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论格局看童庆炳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
1985年,随着西方文论的涌入,中国原来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社会历史研究法遭到巨大的冲击,一时之间,学界对西方文论趋之若鹜,西方文论在随后的三十来年里占据了中国文论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文论也在时代潮流之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样,中国语境中的文论便形成了一个不对等的三角形格局: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
2018-03-19
-
品质革命,文艺更需要、任务更艰巨
我们需要在更新价值观念、丰富精神情怀、扩展艺术胸怀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现实,联系创作实际,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提高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去调动直面现实的创作能力,这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2018-03-19
-
“知性的僭妄”与打不败的想象力
人工智能(AI)威力乍现,人就开始忧心忡忡地“想象”自己的未来,但到目前为止,AI本身显然还没有也还无法“想象”自己的未来:数字化大数据驱动的AI可以“预测”或“推导”未来,但似乎还不能“想象”未来——这是否恰恰是人之不能被AI所取代之处呢? 从现状看,人在“某些方面”与AI的博弈中已经败下阵来,并且首先是在非比喻性的“博弈”中大败:近期“阿尔法狗”在围棋对弈中大败人类高手,前几年“深蓝”已大败国际象棋大师。
2018-03-16
-
在文学领域倡导“三讲”抵制“三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2018-03-16
-
《史记》中的性格细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可以代表鲁迅对 《史记》 的总体评价,也是最高评价。
2018-03-16
-
语言的魅力与人格的魅力
本次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几次即兴讲话,让人很有感触,也深受启发教益。
2018-03-16
-
现代小说观念演变中的章回体
在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演变过程中,章回体一直被视为“旧形式”,被批判、被改造、也被有限度地吸收和利用;但与此同时,章回体自身也试图改变僵化的形式,融会新知,即便这种努力并没有得到新文学的认可。
2018-03-15
-
林纾:古文与“五四”新文学
“五四”新文学时期,林纾(1852-1924)几乎以唐吉诃德的姿态上演着悲凉的一幕。
2018-03-15
-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解新时代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跣 张雨楠/摄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形势判断准、工作举措实、民生导向强,是一个既高举旗帜又鼓舞人心的好报告。
2018-03-15
-
摸清中国近现代文学期刊“家底”
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而言,近现代文学期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8-03-15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与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与思考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2018-03-15
-
中华美学风范与新时代精神
中华美学的诗性特质和诗意向度,历经千年的发展,有丰富的表述,相关概念、范畴、命题、内涵、旨趣等,也有具体的演化。
2018-03-14
-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2018-03-14
-
“才子书”:明清时期一个重要文学概念的跨文化解读
“才子书”是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和文化现象。
2018-03-13
-
田嵩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泱泱中华 文明博大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3-13
-
“西学”还是“西方学”
“西学”与“西方学”一字之差,属性全然不同。
2018-03-12
-
认知口头诗学:认知诗学研究的新领域
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Reuven Tsur首次提出认知诗学这一术语。
2018-03-12
-
赋:一个朗诵的文体
近年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本体与他体文艺形式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关系,继而扩展到对整个文学史的生成、衍化问题的讨论,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被称为“跨界”研究。
2018-03-12
-
赵普光:历史的文本与文本的历史
那是在二十余年前,我在故都开封读书。
2018-03-12
-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
76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201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