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艺术中的模仿逻辑
批判艺术源自于现代的批判精神,用艺术作为批判武器,强调对现实的干预作用。
2018-04-02
-
将更加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03-30
-
《木兰诗》中的花木兰:英雄气与儿女情的兼容自洽
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女子留在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姿态,是临窗织布。
2018-03-29
-
晚清“新小说”辨义
晚清出现的“新小说”, 在雅俗文学中的归属一直比较模糊。
2018-03-28
-
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历代诗论对杜诗各体的评价中, 绝句的争议最多, 已经形成杜诗艺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2018-03-28
-
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
《庄子》美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至今不到百年。
2018-03-28
-
新时代续写工业文学新辉煌
前不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中,我集中阅读了参选作品,感触良多。
2018-03-28
-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繁荣文艺创作”“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力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强决心。
2018-03-27
-
文化自信与诗性表达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8-03-27
-
陶礼天:文学地理与文学地理学建构片谈
关于文学与地理的关系,是文学批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正如魏晋时期喜好“清谈”的文人所言:“谈何容易”;据王僧虔《戒子书》所述,“谈何容易”这句话是西汉最擅长辩难的著名文人东方朔说的,可见“文学自由谈”这个“谈”是很难的。
2018-03-26
-
文艺也要鉴往知来
主持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对话人: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范玉刚(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金永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在处理历史题材的过程中,文艺有其自身特点,尤其是非纪实类体裁,因借助虚构、想象、夸张而鲜活飞扬。
2018-03-23
-
新时代文艺的引领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8-03-22
-
重新解读中国神话: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
神话是文化和文学的源头。
2018-03-21
-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 ——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引言 从1903年初执《苏报》笔政、鼓吹民族革命,到1925年复刊《甲寅》、排诋新文化思潮,章士钊的文言政论纵横舆论界二十余年,自成一家,在民初文坛占据了殊为重要的位置。
2018-03-20
-
被文学史劫持的文学批评——论学院批评的文学史意向
引言 关心当代文学及当代文学批评的有心人,大概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怪现状,即当前对当代文学批评现状表达不满的,并非那些作为沉默大多数的普通读者,也不是因“常被点名批评”而暴得大名的作家们,而恰恰是来自批评家群体自身,或干脆直接点说,就是作为当代文学批评主要生产者的身居各大专院校的学院批评家们。
2018-03-20
-
丝绸之路文学景观成学术聚焦点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历史上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道,承担着商贸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2018-03-20
-
哈达奇·刚:文学翻译——拆解与重建
文学翻译是一切翻译中最具情感色彩的翻译。
2018-03-20
-
学术性是文学评论的硬指标
“学术”及“学术性”现在已成为屡见不鲜的“常用词”。
2018-03-20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
让民族文化产品成为世界级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2018-03-20
-
中国当代文艺政策的美学基础
在理论上,“当代中国文艺政策”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
2018-03-19