孩子的朋友家人感染病毒,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发表能为朋友带来信心和希望。

她的文笔不错,但缺了些细节。我给她提了些修改建议,第二天她就把修改稿发来了。

这次充实多了,不过还缺少一些与个体相关的现场和故事。2月4日凌晨2:27分,我给她再次发了邮件。又过了1天,她再次发来了一稿,这次行了,我们随即在《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3月刊推出。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这个孩子已经上高三了。今年1月,她要来北京参加保送生考试,本想见她一面,可惜,北京突发疫情,未能如愿。

与这个孩子的故事,是《中国校园文学》抗疫征文的缩影,也是2020年全年工作状态的缩影,更是我们一直以来办刊理念的缩影。在这个纸媒式微的时代,《中国校园文学》依然不计代价地精益求精,用最好的纸张、最环保的印刷、最精美的设计、最美的文章,只为以最健康、最纯粹、最美的阅读体验,在孩子们心里播下文学的种子,并结出真善美的果实。疫情期间,《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和“少年号”共刊发征文作品40余篇、插画作品39幅,在新媒体推送100余篇,并被央视网转载,《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媒体专题报道。

2

“00后来了”栏目是2020年《中国校园文学》的一个大胆尝试。在这样一本重要的刊物里,拿出如此大的篇幅推介“00后”学生的作品、创作谈,并邀请评论家为他们写评论,我们算是吃螃蟹的人。中学生的作品在文学的层面是否立得住?他们的整体水平是否能够保持整齐?起初,我的心里是打了问号的。

但1年下来,12位“00后”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刘泽华、夏依菲、寿一点、刘齐、厉佳萱、晓角、刘一然、李智博、曾义博、潘幸泉、蒋晴、蔡亦青……我无法掩饰自己对他们的喜爱。这些孩子拥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杰出的故事结构能力、敏锐的生活感受力。更难得的是,他们对生活、对人性有着独立而深入的思考,这完全超乎我们对“00后”的认知。

是的,“00后”真的已经来了,带着四处横溢的文学才华来了,带着无法遮蔽的青春光芒来了。文学的未来,必然属于他们。

尤其是晓角,这个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的17岁农村少女,没有上过学,却以她的作品震惊了我们。那是2月的一天,编辑部主任李娜发给我一批“00后”大学生的诗歌,其中有一首署名晓角的作品。“我承认,我的青春曾被击成碎块儿/像黄土,雨水,或者一点儿小雪/或者是父亲田地里,一棵不会说出姓名的草”,开篇就打动了我。当我读完诗,又看到了作者的简介:

晓角,原名李华,十六岁,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农民,从小因为家庭的缘故没有上学,靠教过书的外公等人帮助自学识字,热爱文学。

我立刻激动起来。多年的编辑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前途无量,《中国校园文学》必须有所作为。我马上打电话给李娜,让她把晓角所有的作品找来看一看。而当我看过晓角所有的作品后,我被她深深地折服了。这个孩子尽管身处生活的低处,但文学照亮了她的人生,让她的灵魂里有了光,因此不至于沉沦下去。我当即约请著名评论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为她写了评论,随后,连同她的组诗和创作谈一起,在《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6月份推出,并在微信公众号策划了“我是路上的长生天——一个失学少女的文学和人生”。这组作品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许多人致电《中国校园文学》编辑部想帮助她,很多人想给她捐款,却被她一一拒绝,她说她只想通过劳动换取收入。

如果不是疫情原因,我们打算马上动身去看望她。

8月,机会终于来了,我和李娜踏上了前往乌兰察布的高铁。在乌兰察布作协主席王玉水老师的陪伴下,我们在丰镇的一个山村见到了晓角。这个敏感、内向的女孩,最初不愿意多说话,可逐渐地,出于对我们的信任,她在文学的语境里逐渐敞开了心扉。她给我们看她写诗的笔记本,跟我们聊她写作的状态,谈她喜欢的作家和诗人。她说,等我能飞了,就来北京看你们。我们走的时候,她居然主动伸出双臂,拥抱了李娜。

她一定能飞起来,飞在中国文学的天空。

3

2020年9月,随着全国高校的顺利开学,一本《中国校园文学·青年号》也横空出世了。

对《中国校园文学》来说,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选择。不期而至的疫情,已经让纸媒更加举步维艰,在这样的逆境中再创办一本刊物,不是自讨苦吃么?

促使我们做出决定的,是无可回避的使命,是永不熄灭的激情和理想。中国的希望在青年,文学的希望在青年。为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中国校园文学》责无旁贷。

半月刊变为旬刊,增加的不仅是一本刊物,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改变的不仅是刊期,也是思路和视野。

从此,《中国校园文学》真正成为全面覆盖大中小学、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的文学阵地。

有了“青年号”,就有了“你好青春——首届全国大学生诗会”在江苏盐城的牛刀小试。当14位大学生在大纵湖畔喊出“你好,青春”的时候,时间在那一刻凝固为14张青春的面孔。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徐峙,宁夏中卫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十五届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于《诗刊》《十月》《星星诗刊》《飞天》《草堂》《诗林》《小说选刊》《散文百家》等。现为《中国校园文学》主编。

 

相关链接

主编说 | 《青年文学》主编张菁:集结青春力量,绽放文学光华

主编说 | 《大益文学》主编陈鹏:文学,有大益

主编说 | 《小说界》执行主编乔晓华:疫情时期的明亮的星

主编说 |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2020年,我们一起走过

主编说 | 《天涯》主编林森:《天涯》杂志的2020关键词

主编说 |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借火添薪,传递文学力量

主编说 |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既大力做好文学事业,又大力做好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