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逝世2021年9月27日6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 
                        李景端:新视角观察翻译的三个维度评价翻译,人们通常会想起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三个标准。 
- 
                        王晔、汪天艾、btr谈翻译等待心灵的涌浪 王 晔 文学翻译绝非一个男孩对翻译家母亲说的那句话:“妈妈,你不就是把中文换成瑞典文吗?”将莫言等众多中国小说家的作品译成瑞典文的翻译家陈安娜女士跟我提起过:“我儿子以为文学翻译简单得很呢。 2021-09-22 
- 
                        十年踪迹十年心2010年秋,我在专业课上读到一首诗,第一行是“如果人能说出他爱的”,诗人的名字很陌生:路易斯·塞尔努达。 关键词:  汪天艾2021-09-22 
- 
                        不可译总是迷人的1.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我作为译者的总原则。 关键词:  btr2021-09-22 
- 
                        等待心灵的涌浪文学翻译绝非一个男孩对翻译家母亲说的那句话:“妈妈,你不就是把中文换成瑞典文吗?”将莫言等众多中国小说家的作品译成瑞典文的翻译家陈安娜女士跟我提起过:“我儿子以为文学翻译简单得很呢。 
- 
                        漫议今昔职业翻译家他们曾有光鲜时光,也受过冷落遭遇,此后又异军突起。 关键词:  翻译家2021-09-22 
- 
                        金隄先生琐忆金隄赠送作者郑铁生的照片贺年卡 金隄先生以翻译世界名著《尤利西斯》而闻名于世,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13周年。 关键词:  金隄2021-09-21 
- 
                        梅益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年的梅益 李金华摄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出版的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面与内文插图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关键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2021-09-17 
- 
                        译可译 非常译我们现在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大家,因为在我们这个年代,能够倾其一生做文学翻译的人,几乎没有了。 2021-09-07 
- 
                        将好剧本留给世界作家出版社自2018年6月推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选》第一辑之后,最近又隆重推出其第二辑和第三辑,包括克里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托马斯·米德尔顿、本·琼森、约翰·韦伯斯特等剧作家的二十部剧作,计一百余万字。 2021-09-06 
- 
                        《新九叶·译诗集》:诗人译诗,呈现7个语种13位世界诗人九叶诗派是20世纪中国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关键词:  《新九叶·译诗集》2021-09-03 
- 
                        吕福克的苦吟与推敲:以翻译为径展示诗意中国《丝扇——中国古典诗歌》 张杨摄 吕福克 张杨 摄 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吕福克是当代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唐诗德译者之一。 关键词:  吕福克2021-09-02 
- 
                        翻译家罗玉君:译书一生熟悉法国文学的读者,对十九世纪经典文学的翻译名家一定不会陌生,林纾、傅雷、李健吾、李青崖、闻家驷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一种期望用文学启迪民智、用文学陶冶民心,甚至用文字的力量拯救民族的期盼。 关键词:  罗玉君2021-08-27 
- 
                        什么是译者?什么是成功的译者?译者从来就是隐形的存在。 2021-08-27 
- 
                        翻译的历史与翻译的地理我对周煦良的兴趣,好像是从他译的毛姆开始的。 关键词:  翻译2021-08-27 
- 
                        伊利亚兹·斯巴修:“中国哲学给我前所未有触动”不久前,我翻译的老子著作《道德经》在阿尔巴尼亚出版,受到当地读者、学者和媒体的好评。 
- 
                        刘文飞、傅小平:写诗的人不一定要有信仰,但一定要信仰诗歌“白银时代与苏联文学之间有一个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强行切割,但文学和文化上的传承却是始终没有间断的,也不可能被完全切割。 
- 
                        安·希黛儿谈《花神的女儿》:女性与植物学的探究之旅【编者按】植物学盛行于18、19世纪的欧洲,远航探险将异国标本从世界遥远的角落带回欧洲,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知识的广泛兴趣。 
- 
                        罗新璋先生访谈录: “译似看山不喜平”在译界,罗新璋先生有“傅雷传人”的美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