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之《天涯》 《天涯》杂志的2020关键词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林森  2021年02月03日07:45

刊 期

对于大多数的文学刊物来讲,2020年都不是一个好受的年份。疫情爆发之后,很多人禁足在家,印刷厂也大面积停工,这让有着固定上市时间的刊物叫苦不堪。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杂志出刊时间在延后,甚至有出几个月的“合刊”的。对于月刊,冲击就更大一些。《天涯》是双月刊,有了更多回旋的时间;年假后,我们第一时间复工,把发稿、校对的编辑时间前移,尽量给印刷厂留下足够多的时间,保证刊物和之前一样,每个单月初准时上市。这并非多大的事,但我们考虑的是,每期刊物的准时出来,代表着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在正常工作,代表着整个社会里我们这颗螺丝钉仍在运行,或许,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点点稳定人心的作用吧。

义 订

疫情最严重之时,网络上各种消息,真假难辨。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身在湖北黄冈老家过年的青年作家马亿,他给我们写下了黄冈封城期间,大年初一到元宵节间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普通中国人身上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篇稿子仅仅是对日常的记录,可正是这种记录,在信息杂乱之时,显得如此难得。这篇日记在2020年2期,也就是三月就已刊出。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仅仅文字上的声援是不够的,还要有行动,于是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目录之时,我们开始启动“义订”活动,义订期间所得款项以及我们捐助的款项,购买了医用外科口罩6000个,定向援赠给武汉市中心医院。我们还在微信号公布了所有参与“义订”的热心读者名单,接受监督,这是热爱文学的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给抗疫出的一份力,其光虽弱,其心赤诚。

思 考

《天涯》和其他文学杂志最大的不同,在于并不以小说独大,而在于刊物所体现出来的思考性、对时代的参与性。《天涯》有一句宣传语叫“天有际,思无涯”,这决定了《天涯》不是来什么稿发什么稿,而是提前策划,和学者、作家广泛交流,一同思考当下问题——我们的编辑工作,是要介入到写作者的思考之中的。

2010年,《天涯》曾邀请一批青年学者、作家,书写自己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的经验和感受;2020年,恰逢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找到当年同一批作者,让他们在另一个十年里,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2020年第3期,我们刊发了“2010-2019:我和我的十年”回顾小辑,杨庆祥、徐则臣、王十月、马笑泉的这组文章,流传广,反响佳。5月初,随着国内疫情趋缓,我们开始策划“后疫情时代的生活”小辑,我们当然没那么盲目乐观,很清楚“后疫情”远未到来,此时谈“后”好像还为之过早,可疫情期间所遇到的诸多新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前——韩少功、刘大先、王威廉、泮伟江等作家、学者,交出了他们深切的关注和精准的剖析,我们在2020年第5期,推出了“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文学特刊”——之后,“后疫情时代”在文学圈也逐渐成为一个热词。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最直接的改变,是我们更加依赖互联网,网课、视频会议甚至“全民直播”的时代到来了,我们又在第6期,组织了“直播与数字生活”小辑,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与社会心理。我们还组织了“美洲当代小说”选辑、“岛屿写作”小辑等,都引来诸多关注。此外,《天涯》2020年第5期“民间语文”栏目刊发了《驻村扶贫工作日记》,为读者带去脱贫攻坚的现场记录;《天涯》2020年第6期特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撰文《从田野到作品:考古人收获的十年》,以个人的经历,回顾中国考古学这十年的发展;《天涯》2020年第6期“民间语文”栏目刊发《抗美援朝战争老兵口述》,作为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的纪念……2020年,《天涯》的多篇文章都在记录着时代起伏的脉搏和世界的风云变幻。《天涯》的编辑工作,从来不是“看米煮饭”,而是思考在前,在时代的瞬间万变中,交出我们的努力和体温。

安 静

《天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设奖项,没设排行榜,在稿费疯涨的今日,我们也很难给作家足够高的稿酬;但我们认真对待编辑工作,希望给每一个发稿的作家一种“体面感”——就是说,当作家拿到样刊的时候,他是能够感觉到“被尊重”的。或许正因如此,2020年,韩少功、张炜、阎连科、残雪、马原、翟永明、欧阳江河、杨炼、于坚、林白、沈苇、宁肯、李修文、杨庆祥、王樽、徐则臣、梁鸿、李浩、伊格言、余世存、唐克扬、李皖、张惠雯、郜元宝、刘大先、朱辉、朱山坡、欧宁、王威廉等等当代中国文学最为闪耀的名家、新锐,都愿意把他们的作品给我们,感谢他们用各自不同的声线,汇成震荡的合唱。声量是力量,可安静、沉默地思考,并用一个又一个文字和标点刻录下,同样也是一种澎湃的力量、一种波平如镜下涌动的汪洋。

生 存

2020年末,我们看到了近几年颇有活力的一家文学选刊的停刊。11月26日,在领取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一个编辑奖的时候,我就谈到:“今年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我们的这个行业当然也会受到波及;对于文学期刊来讲,可能从明年开始,生存境况会变得更加艰难一些。一方面,办刊经费的急剧锐减、纸媒继续萎缩,从事文学之人,恐怕还得继续忍受被冷落、被边缘甚至被误解;另一方面,外部环境施加给刊物、施加给编辑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精神性的重压,有时会让编辑想迅速逃离。”可我同时也说:“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还是会顶着巨大的压力,返回书桌前,返回跟一期刊物、一个专辑、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行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共处、摩擦和较劲之中,并相信,这样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中国的文学期刊编辑们,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仍旧饱含着对文学的爱,总是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作者、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文学的。2020年过去了,2021年,世界会变得更好吗?如果看不了那么远,就实际一些,2021年,让我们的文学刊物,都编得更好、活得更好吧。

林森,作家,《天涯》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小镇及其他》,长篇小说《关关雎鸠》《暖若春风》《岛》,诗集《海岛的忧郁》《月落星归》、随笔集《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海南文学双年奖等,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