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之《青年文学》 《青年文学》主编张菁:集结青春力量,绽放文学光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菁  2021年02月09日07:50

《青年文学》一直致力于发现有潜力的青年作家,挖掘有实力的文学作品。青年是一种状态,是对生活有热情、有好奇、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自己、挑战自我,能够持续地推进自我认知。期刊的发展是由内而外聚力的过程,在每个节点回首,都有前辈的承托和同行者的携手。2020年已过,仅以片段记录下一起走过的印记。

印记一:灯塔

“灯塔”是为青年作家量身定做的栏目,也凝聚着《青年文学》的办刊理想。邀请文学导师以问答形式解惑释疑,梳理文学来路,体现精神师承;用温暖真切的信笺文字讨论文本延展的可能,鼓励他们坚定前行。青年作家们对心目中的文学大师心怀虔敬,交上的都是反复修改后的稿件。这样的交流,影响的不止是一个人,会是一群人。

在此之中,我们看到无限的真挚与诚恳。毕飞宇对话庞羽,“涉及灵魂的东西时常和泪水无关,你很难用你的眼泪去解决灵魂上的事情”。刘亮程对话路魖,“许多东西早已在时光里变老,等待你也老了,去认出它们的老。认出并呈现,是作家要做的事”。黄锦树对话李唐,“大部分情况,求新是冲动,而重复是命运。但有时,被看作是重复的其实不是重复,而是差异”。找到张楚的时候,他正值眼疾加重,但是依旧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回复,“如果你真的热爱写作,就像个傻子一样一条路走到黑吧。别回头,也不要探起身子张望,带好你的行李干粮,没白日没黑夜地走吧,没准,好运气正在等着你。”石舒清和丁颜一起直面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他理解丁颜的矛盾,在他心中,“理想的写作就是要在形式上穷尽所能,内容上无所不容。”我们设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青年文学》可以邀请到这些文学导师与青年作家,像走红毯一样,共同出现在现实的活动中。

印记二: 城市

“城市”是文学生活的新阵地,作为品牌栏目已推出四年。城市本身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来审视它,在自身的经验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感受更多的人。探幽勘密、体察人心,让文学在新生活中更契合时代、变化和可能,这正是《青年文学》的努力方向。2020年,薛舒在《最后一棵树》里丰富了对女性的观察,畀愚《春暖花开》聚集当下新的个体矛盾,“展示了这个时代的新经验、新现象,也呈现了一种新的道德或伦理困境”(李云雷《新经验、新伦理与小说的艺术——读畀愚的小说<春暖花开>》)。孙睿《阳历年》注重探讨人们的精神向度,他摒弃单纯的城市表象,通过自己的生活去撞击周围世界,倾听撞击的回响并有所感触和发现,唤起我们的精神记忆。王啸峰《四时自成岁》不止把目光投注在具体的人的身上,更注重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熊湘鄂《新年好》、君婷《一次失业》、小珂《追光者》和李晓晨《再见,萨尔文》,也各具城市书写气息。

文学从来都不仅仅属于文学从业者,而是每个人对于所处时代的记录,留下生活的印迹、精神的投射、观念的推进。基于“城市”栏目,2020年《青年文学》隆重推出了第三届“城市文学”排行榜。坚持从不同领域聘请初审评委,本届并有所扩展;通过科技、规划、戏剧、音乐等领域之间的对话、交叠、多元碰撞,一起开创更多元的城市表达和更深入的城市讲述。复审评委来自青年文学专家团,首次采用“双盲”评审,一方面不公布本次参与评审的专家,另一方面专家在评审作品时,题目和作者会被隐去。对于隐去作品题目的做法,我们内部也曾经有过争论,作品题目可谓点睛之笔,去掉也许会让作品失色。但是我们也相信作品自身能够表现出来的力量。力主安心地选择、单纯面对文本,我们致力于做出一个有品格、有公信力的排行榜。

我们意识到,“城市文学”需要创作与理论的双向交流。2020年推出“城市文学瞭望”栏目,推进城市文学理论建构,与栏目作品和排行榜相呼应,多线程推动城市文学建构与发展进程。刘汀《城市叙事与文学地理学》、徐晨亮《在褶皱中打开城市——当下青年写作观察札记》、刘小波《梦想之城抑或罪恶之地——作家笔下的女性城市梦魇书写》、聂梦《逃逸者说——观察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等,以及王威廉、李唐、郭爽、陈崇正等书写城市与创作的连接,李德南、季亚娅、刘洪霞、谢尚发的城市文学作品评析,通过诸多审视,共同打造城市文学的理论架构。

印记三:融合

“雅座”栏目采访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分享他们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影响最大,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部文学作品,体现文学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以此讲述时代故事、展现时代精神,引领新一代青年的文学梦想。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记忆中的《堂吉诃德》,不断创造,用勇气、决心和坚持擦亮生命之镜,闪耀理想之光。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兼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随着《神曲》一次次回到音乐和文学的原点,体悟生命与爱的激越和澎湃。芬兰机械系博士、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晓晨选择的是《大地上的事情》,那些历史中的时刻,浸润着生命的故事,寻古的同时面对的亦是每一刻的新生。侯磊的《北京烟树》系列,回眸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从老北京写到新北京,把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文化融汇在作品中,老北京的吆喝、地摊儿、照相馆,乃至北京地标性的建筑——地坛、隆福寺、东安市场……跃过单纯的怀旧和反思,力求展现人与北京这座城的关系,逐步展现出青年一代写作者宏大的创作愿景。

印记四:投契

每次收到选刊刊发讯息的时候,都有着和业内同仁对作品具有默契认同的欣喜。2020年出版的选刊转载《青年文学》作品共24篇、31次,选本转载12篇、21次;文学奖(排行榜)颁给《青年文学》作品11篇、12次。《青年文学》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刊的同仁们,以及其他原创刊物一起,共建文学新生态。

我们的欣喜还来自文学界内外对青年作家作品的肯定和鼓励。海勒根那小说集《骑马周游世界》获第十二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小说集中,同名小说《骑马周游世界》及其他四篇作品均首发于《青年文学》。糖匪作品《孢子》获第三届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渡澜《坏脾气的新邻居》等四篇作品荣获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等省、市级文学奖项。陈楫宝《闪亮的微光》等三篇作品荣获北京市文联2020抗疫主题创作优秀作品奖。

传统文学期刊的存在,并不是避风港,而是尖刀连,我们通过理解周围而理解自己,在这种双重理解中,确立方向,和契合的人们一起共享、开创和生长。我们期待发掘更多更年轻、更有特色的作者和作品,从广义上突出“青年”的概念,扩大文学创作的外延,始终保持开放鲜活的姿态,带给当下的写作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让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审美品格的作品进入视野,最终影响这个时代。

我们和我们所钟爱的文学,必将一起传承文明,创造价值。

张菁:《青年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相关链接:

主编说 | 《小说界》执行主编乔晓华:疫情时期的明亮的星

主编说 |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2020年,我们一起走过

主编说 | 《天涯》主编林森:《天涯》杂志的2020关键词

主编说 |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借火添薪,传递文学力量

主编说 |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既大力做好文学事业,又大力做好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